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清朝入关前对于汉文化的吸收.doc
25页略论清朝入关前对于汉文化的吸收 吸收汉族文化、因袭明制,既非新崛起的满族统治者的权宜之计,也非是他们在入关以后实行的政策,而早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就已经形成并实行了就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个不同的统治时期而言,满族统治者对汉文化的认识与承受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行文化政策亦有不同本文就清朝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个时期在吸收汉文化问题上的进展与不同谈些意见,以就教于诸位方家 一努尔哈赤时期对汉文化的初步吸收 努尔哈赤〔1559——1626〕,爱新觉罗氏,女真族后金政权的创始人其祖上为元末明初建州女真一个部落领袖猛哥帖木尔,即努尔哈赤的六世祖都督、后追尊为“肇祖原皇帝〞的孟特木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父塔克世都担任过明朝建州卫指挥努尔哈赤初为明辽东总兵李成梁部下,后袭父职,任建州左卫指挥使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年纪仅有25岁的努尔哈赤因祖父、父亲被明兵误杀,以“十三甲起兵〞,率少数人马,攻打陷害祖、父的仇人所占据的秃隆城,迈出了统一女真族、建立后金政权艰辛征战历程的第一步努尔哈赤此举顺应了当时女真族由乱而治、由分散到统一的历史开展趋势经过三十多年的征战,努尔哈赤先后统一了建州女真全部和海西、野人女真的大部,根本上完毕了女真族社会长期分裂、动乱的场面。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登上汗位,建号金〔亦称大金国〕,建元天命,创立起后金政权明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攻明从此时起到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的八年间,努尔哈赤统率骠悍善战的八旗部队把主要的进攻目的指向明朝,经萨尔浒、沈阳、辽阳等战役,攻占了辽东及辽西局部地区,把后金政权的权力从白山黑水之地推进到经济文化程度较为先进的辽沈农耕地区 伴随着军事上的成功进军,女真族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获得的进步非常明显正如萧一山所言:“盖满人以渔猎为生计者多,从事耕种者少,故打围之风,至清初犹未泯也然此仅女真生活之一斑耳,至辽东西原为汉人生息之地,早已进入农业社会努尔哈赤由兴京迁都辽沈以后,女真汉人,逐渐同化,当非全属白山黑水间之旧俗矣〞[1]女真族社会进步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努尔哈赤为首的统治者采取了在军事上与明朝对抗,而在开展经济、政权建立、文化建立各方面注意向汉族学习、吸收汉文化之所长,促进了“女真汉人,逐渐同化〞的开展趋势 努尔哈赤曾经担任过建州左卫都督,比其他女真族人有更多的接触汉文化的时机。
他曾屡次奉朝命赴明都北京进贡,领略了中原王朝的礼仪制度与政情民俗据?明神宗实录?记载,在明万历十八年至二十九年〔1590——1601〕期间,努尔哈赤与其弟舒尔哈齐等女真领袖屡次赴北京进贡紫禁城的尊贵威严、汉文化的先进兴隆,都给这位夙有大志的满族青年留下了深化的印象,对他后来萌发吸收汉文化、推行满族内部改革的思想种下根芽然而,对于努尔哈赤来说,可以意识到学习、吸收汉文化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经过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 女真族崛起之初,因受落后民族传统的影响,对于征战之后俘获的汉族男丁采取一律屠杀的野蛮政策后来,努尔哈赤逐渐认识到利用俘获汉人的手艺和劳力为自己效劳,可以带来更大的利益,便把过去对俘获男丁的杀戮政策改变为“收养〞政策,即保全性命,充作劳役奴隶努尔哈赤曾直言不讳地对俘获的汉人说: 即使杀了你们,夺取的财物能有多少呢?