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芜湖古籍书店]古籍书店.docx
15页[芜湖古籍书店]古籍书店 【信息简报】 古籍书店一:古籍保藏家的生涯 姚志华的古籍保藏生涯 一九九一年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二十岁岁的姚志华正式来到沈阳古籍书店上班这里给姚志华的第一印象就是破败没有空旷光明的店堂,营业室仅是四个相互独立久未装修的门市姚志华被安排到新书组,经营新版古籍从小宠爱读书的他很快沉迷于这种环境之中姚志华回忆:不能用博览群书来形容那段时间,由于那时还仅仅停顿在“看”的层面,还极少领悟但那段时间的确很充实了自己,看书看得欢悦甚至荒唐,无论经史子集拿来即看,翻开即读那段经受也给他日后从事古籍保藏以学问上的储备与精神上的憧憬上世纪90年月藏家用自行车驮着古籍卖 1996年,由于工作的需要,姚志华被调到了沈阳古籍书店旧书部这是他真正接触线装古籍的开头,至此,他才开头真正了解何为木版,何为石印姚志华回忆说,“那时,旧版线装古籍存放在营业室后面的一个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里,古籍书店的老读者都知道那个小屋他回忆,那时存放的图书多以清版木刻为主,康雍乾均有,而且品相极佳,难得的是多为集部,更难得的是那时价格还很低廉,百十元钱即可几百元能买到善本现在已经非几万不行姚志华感慨道。
他回忆,那时的沈阳古籍书店有收购业务,常有人用自行车驮着以前的藏书来卖,每逢这时也是姚志华最快乐的时刻,他势必在旧书堆里翻捡挑阅 1、废纸堆里淘到珍宝填补国内空白 1997年,姚志华在废纸堆里发觉了一本江西瑞金版的《论联合政府》,凭多年阅历积累,他知道这是难得的版本,便保藏起来后来这本书还被多家媒体报道,由于填补了国内版本的一个空白此事对姚志华的影响很大,对版本的执迷更是一发而不行收 与其他藏友相比,姚志华自认为是幸运的,由于他从事的这个行业,可以接触到难得一见的古籍,甚至能经受一些人和事,成为他从事古籍行业二十年的难忘回忆 2022年,姚志华开头主持沈阳古籍书店工作,次年一宫两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期间有许多申报资料,和作为申报条件的馆藏资料都是由古籍书店负责供应的申报胜利之时,姚志华和同事们突出兴奋同年10月,我与当时省图书馆特藏部主任王清源相识得以倾听她对宋版的讲解,王老师古籍版本学问渊博,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对宋版书有了一个真实的了解 ” 2、保藏界鱼龙混杂为怜悯险受骗 2022年辽沈地区保藏行业开头红火,由于工作缘由,许多媒体聘请姚志华当顾问,也有许多人找他鉴定版本,此间经受多半让人难忘,但也有个别人事,令他至今心悸。
一年冬天,一名老者拿一本古籍询价出售,老人衣衫破旧,看起来生活比较困苦而他手里的那本古籍,姚志华一看外表就知道是平常的书,他原来不想收购,但是看到老人的逆境,不由得心生怜悯,刚要付钱的时候,姚志华偶然翻开这本书,发觉里面竟有杂页拼凑!这时老人突然抢过这本书,瞬间逃跑了 从事古籍行业多年,所经受的人和事,在姚志华看来,除了让自己能在专业上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在个人修为上,让他无法割舍传统,违反仪礼在姚志华看来,这种古典情结,是任何其他保藏都不能赐予的 姚志华认为,二十多年来,最难得的事就是以书交友2022年在一次拍卖会上与成都古籍书店裴老相识,当年老人已近七旬,版本要点,逸闻趣事随口道来,使我钦佩不只随行还有一杭州至交,原来订好几月后沈阳相聚,回沈后十余日没有消息,探寻,接竟然换成了别人,原来这位伴侣在离京途中,出车祸离世 ” 3、“线装书崇拜症”是种伪崇拜 作为古老文明的象征之一,线装书已经演化为一种身价与学问的符号,在一些保藏者的眼中,保藏线装书的人比保藏平装书的人档次要高,哪怕你收集的是线装书里的垃圾货这就是所谓的线装书崇拜症 线装书的魅力毕竟在哪里?莫非全部线装书都值得保藏吗? 姚志华推荐,线装书只是古籍图书的一种传统的装帧形式。
