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远行与回归,是为了再出发.pptx

86页
  • 卖家[上传人]:mg****85
  • 文档编号:49823370
  • 上传时间:2018-08-03
  • 文档格式:PPTX
  • 文档大小:158.50KB
  • / 8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叶辛 赖声川 孙冕 远行,是行动,也是思想,是迎接新时代的一种态 度;回归,是理性或情感的去向,是对前方目标的一种 表述,是我们终将抵达之所不久前,在广州中山大学,“拙见演讲”举办了题为“远行与回归 ”的演讲活动本版经授权,对部分精彩内容予以整理 ,以飨读者整理 本报记者 徐蓓 李乐为 摄两种目光,关照今天中国的现实叶辛 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我年轻的时候去得最远的地方就是贵州,在这之前 我从未离开过上海,根本不知道庄稼是怎么长出来的 但是,随着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插队落户,让我感受 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我插队的地方在贵州省修文县九昌人民公社沙锅寨,处在三个县交界的大山里它的名字之所 以叫“沙锅寨”,有两个说法,一个是说它的外形有点 像一口倒扣的沙锅,另外一个说法是贵州话“最里面的 地方”叫做沙锅,因此可以想象它的偏远从上海到重 庆的91、92次列车,有一站叫做“九昌人民公社站”从上海到九昌一共是2496公 里,而从这个小小的火车站到沙锅寨还有十多里地当我跟一大帮上海知识青年来到这个山乡时,我发 现这里的一切和上海是不一样的:住房是不一样,道 路、山坡是不一样的,连种的地和江南水乡也是不一样的。

      我自然而然地用上海小 青年的城里人的眼光,自以为是地觉得,山乡的一切都 是落后的、蛮荒的但是,随着天天在山乡里和老乡一 起生活,我的眼光慢慢有了变化,开始觉得这些日出而 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也要生存,他们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在干活,却总是达不到温饱的 程度由此,我开始思索这些农民的生存状态我慢慢有了转变我也会像农民一样,看到下雨下 久了就担心农地涝;如果晴天持久了,又害怕会干旱 收获的季节,我们分得142斤湿稻谷,晒干之后就是100多斤,打成能吃的米,大概是80 多斤,我和我妹妹一起吃,一个月差不多吃光上海知 识青年还可以依赖家里人寄一些粮票,或者有探亲的人 给你带一些猪油和菜油过来,可一样分到这些粮食的农 民吃不饱怎么办?就只能吃家里屯的粮食,或者采些山里的野果和野菜后来我开始提笔写一些我生活的环境以及我周围发 生的事,我有幸成了一名作家很多年后我回到城市, 我又开始用农村人的眼光看待都市1990年,我刚刚调 回上海的时候,在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吃泡饭骑自行车看晚报》,说的是我对上海 人的最初印象这是我用农民的眼光来看待大上海这成了我的一个特点,用城里人的眼光看待偏远的 山乡,用偏远山乡农民的眼光看待都市,当这两种眼光 交织在一起,经常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冒出来。

      上世纪90年代我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孽债》,借着5 个来上海找父母的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上海3年半之前我 又写了长篇小说《客过厅》,写的是一群步入老年门槛 的知识青年骑自行车回到自己插队的地方,发现如今的 山乡发生了巨变我目前在写的长篇小说叫做《问世间情》,关注的 是农民工里的“临时夫妻”现象如今,有2亿多农民进 城务工,造成很多夫妻分居两地,他们中一方在城里打 工,一方在农村照顾老人、带着孩子,但是,他们也有 爱的需求,也需要温暖,也需要生活得更好尤其是走进城市的 打工族们,他们更希望自己能够尽快融入城市,因此形 成了“临时夫妻”现象这种关系也引发了很多问题, 需要我们去关注如果我们不去关注这样的群体,我们 的城市化进程将是不健全的,我们的改革也是不彻底的总之,我的远行和回归不像有的人那样跑得很远, 但是我的远行和回归更着眼于我的创作,使我的创作能 用两种不同的目光来关照今天中国的现实我们走进了一个非常廉价的时代赖声川 台湾著名舞台剧、电视、电影导演我认为,远行是一种回归就像吉普赛人那样,喜 欢哪儿就到哪儿,很自在我们慢慢可能要脱离这样一 种概念,就是远行久了必须要回去,当然这种感觉是很 温暖的,对于我来说,那是一种家的感觉。

