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晏子对齐侯问讲述.ppt
26页晏晏 子子 对对 齐齐 侯侯 问问 《左传》 晏子对齐侯问晏子对齐侯问 《左传》 作品 简介 教学 重点 教学 目的 艺术 赏析 内容 述评 背景 简介 译文 补充 注释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 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 ”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 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 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 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 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 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 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 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 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 ?同之不可也如是 退出 返回 1.思考本文所提出的“和 ”与“同”的关系 2.学习本文的论辩技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本文关于“ 和” 与“同”的不同 的分析。
2.本文比喻论 证方法的运用 § 孔子“和而不同”的命题是在继承春秋以前“和”“同”概念的 基础上提出的 §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已经出现,《尚书》《周易》《周礼》 《国语》《左传》等均有“和”“同”的记载 § 《尚书· 尧典》:“协和万邦 § 《周礼· 冬官考工记》:“和则安 § 《周易乾卦彖(tuàn)辞》:“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 交而志同也 § 《咸卦· 彖辞》:“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 《周易 · 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 《礼记 · 月令第六》:“天地和同 § § “ “和而不同和而不同” ”,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 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 § 史伯在史伯在《《国语国语· ·郑语郑语》》中说:中说: “ “以他平他谓以他平他谓 之和之和” ” § § 晏子从哲学和自然规律上来讲晏子从哲学和自然规律上来讲“ “和和” ”与与“ “同同” ” § § 从哲学意义上讲,从哲学意义上讲,“ “和和” ”是和谐,是统一,是和谐,是统一,“ “ 同同” ”是相同,是一致;是相同,是一致; “ “和和” ”是抽象的,内在是抽象的,内在 的;的;“ “同同” ”是具体的,外在的。
是具体的,外在的 § 孔子则将其引申到社会领域,用以区别“君子”与“ 小人”的特征之一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何晏《集解》就认为,孔子这句话是说,“君 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 者则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 宋儒注重义利之辩,认为义、利水火不容,即 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刘宝楠《论语正义》:“和因义起,同由利生” § 康有为:“盖君子之待人也,有公心爱物,故 和;其行己也,独立不惧,各行其是,故不同 小人之待人也,媚世易合,故同;其行己也,争 利相忮,不肯少让,故不和 § 孔子的两则语录,从两个层面对“和而不同”的要 义作了理论概括:一是从思想认识层面,多样共 存,多元并立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存在的现实状 态,要正确认识,求取社会政治的和谐发展,不 能像小人那样“同而不和”,无视矛盾的客观性, 依附强权,屈从专制,压抑不同意见而把社会政 治引向危殆 § 二是道德品格层面君子与人相处“和而不同” “ 周而不比”,是在讲求道义的基础上谋取普遍的团 结与长期的和谐,有容人的雅量与坚持己见的操 守而小人则“同而不和” “比而不周”,为利益驱 使而朋比为奸,追求少数人的一时利益,不能容 人,屈服于权势。
§ “和而不同”的君子修养,也便成为忠臣的行 为准则; § “外圆内方”,可以说是忠臣义士“和而不同” 的生动写照 § “外圆”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能不为之的 § “内方”自然成了为人的底线,报国的基础 返回 作作 品品 简简 介介 § 《春秋》及《春秋左氏传》 § “春秋”:本是中国古代纪事史书的通称 § 由于目前流传下来只有鲁国的《春秋》,所 以《春秋》专指鲁《春秋》 § 《春秋》的作者一向认为是孔子,说是孔子 有感于自己的道义不行于天下,所以取鲁史 所修《春秋》进行加工编撰,以表达自己的 见解 § 记事时间为公元前722~前481年 § 《春秋》记事的目的: § 一是劝恶扬善 § 孟子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 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 ,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 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 二是强调以社会等级次序为核心的“礼” § 《春秋》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 三家所传,侧重点不同,观点也不完全相同 § 朱熹:“《左传》是史家,《公》《谷》是 经学史学者记得事却详,于道理上便差; 经学者于义理上有功,然记事多误。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历史著 作,在当时有它巨大的创造性,对后世影 响很大首先在历史学方面,不仅在于它 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还在于它对历史学 的写法作出了光辉的典范,使人认识到历 史著作应该有强烈的倾向性,同时又应该 有文采倾向性应该通过有文采的叙述表 现出来,以感染读者这形成了我国历史 著作的重要传统之一《左传》同时也对 文学发生了很大影响,后来的散文家叙事 和作议论文字,都常以它为楷模 返回 § 《左传》作为经书的主要特点: § 它往往依附于事实,通过对事、对人的评 论,迎合《春秋》大义,宣传“礼”“义” § 《左传》作为儒家经典,被研究了二千多 年,是科举入仕的“敲门砖” 返回 背景简介背景简介 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民处水火 《左传》 写作年代虽至今没有定论,但应与此同时 或稍晚《左传》 记事基本以《春秋》所载鲁十二 公为次序,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角逐 ,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内部的变革及趋向叙事中敢 于直书不讳,带有鲜明的倾向性有比较进步的是 非、爱憎观和历史观,并通过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 ,把统治者的暴虐荒淫、丑恶污秽揭露无遗而忠 良机智的晏婴、刚直不阿的叔向、精明而有远见的 子产等人,则被作为系国之安危的人物来加以肯定 和赞扬。