由于至宋以后,古籍图书大多以线装的形式装帧,至使线装书成了古籍图书的代名词但其实两者的规律关系是:线装书并不都是古籍图书,当代出版的画册等有许多都以线装的形式装帧但这些肯定不属于古籍图书 此外旧版古籍图书绝不只线装一种装帧形式,除了线装之外,还有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金镶玉装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古籍图书的传统装帧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知,线装书只是古籍图书的一种装帧形式,并非全部线装书都是古籍,只是古籍类图书多用线装装帧,行业内习惯性的以此作为古籍图书的代名词线装书详细的装帧形式是:将书页书口版心向外对折,齐页处打孔,再按特定的穿线方式穿线装帧即可 古籍保藏痴 杜衡权 广州西关古玩城“知好乐”书店、厚重的汉简体而著名于岭南书画界,更因其三十多年来沉醉各种古籍、碑帖,不惜血本保藏抢救上万册宝贵古代线装书而为人称道 出身书香门第的杜衡权,一家世代嗜书如命祖父是读书人;父亲五十年月旅英归来时,带的行李主要也就是几大箱书籍,其中不少还是当年被八国联军劫走的宝贵图书家庭的文化浸淫,惋惜“文革”时杜家二度被抄,那些宝贵的书也毁于一旦後来,杜父叮嘱他,必定要尽力收集一些线装古籍。
杜父说,起源於宋代的线装书,始终流传到民国期间,每本线装书都是一段历史,是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杜衡权果真没有辜负父亲的嘱托三十多年来他跑遍大江南北,收集各种各样的线装古籍,包括碑帖、画册和经、史、子、集等,经其抢救整理的,达一万册以上其中下少是突出宝贵的版本如《圭峰山定慧禅师傅法碑》(明代拓本)、《汉礼器碑》(清代拓本)、《尚论书》(清代手抄本)、线装《二十四史》、《石门颂》拓本等等杜衡权说,他将来要将这些保藏全部捐献给国家 其实;杜衡权从十岁起,就开头有意识地收集各种线装古籍那时候,广州纸行路、东川路的废旧图书收购站里,常常会有些被清理出来的线装书,杜衡权守候在收购站四周,常常会有不少意外收获 上世纪八十年月杜衡权刚结婚那年,他带着二千多元钱携新婚妻子到北京度蜜月,进京的第一天,他就在一书店中发觉了一堆堆的线装书,爱不释手,一口气买下了几十本,结果,身上的钱花得剩下回广州的路费了,他们只好提前结束蜜月旅行这是杜衡权真正系统收集线装书的开头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月末期,杜街权高薪受聘为天津某酒店老总这从经济上为其收集整理线装古籍的爱好供应了支援而在有京城后院之称、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天津工作,又为其收集更多宝贵古籍供应了不少机会。
平常,只要一有空,杜衡权就会往古籍书店、古玩街、旧书市场钻,他还利用各种渠道,摸清了天津城内藏书家的状况,只要哪家有书转手卖出,他总会准时赶到 遇到合意的书,杜衡权从来是不吝惜手中银子的,固然他本人过着突出质朴的生活平常,为求一套宝贵的线装古籍,花上不计其数对他来说不是什么希奇奇事九十年月中期,在一次书展上,他为了一套清代大字版的《二十四史》等古籍,曾倾尽当时家中全部的六万元积蓄而迄今为止,他所做出的最大一次购书举动是在一九九一年当时天津南开高校的一位教授辞世,杜衡权花了十六万元将其所遗留的六大书架书全部买来运回广州所花的十六万元,简直是其一年的薪水 收集来的线装书,由於年月久远,步少都巳残缺不堪,或残缺下全,杜衡权总是想尽各种对策,当心翼翼地将书修补、装订、拓裱,同时,还多方寻求古籍的残缺部分已经有一次,他花两百多元买来一团烂竹纸,将其泡在水中,让其渐渐断关,然後逐字裱出,发觉这竟是罕见的《石门颂》拓本!这一整理过程花费他一年多的时间在收集、修补、抡救、整理、阅读古籍的过程中,杜街权业积累了越来越丰富的古文学问,在古籍版本学方面的讨论也越来越深厚 几年前,杜衡权辞了天津的工作,在广州开了一家专营古籍的个体书店。