那只是暂时的,有限的假如收养,你们的 手可以出任何东西用出的东西做生意,消费的好果实、好东西,那是永久的利益[2] 这段话反映出努尔哈赤对汉人掌握的手艺技术和消费创造力的价值已有一定的认识,是导致他作出这种政策转变的思想认识基矗“收养〞政策的实行,无疑为满族社会保存了大量掌握中原先进文化的汉民,这对正在从原始牧猎社会向农耕社会过渡的满族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以后,努尔哈赤进一步认识到汉族文化除工艺技术之外,还有一套文物制度,更是开展中的女真族迫切需要学习的内容基于此,他命令属下: 把尼堪〔指明朝〕行事的各种法规律例,全都写在文书呈送上来抛弃不适当的地方, 报告适当的地方不要以异国人不知而谎报〞[3] 这道命令初步表达了他“因袭明制〞的思想意图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努尔哈赤在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和文化建立三个方面都进展了一些表达吸收汉文化的改革,并获得一定的效果 经济生活 女真族本来地处偏远,生活手段以采集和渔猎为主,经济文化及社会开展程度比拟落后明代时,女真族一些部落如建州女真等不断南迁,逐步移居汉人居住地区,受到汉族农耕文明的影响,遂使其社会经济发生新的变化,经济构造从过去以采集渔猎为主的单一经济形态,开展为农业与采集、渔猎等业并行开展,兼有采矿、贸易等业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作为一位正在崛起和变革中的少数民族领袖,努尔哈赤敏锐地认识到开展农业消费的重要性,发布了一些有利于农业消费的命令,注意采取促进农业开展的措施如他曾下令制止家畜入田,保护农田作物:“家畜进入田中,看见就要扑捉;捕获的人,不要剥取衣服,要带到村的章京那里去查看马、牛、骡、驴等每一家畜各取银一两。
〞[4]他还以都堂名义书谕:“产金银地方的人,在耕田时期不要挖掘,恐怕耽误耕田耕田闲暇时,想淘金、想挖银的人,允许后,或淘金、或挖银……田缺乏的人,可在沿境内外任意耕垦守台的人,今年沿台耕田明年没有粮食也不给〞[5]其目的也是为了确保农业消费的劳动力天命六年〔1621〕七月,努尔哈赤公布了在女真族兴起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计丁授田〞令计丁授田〞令尽管还保存着相当浓重的农奴制色彩,它的推行对于辽东汉民地区来说不啻是一种倒退,但对于正在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女真族社会而言,这一政令那么确立了后金政权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反映了农业在后金政权经济部门中地位的进步,有助于女真族内部封建性因素的增长 政治建立 努尔哈赤在政治建立方面同样多有建树,其中最重要者就是在改造旧牛录制根底上创立了合适于征战,具有军政合一、军民合一政治特征的八旗制度,使女真族社会走上了严密组织化的道路八旗制度固然是女真族人民的创造杰作,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然而,在它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努尔哈赤等女真族统治者注意从明朝体制中吸收于己有用的内容,把吸收汉文化的思想运用于政治领域仿照明制设立都堂,制定官员服饰、官场仪仗和相见之礼等,丰富了它的内容。
除此以外,后金政权对一局部被俘的汉族文武官员委以官职,开启了清朝任用汉员的先例天命三年〔1618〕四月,努尔哈赤攻下抚顺,明朝守城游击李永芳投降,成为“归附最先〞[6]的明朝降将继李永芳之后,陆续有一些明朝官吏、武将、生员战败被俘,如明守备石廷柱及其弟千总天柱,明进士、都司金砺,明同知李思忠,明沈阳生员范文程及其兄文寀,明诸生丁文盛等多人天命六年〔1621〕三月后金攻占辽阳,努尔哈赤命令“释辽阳狱中官民,查削职闲住者服其原职设游击八员,都司二员,委之以事〞[7]强调网罗和使用明朝罪臣、废员天命七年〔1622年〕,努尔哈赤率军攻下广宁等地,收降的明朝降将尤多,如游击孙得功,守备张士彦、黄进、石廷柱,千总郎绍贞、陆国志、石天柱等人,参将刘世勋,游击罗万言、何世延、阎印,都司金砺、刘式章、李维龙[8]天命年间归降者还有“兼通汉文〞的宁完我、参将鲍承先、千总金玉和等人对于这些降官降将,努尔哈赤择其可用者授以官职如李永芳投降后,努尔哈赤“命依明制设大小官属,授永芳三等副将,辖其众〞[9]以后如石廷柱授以世职游击,金玉和授以世职三等副将,金砺授以世职三等副将,鲍承先授以副将等对于归附的汉族降官,初时大都编入八旗,受女真族八贝勒的节制,在女真族社会中只是一支辅助性的力量。