本文所记为昭公二十年 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著车赶来了 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谐啊!”晏子回答说: “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 而已,哪里能说是和谐呢?” 景公说:“和谐与相同有差别吗?”晏子回答 说:“有差别和谐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 肉,用柴火烧煮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 调料,味道太重就减少调料君子吃了这种肉羹,用来平和心性国君和 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臣下进言 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 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政事平和而不违 背礼了,百姓没有争斗之心所以《诗·商颂· 烈祖》中说:‘还有调和的 好羹汤,五味备又适中敬献神明来享用,上下和睦不争斗’先王使五 味相互调和,使五声和谐动听,用来平和心性,成就政事音乐的道理也 像味道一样,由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 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迅速、 高下、出 入、周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和 心性心性平和,德行就协调。
所以,《诗·豳风·狼跋》说:‘美好音乐没 瑕疵’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 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得下去?如果用琴 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不能总是‘相同’ ,就和这些道理是一样的 返回 译文 返回 内容述评内容述评 本文主要从国家政治的角度,论证了“和”与“同” 的本质区别晏子认为;君臣之间的“和”,不是不 分黑白、混淆是非的和稀泥,而是要承认矛盾存在 的客观性和不同意见的合理性君可则献其否,君 否则献其可”,君臣之间,应允许存在不同看法和不 同意见,在彼此充分发表各自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和 ”,才是国家政治的应有状态和理想境界而“同”则 相反同”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许不同意见 、不同认识的存在及发表如梁丘据之同于齐侯, 乃是为利益驱使谄媚君王,不说真话实话,影附响 随,以保持表面上的一致这不仅表明臣僚人品的 低下,也容易助长君王的专制思想,这样的“同”, 与“和”是有天壤之别的 几点认识几点认识 一、和而不同的哲理,既是宇宙万物起源、 构成、发展的规律之一,同时也是古人对 事物的独特理解 二、有不同而求和谐,达和谐而存不同,是 社会常态。
什么都同一的社会并不美好, 事实上也不存在 三、“和实生物,同则不济”,讲求和谐有利 前进发展,只求同一则注定衰亡 § 四、今日强调“和而不同”,就是要超越“ 非此即彼” 、“你死我活”、“唯我独尊”之 类的狭隘、偏执、专制、霸道,在多元相 互制约、依存的前提下,求得人类社会的 持续发展和繁荣 § 五、对每一个人来讲,思想通达、胸襟宽 广者,才能奉行“和而不同”;而不明事理 ,缺乏容人雅量者,则往往强迫别人屈从 顺服自己 返回 返回 说理形象生动: 文章以厨师和羹与 乐师操琴的双重比喻反 复论证主旨,使人易于 感知和接受,也使所论 显得精辟透彻,富于哲 理性 补充注释补充注释 晏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晏子山东高密人 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春秋后期齐 国的国相,曾在齐灵公、庄公和景公三朝任事,以有政治远见 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 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主张 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 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 。
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 )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 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 病逝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 子果君子也!”现存晏婴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 米 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 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 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晏婴 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短篇小说集相传为晏婴撰,现在一般认为是后 人集其言行轶事而成书名始见于《史记·管晏列 传》《汉书·艺文志》称《晏子》,列在儒家类 全书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内、外篇主 要记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语言简炼,情节生动 ,写出了晏婴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书中寓 言多以晏子为中心人物,情节完整,主题集中, 讽喻性强,对后世寓言有较大的影响 补充注释 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 攻打齐国为了探清齐国的形势,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 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间,范昭借酒劲向齐景公说:“请 您给我一杯酒喝吧!”景公便让待臣给他倒了一杯酒。
范昭接 过酒,一饮而尽晏婴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厉声命令侍臣道 ;“快扔掉这个酒杯,为主公再换一个依照当时的礼节, 在酒席之上,君臣应是各自用个人的酒杯范昭用景公的酒 杯喝酒违反了这个礼节,是对齐国国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试探对方的反应如何,但还是为晏婴识 破了 范昭回国后,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