      但是,我觉 得如果人生要更加突破的话,还是要把自己的视野放大一 点,你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这反而是一种更超脱的 概念前几年我写过一部戏,叫做《那一夜,在旅途中说 相声》,是讲旅行的这部戏中有一长段,讲到男主人 公去欧洲转了一圈这个故事其实是我自己的故事有一年在旅行时,我看到很多让人震撼的教堂和美 术馆,但真正让我深有感触的是在佛罗伦萨的一座古桥 上我看到桥上有一个人在那里弹吉他,就停下来听了 一会儿日落的时候,我又看到一对夫妻带着他们的小孩走上古桥,小孩一边哭,一边说肚子饿了我突 然生出一种很深的感触,不管旅行到哪里,不管觉得教 堂和美术馆有多伟大,人们还是那样地活着,做着自己 该做的事情,长大、结婚、生孩子,然后再照顾孩子、 带孩子长大我们读了这么多书,看了这么多东西,旅行到最后,远行了这么远,最后 你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个道理的话,旅行就算没有白费我常常问我的学生,你们要出国留学,是希望你们 的世界变得更大还是变得更小?很多人说我希望我的世 界变得更大我说好啊,祝福你,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答案,你应该立志让 世界越变越小我的意思是,这样你才可以更加理解这 个世界并不是说我来到巴黎,我被迷倒了,我喝了意 大利咖啡,我被迷倒了,我们不能迷失在这些表面的东 西里,而是要真正理解人生是怎么回事,世界是怎么回事。

      实际上,生命是一些很实际 的东西,而不是那些看起来很浪漫的东西今天,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还 记得十几年前,我跟一位好朋友聊天,他说网络时代来 了,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件事我就问:你觉得人类真的会因为网络而进步吗?他说当然,比如 偏远的山区里,人们缺乏医疗知识,而如今上网就可以 找到一些治病的方法了这个我承认,但是这并不代表 人类在进化我们身为一个物种,我们真的变得更加伟 大了吗,或者是更加智慧、更加进化了吗?直到今天,我还是持这个观点我觉得互联网只是 一种工具,是一种发布资讯的工具,而我们只是在电脑 上用鼠标点东西而已我有时候甚至很同情在这个时代 长大的年轻人,因为他们已经把互联网作为他们生活的 一部分,知识和资讯只要点一个键就可以得到,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却 变得越来越疏远我当年去美国留学,那个时候写一封航空信,差不 多要5~7天才能到台湾有时候没有钱,邮票比较贵,我 就发走海运的信,需要3个月才到你都无法想象3个月 才能收到一封信,而对方回一封信,也需要3个月,因此我 们更加珍惜这些信,一遍一遍地认真读然而,现在这 个时代一切似乎都变得廉价了,用发信息,一秒钟 就能收到字是廉价的,话也是廉价的,我们走进了一 个非常廉价的时代,年轻人容易迷失,因为他不知道什么东西有价值,我觉得这是现 代人面临的一个困境,需要我们去想一想。

      这种现状能够改变吗?这条路是没有办法回头了, 但是改变在于自觉如果现在的年轻人有足够的自觉, 明白现在的问题是资讯太多、获取太方便、太浅薄,如果年轻人想清楚要的是智慧而不仅仅是 知识的话,就有希望了什么是智慧?要你自己去定义智慧的层次很多 如果一个人喜欢美食,他每天想吃到好东西,就会去寻 找,追寻到这个美食以后,他又会去寻找另外一个美 食这就是他的智慧,人会一步一步去突破人还需要立志立志的定义是什么?年轻人不一定 从很小的时候起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从小就不知道 我要做什么,一直到大学毕业都不知道我要什么我是 在一个机缘巧合之下走上戏剧这条路的,立志于戏剧之后,我就一条路走到底,我在伯克利大学 以最优成绩完成了博士学业回到台湾以后,我面对的 是一个“文化沙漠”,当时甚至连剧场也没有但你只 要立志了,就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远行,让我走进自己的内心孙冕 《新周刊》杂志创始人,从珠峰北侧登顶的年龄最 大的华人人民网上有一个世界网民对于人生奢侈品的排序, 其中排名第一的是有一颗童心,第二是有一个可以行走 四方的健康的体魄,还有就是有一个广阔的胸怀,有一 个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相伴很庆幸,这些所谓的奢侈品我都有,我是 一个特别幸福的人。

