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始皇十二铜人今何在.doc
7页秦始皇十二铜人今何在秦始皇十二铜人今何在“秦始皇十二铜人”今何在 为何要铸造它们2009/12/07 15:46 来源:中国网 发表评论史料记载,秦始皇扫六合、兼天下、筑长城、通直道、书同文、车同轨、统度量,完成了他的统一中国大业后,于秦始皇 26 年(公元前 221 年)收缴天下兵器,冶铸了十二个重各千石的大铜人,立在阿房宫的前殿秦朝建国时间很短,仅 15 年,留存下来的史料也很有限,秦始皇为何铸造十二铜人?铜人有多重多高?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怎样铸造?在什么地方铸造?是谁铸造的?又是怎样消失的?有没有重新发现的可能性?这些问题均成为千古之谜今年 56 岁的民间考古人士王根权先生历时 20 年潜心研究秦汉史,对“秦十二铜人”留下的千古之谜,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计算出“铜人”重量、身高,寻找到了 2230 多年前铸造铜人的遗址和遗留物,以及破解出铸造的工艺与方法,并断言:“还有两个‘铜人’留在西安境内 ”“十二铜人”究竟有多大?凡是游览过阿房宫的人,对宫前两侧一边 6 个两边共 12 个笔直挺立的巨大的铜人塑像,一定印象深刻据导游介绍,这些高达 4人高的铜人,就是 2000 多年前秦始皇铸造的“十二铜人”模拟品,是西安电影制片厂为拍电影留下的道具。
陕西省考试管理中心干部、痴迷研究“秦十二铜人”的业余考古学者王根权研究后认为:道具“铜人”与“秦铜人”有着不少差别:其一, “秦铜人”比道具“铜人”高;第二, “秦铜人”的服饰应是狄族等少数民族的服装,而道具“铜人”却是汉服;第三, “秦铜人”全部是男性,而道具“铜人”中有两名女性;第四, “秦铜人”没有手持乐器的艺人乐工,道具“铜人”中却有关于秦铜人的重量,王根权认为史料中有“重各千石” 、 “钟小者皆千石也” 、 “各重三十四万斤” 、 “各重二十四万斤”记载为什么会有四种数字呢?这些数字均属估计数字非确切数字,千石之说只是泛指,十二枚铜人不是一样大,也不是一样重,小者千石,大者应该大于千石石是秦时的重量单位,一石为一百二十斤秦时的一斤等于现在的 256.26克,如此计算下来,最小的一尊铜人重量也在 30 吨以上,大的则在87 吨以上王根权认为,史料记载有三说, “高三丈” 、 “坐高三丈” 、 “有大人长五丈,足屡六尺,皆夷狄服……”这就是说“秦铜人”的高度有三种可能,一种是三丈合今 8.12 米;另一种是五丈合今 13.7 米;第三种可能是像高加座高,合今 16.24 米根据相关资料考证, “秦铜人”当为 16.24 米高。
十二”到底寓意什么?王根权介绍,根据史料记载, “秦铜人”的铭文“李斯撰,蒙恬书” ,由此可知,铸造铜人应该是国家的大事根据常识,凡是具有纪念意义的标志性建筑、器物、图案,其尺寸及造型都不是随便定的,都有一定寓意的 “秦铜人”的十二这个数字寓意着什么呢?王根权研究认为,古时把大地分成十二地支十二地支统合起来就是大地大地还有一种分法,先分成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每个方向再分出两个方向,这就是四面八方四面八方也是十二可见十二这个数字是能够代表大地的,而且是一个统一的大地大地不就是天下吗?秦始皇所建立的不就是一个天下统一的封建王朝吗?因此,秦始皇铸造十二铜人的“十二”第一层意思就寓意着“天下统一” 还有,一年四季,一季三月,一年十二个月,如此往复便是千秋万代两者合一, “12”这个数字解密后就是:天下统一,千秋万代而“秦铜人”应该是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第一座和平统一纪念碑秦人如何铸造“铜人”?2000 多年的秦时,能铸造 80 余吨的铜器实属奇迹它是怎样铸造出来的呢?王根权研究后认为它是采用地坑法铸造的地坑法就是在地下挖个大坑,依坑作成范模,铸成后挖开地坑将铸器拖出来铸器小容易拖出来运走,铸器太大,拖出坑又成了问题。
秦时的设计者想出了办法:在地面上筑台,在台中心做范,铸成后破坏筑台,铸器即可容易运走铸下一个时,补好筑台,重做范模范的问题解决了,铜水溶化的问题又如何解决呢?根据以往考古发现,在殷墟安阳小屯一带,曾在冶炼遗址里发现有钳锅残片,经复原,可盛铜液 12.7 公斤按此推算铸造铜人,需要三到五千套这样的设备方可完成三到五千套设备,需要数万人操作分散溶铜容易,统一浇铸就难了,其配合协调问题是很难解决的设计者仿照“将军盔”的原理在范模台上做了个大形固定钳锅,再让铜液溶化后能够自行流出,注入地坑范模中不断地对钳锅烧火加温使铜块溶化流出,再不断地投以铜料,这样以来就形成了泉注式的铜水,浇铸问题也就解决了铸造铜人具体地点在哪里?时光进入 1986 年,王根权所在的部队要在咸阳市淳化县安子洼乡好花圪塔山(古甘泉山)上施工,他负责前期工程,在施工中意外捡到了一块完整的“甘林”瓦当,若干“长生未央”及云葵纹瓦当的残片根据这一发现,考证证明此处就是秦汉时期的甘泉宫所在之后,他还对甘泉山下古云阳城里的两个大土堆进行了考查考查结果发现两个大土堆周围除了大量秦汉砖瓦残片外,还有大块大块的烧土和烧渣由此,前后历时 20 余年,他确认咸阳市淳化县铁王乡凉武帝村北的两个大夯土台基就是秦十二个铜人的铸造地。