如今,只要走进这家书店,就可找到从明到清末、民国的木刻,石印、活字、珂罗版、稿本、抄本、百衲本、拓本等各种线装书固然在广州爱好古籍者寥寥可数,杜衡权古籍书店的生意自然也下见好,但杜衡权乐此不疲,他也省去了每卖一部古籍就就伤心的苦恼在这里,他可以随时徜佯在古籍的海洋中,与有相同嗜好的书友,把茶相叙,沟通藏书阅历和资讯从买古帖碑拓到慢慢爱上古籍,见到好书,总是欢悦得夜不能寐,而他在书斋中也常可修心养性,时时拿出宝贵的碑帖挥毫临摹,其乐无穷杜衡权自幼爱好书法,少年时即从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景舒临池,刻苦潜心钻研古今大家作品,特殊在汉简、隶书法方面独具心得,形成自家风格的容“金、石、简、篆、隶”一体优点的书法,深受同行及保藏、学习爱好者赞誉所以,他取《论语》“知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之意,将书店命名为“知好乐”,亦称“杜衡权书法工作室” 藏书家陈朝晖与线装古籍之缘 重庆市涪陵区陈朝晖藏书4万多册,其中经、史、子、集占了四分之三,大部分都是线装古籍今年第五届重庆读书月“四个十佳”评比活动中,陈朝晖家被评为十佳书香家庭 1、废品店里淘宝 陈朝晖今年45岁,涪陵区煤矿及非煤矿山平安监察站职员,妻子周朝毓自办文化公司,儿子陈宇立读高二。
从1986年读高中时开头,陈朝晖就开头保藏书籍,对线装古籍产生爱好,则始于10年前2022年,我在一个废品店发觉了一本线装《本草纲目》,书页发黄,有许多残页,细心一看,竟是清道光丙戌(1826年)英德堂刊本这是陈朝晖拥有的第一本线装古籍,从那时起,他辗转于重庆、成都、北京、南京等多个城市的旧书店和废品店,至今,家中古籍类藏书超过3万册,现代图书万多册 2022年以后,陈朝晖很少再搜寻线装古籍90%的藏书都是那5年间收集的之前,多数人对古籍熟悉不够,好书两三块钱一本也没人要而现在,一本线装书动辄几百元乃至上千元,已经变成了炒作 2、书房取名书味斋 2022年至今,陈朝晖搬过三次家每次都很困难陈朝晖说,搬家只需要一天时间,但将4万多册书籍打包装箱却要八九天先用麻袋打包,再装入纸箱,大大小小200多箱,光是买纸箱的钱就超过1000元邻居都笑我,书比家具还要多,两吨位的大卡车,家具装了1车,藏书却装了4车,还怕浸水、磕碰、遗失陈朝晖现在的家,书房有30平方米,每间卧房都配有书柜,仍显得拥挤无奈,他筹谋四周租一个仓库来存放书籍 2022年7月,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裕纲到陈家作客,藏书之众,让他非常感叹:“专业机构保藏的古籍也没你这么多吧?”遂提笔写下了“书味斋”三个大字,陈家书房从今得名。
陈朝晖说:“书味斋取自北宋大儒程颐的名句: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读书先戴手套每次翻阅线装书,陈朝晖总带着一双厚厚的白手套,这是为什么?陈朝晖说,一方面古书经受几百年风霜,突出懦弱,简单破损;另一方面,由于年月久远,辗转流落多地,书页中细菌、螨虫多不胜数,简单感染皮肤病 陈家众多藏书中,较为宝贵的明代善本有1000册左右,较特殊的有成都地区的第一份报纸《蜀学报》,由维新人士宋育仁1898年创办但陈朝晖并没有待价而沽的筹谋:“在有些藏家眼里,古书是钱,在我眼里,它们就是书,是不行再生的文化 宝贵古籍背后的故事 “辽宁省宝贵古籍特展”正在辽博展出,此次共展出148种宝贵古籍,仅省图书馆就有126部古籍精品参展,如《抱朴子内篇》,是现存《抱朴子内篇》唯一宋刻本;又如《扬子法言十三卷》、《学易记九卷附图经纲领一卷》、《六家文选六十卷》等,让百姓一睹中华绚烂的历史文化风采 记者在展览现场了解到,省图书馆藏有56万册古籍文献,其中善本古籍12万多册,一般古籍34万册,未整理古籍近10万册省图书馆保藏的古籍文献有相当一部分是存世孤本、珍本,为业界所瞩目 为什么省图书馆会藏有这么多古籍?它们是从哪里来的?为此,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省图书馆古籍专家王清原。
王清原说,这个话题得从“小白楼”说起在长春伪满皇宫同德殿后,有一座二层楼,人称“小白楼” “小白楼”建于1936年,是伪满皇帝溥仪保藏书画和古籍善本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