文化建立 努尔哈赤在开展女真族文化的过程中,既保持了本民族文化的根本特色,又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汉族、蒙古族等民族文化的成分,表达出一定的兼容性以创制满洲文字为例,最初,女真族没有本族的文字,文移往来,必须习蒙古书,译蒙古语加以疏通,于思想语言交流极为不便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努尔哈赤决意“以蒙古字编成国语〞其属下巴克什额尔德尼、噶盖均认为此事难行,表示“我等实不能〞努尔哈赤不以为然,阐述了创制本族文字的重要性,指出:“汉人念汉字,学与不学者皆知蒙古之人念蒙古字,学与不学者亦知我国之言,写蒙古之字,那么不习蒙古语者不能知矣何汝等以本国言语编字为难,以习他国之言为易耶?〞[10]在他的支持下,额尔德尼、噶盖等人以蒙文字母为根底创制成满族文字,史称老满文诚如史书所论:“创制满洲文字,自太祖始〞[11]与皇太极时期经过改良的新满文相比,老满文尽管不尽完善,但确是满族社会文化向前开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何况努尔哈赤在创制满文的时候,就从“汉人念汉字,学与不学者皆知〞的事实中受到启发 后金政权建立以后,努尔哈赤对八旗贵族子弟的教育颇为注意天命六年〔1621年〕七月,努尔哈赤命锺堆、博布黑等八人为八旗巴克什〔师傅〕,要求他们“认真地教书,使之通文理,这就是功。
如入学的儿童们等不勤勉地学,不通文理,就要治罪入学的徒弟们,如不勤勉学,你师傅向诸贝勒报告〞[12]除了任命满族老师外,还起用被虏的汉族文人充当老师朝鲜?李朝实录?记载:被虏汉人龚正陆“教老乙可赤〔案:努尔哈赤〕儿子书〞[13]这些作法迈出了女真族社会开展贵族教育的第一步 在思想观念方面,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后金统治者也很注意向汉文化学习,并从中吸收了一些思想理念努尔哈赤在早年就爱好?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传奇,受到汉族通俗文化的熏陶以后随着阅历的丰富,努尔哈赤接触到更多的汉文典籍,包括儒学典籍、历史书籍,并从中吸收了不少思想营养从?满文老档?、?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等史料记载的努尔哈赤谕令提到的汉族典籍就有?论语?、?孟子?、?史记?、?资治通鉴?等,可以比拟恰当地引用其中的语句段落,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天命〞思想是努尔哈赤的很重要的一个政治理念,在他的许多谕令、文告中都一再提到如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努尔哈赤立理国政听讼大臣五员,都堂十员,五日一朝,“当天设案焚香,以善言晓谕国人,宣上古成败之语〞其意在于借祷告上天来说明自己施政“上体天意,下合人心,〞以求得“法度得宜,敬老尊贤,黜谗远佞〞[14]的“郅治〞效果。
天命三年〔1618〕四月,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誓言,声明伐明理由,称: 夫天下之国互相征伐,合天心者胜而存,逆天意者败而亡死于锋刃者使更生, 既得之人畜令复返,此理果有之乎?天降大国之君,宜为天下共主,岂独吾一身之主? 先因糊笼部会兵侵我,我始兴兵,因合天意,天遂厌糊笼而佑我也大明助天罪之夜 黑,如逆天然,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妄为剖断,此其七也[15] 努尔哈赤认为:“合天心者胜而存,逆天意者败而亡〞,谴责“大明助天罪之夜黑,如逆天然〞,而自己所行“因合天意〞,必然能得到上天的护佑,后金兴兵是仗义伐暴,顺和天意所谓“天命〞是指上天的意志和命令这与?尚书·汤誓?“有夏多罪,天命殛之〞[16]之语含义如出一辙天命〞思想形成于先秦时代,许多儒学思想家都曾经予以阐发,为历代汉族王朝和许多少数民族统治者所信奉元世祖忽必烈即位时发布的诏书就有“天道助顺,人谟与能〞[17]的话语努尔哈赤的上述言论也同样说明了对天命思想的一种认同 努尔哈赤还用“皇天无亲,惟德是辅〞[18]、“天道循环〞的观点对明朝官将进展“策反〞,要他们认识到明朝衰败完全是天命不佑,气数已尽,赶快弃暗投明,归附后金他在致明将毛文龙书中就这样说: 古来各国的兴亡,都是天道循环。
到灭亡时,天示怪异和祥瑞,各处爆发战争,以 至灭亡到兴起时,天将默助,动那么兴隆那样的事例,你能不知道吗?过去伊尹知道 桀王的命运将终,去成汤那里为僚友;姜太公知道纣王的命运将终,去。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