王根权取出自己 20 多年前拍摄的照片说,铁王乡凉武帝村北的两个大夯土台基呈东西排列,均为圆锥形,间距 75 米西台基高约15 米,底围约 200 米东台基高约 16 米,底围约 225 米民间传说东台基叫“望母台” 传说汉昭帝怀念他母亲时,到台上相望,以此得名王根权说,汉昭帝母赵婕妤墓在今淳化县铁王乡原家村东,名云陵,与两土台基相距 10 余公里皇帝思念母亲不会像普通百姓那样走到高处去望坟墓,昭帝思母筑台相望之说是不可信的 “望母台”实为“望模台” “母” “模”两字地方读音相同其作用是站在此台上观察铜人范模的制作,监督指挥“铜人”的浇铸,实为指挥台西边土台,民间传说叫“圣水台” ,传说汉武帝要饮用天上的“圣水”(露水)筑高台以取之,这个传说也是附会的台北紧靠的就是甘泉山,在山上筑台取水不是离天更近更容易吗?“圣”与“升”同音,西土台实为“升水台” 升什么水呢?升浇铸铜人的铜水即在西土台上建造熔铜炉,以此提高铜水的水位,使其熔化后自行流入范模中另外,两土台东边有条河,名叫冶峪河,也叫冶谷水秦十二铜人”今何在?《关中记》云:“董卓坏铜人,余二枚,徒清门里魏明帝欲将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
后石季龙徒之鄴,符坚又徒之长安而毁之 ”王根权精心查阅史料,结果发现, “被毁一说”有误魏明帝要把两枚铜人运往洛阳,运到霸城,重不可致,留到了霸城南魏明帝无能为力了,十六国时后赵皇帝石季龙有没有这个能力,是值得怀疑的石季龙有这个能力将铜人运到了邺,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符坚有没有这个能力再从邺运回长安?符坚有能力将铜人运回长安,既已运回为什么又要毁掉?既然要毁掉为什么不在邺地毁掉,而要运回长安后再毁掉?他查阅《石季龙传》发现,石季龙“徒之鄴”的“铜人”非长安之“秦铜人” ,乃洛阳之“铜人” 如此,符坚运回长安并毁掉的“铜人”是洛阳“铜人” ,而非长安“秦铜人” 王根权告诉记者,魏明帝要将铜人运往洛阳,当时采用的是滚木法如果采用的是这一方法,那么两枚“铜人”同时起运的可能性很小,应该是分别运送由此推知,魏明帝景初元年(237 年)两尊铜人就分开了,一尊仍留在古长安城内(今西安市未央区张家堡一带),一尊在古霸城南(今西安市临潼区新丰一带),当时一定是“卡”在哪一个低洼的河道内,后被泥沙所埋王根权说:“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两个铜人还尘封在人间,今后有可能因为什么偶然的机会重见天日,再现当年之风采。
”文献记载1)、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2)、 《正义》引《汉书五行志》云:“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於临洮,故销兵器,铸而象之 ”3)、 《三辅黄图校注》三辅黄图卷之一:“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高三丈,钟小者皆千石也” ,引《三铺旧事》云:“铸金狄人,立阿房殿前 ”4)、 《史记·索隐》引《三辅旧事》云:“铜人十二,各重三十四万斤,汉代在长乐宫门前 ”5)、 《正义》引《三辅旧事》云:“聚天下兵铸铜人十二,各重二十四万斤汉世在长乐宫中门 ”6)、 《长安志》引《三辅旧事》云:“秦作铜人,立在阿房殿前,汉徒著长乐宫大夏殿前 ”又云:“坐高三丈,铭其后曰: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诸侯为郡县,一法律,同度量 ”7)、 《汉书·王莽传下》云:“莽梦长乐宫铜人五枚起立莽恶之,念铜人铭有‘皇帝初兼天下’之文,即使尚方工镌灭所梦铜人膺文 ”8)、 《水经注·渭水》云:“魏明帝景初元年徒长安金狄,重不可致,因留霸城南人有见蓟子训与父老共摩铜人曰:正见铸此时,计尔日已近五百年矣 ”9)、 《后汉书·方术蓟子训传》云:“后人复於长安东霸城见之,与一老公共摩娑铜人。
”10)、 《正义》引《关中记》云:“董卓坏铜人,余二枚,徒清门里魏明帝欲将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后石季龙徒之鄴,符坚又徒之长安而毁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