      我走过这么多的路,发现家就在我 的心里2010年登珠峰的时候,有一天我在大本营接到儿子 的一封信儿子说,我血液中流淌着爸爸坚定不移的精 神,爸爸用他的生命行动教我怎么做人,我坚信爸爸能够顺利地登顶 回家,那时候我会听他讲他的故事,陪他喝酒;万一他 回不来,我会陪我妈收拾我爸留下的烂摊子那一刻, 我泪流满面很多人跟我说,你经历过这么多的事情,有失败, 有成功,它们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我说没有意味着什么,我在活着 而已在行走的过程中,你需要有很好的体魄和意志有 些人以为他们可以走得很快,但是我永远以一个固定的 节奏行走,不快也不慢,我知道我的气息,知道我内心 的能量和身体的力量在哪里,只要融合在一起,这条路就可以一直走到很 远我曾经陪伴陈坤一起在西藏行走过4条不同的路线 在行走的过程当中,我深深感受到我们每个人如何走进 自己的内心,你的内心就是你的王国,在你的内心王国 里,你就是你的国王有一次,行走在西藏海拔5000米的途中我儿子第 一次跟着我走这样的路,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 考验本来我是走在前面的,为了他我走在了队伍的最 后那时候我觉得儿子怎么这么窝囊走到一个峭壁下 时,我看到儿子嘴唇发白,我知道他有高原反应,这是一个特别难受的过程。

      当时我对他说:不要看远方,就盯住你前面2米的路,不 要分心,要专注,你要是走不出去,谁也不会把你拉出 去我说着这样的话,但毕竟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很心 疼,我转身过去把他身上的背包背在我的身上,然后跟他说:你摔倒之前喊一声爸爸 ,爸爸过来救你我一步一步地带着他,看着他一天走 得比一天好走到最后一天,我们在拉萨有一个聚会,大家在走 过了人生最难走的一段路程后都感慨万千许许多多的 志愿者和一起行走的这些年轻人,都忍不住哭了我儿子也哭得满脸 泪水,他拉着陈坤的手说,哥哥我以后还要跟着你走去年,儿子居然带领一个团队十几个人去阿里的深 山行走阿里的深山我曾经去过3次,其中有一次我终生 难忘山里的路曲曲折折,好像永远走不到尽头有一天我看到一个藏族年轻人 一边磕头一边往前走,他回过头来时,我发现他才十五 六岁,他要走多长时间才能走出这座深山啊!假如心里 没有信念,根本不可能一步一磕头地走出去前年我们走了另外一条路,这条路在珠峰的东坡,更加艰险我跟陈坤发起这个行走的 活动,某种程度上是冒着风险的我们在珠峰7028营地 的时候,很多人撤下来了,说前面发生了雪崩,两个登 山者被埋在下面,假如我们的队伍早走的话,我们所有 人都会被埋在里面。

      从海拔8000米往前走的时候,我走在最后,往上走最 难的就是第二级台阶,那是一个垂直的台阶等我下来 的时候,我的领路人说你太牛了,因为你成了从珠峰北 侧登顶的年龄最大的华人从山路走回来的时候,我看到一朵小白云挂在珠峰边上,那个时候我想我就是那朵小白云在这个行 走的过程中,我心如止水,心无旁骛;但我知道我会离 开这个清静的地方,这个一尘不染的地方,我会回到喧 嚣的城市里,我希望我还能像这朵白云一样,把我的内 心挂在这里假如碰到一些烦恼的事情,我依然可以抽身而去,变成这朵白云这就是 我登山过程中的感受 远行,是行动,也是思想, 是迎接新时代的一种态度;回归,是理性或情感的去向 ,是对前方目标的一种表述,是我们终将抵达之所不 久前,在广州中山大学,“拙见演讲”举办了题为“远行与回归”的演讲活动本版经 授权,对部分精彩内容予以整理,以飨读者李乐为 摄■整理 本报记者 徐蓓两种目光,关照今天中国的现实叶辛 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我年轻的时候去得最远的地方就是贵州,在这之前我从未离开 过上海,根本不知道庄稼是怎么长出来的但是,随着 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插队落户,让我感受到了另外一 个世界我插队的地方在贵州省修文县九昌人民公社沙锅寨 ,处在三个县交界的大山里。

      它的名字之所以叫“沙锅寨”,有两个 说法,一个是说它的外形有点像一口倒扣的沙锅,另外 一个说法是贵州话“最里面的地方”叫做沙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