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化世界里迷失的女人——“嘉莉妹妹”.doc
7页1物化世界里迷失的女人——“嘉莉妹妹”【摘 要】德莱塞生活在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开始盛行的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的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工业生产飞速发展,一方面,商品经济和人们的物质生活空前繁荣,另一方面,工业发展也破坏了人们自然的生存环境,尤其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腐蚀人们的心灵和美好的感情社会上到处弥漫着拜金主义风尚,人们对物质和财富产生近乎病态的依赖,整个社会的精神圈都出现了危机和失衡嘉莉妹妹也深陷欲望泥沼不能自拔,成为面临精神生态危机的千千万万个美国人之一关键词】德莱塞;嘉莉妹妹;精神生态危机;物化Abstract: Theodore Dreiser lived at the turn of 19th and 20th century when the doctrines of the consumptionism and hedonism were gaining momentum, when industrial booms on the one hand enabled people an enormous material enjoyment in life, on the other hand destroyed the natural living conditions and particularly the capitalist code of values undermined and eroded the spiritual and emotional life of every individual. The whole society was stifled with avid material acquisition and morbid worship of money and fortune. The personal spiritual ecosystem as well as the whole social spiritual ecosystem were disrupted and endangered. Sister Carrie was only of the victims. This essay tried to interpreted and deciphered Sister Carrie’s choice of lifestyle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de of values and spirit ecosystem of the whole society at that time.Key words: Dreiser; Sister Carrie; spirit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 materialized德莱塞是美国自然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
著名文学批评家艾伦·泰特把他与海明威、福克纳并列,称他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三位小说家之一他的主要成就在于真实而有力地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中,残酷的社会竞争和人与人之间更加冷酷的金钱关系他的小说《嘉莉妹妹》描绘了一位农村姑娘嘉莉,移民到芝加哥城市,不名一2文,却深陷欲望泥沼,先后和两个男人同居,以满足自己对物质的需求和欲望德莱塞生活的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的垄断阶段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自然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大行其道,人们对物质产生近乎病态的依赖,人的精神受到污染,处在精神危机的边缘弗罗姆说“过多的有用东西生产会生产出过多的无用人口在精神健康意义上,20 世纪比 19 世纪甚至病得更厉害 ”(弗洛姆 73)这个过程可以说是随资本主义和都市商业的发展而发生的嘉莉的美国梦,她成长和发迹的过程,最终的迷惑、空虚和精神危机,无数的美国人、美国女性曾经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德莱塞在作品中采用一种像科学家般只尊重事实的客观态度,把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所暴露的丑陋和危机,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物质商品化·心灵拜物化1860 年至 1865 年的内战之后,美国的工商业迅猛发展,为了维持这种发展定制的移民政策已经在改变旧式的美国,美国从一个田园式的农村农场国家变为一个工业化国家。
从 1860 年到 1900 年,美国人口从三千一百万猛增到七千六百万,并开始从农村向城市集中,城镇在一夜间兴起,不到十年就扩建为大城市芝加哥最引人注目:1833 年还只是个仅有三百五十人的村落,到 1870 年,已增至三十万人;1880 年又增至五十万;1890 年竟超过百万大关,发展速度之快惊人,似乎已无法以常规来衡量庞大的工业才兴起,就被更庞大的工业吞并,置于千头万绪的金融资本控制下;少数几个豪富如:卡内基、弗里克、落克菲勒等显然是靠别人养肥了自己,加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大量的人口从乡村或世界各地的无依无靠的贫民移民涌进纽约、匹兹堡、芝加哥等城市,在城市中形成贫民窟3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厂,远远不能满足像潮水般从各地涌进的移民人口的需要无数工厂浓雾滚滚、垃圾堆积成山、工业废水危及生命、噪音让人无法入睡如德莱塞在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 “新建筑物上的铁锤声随处都可听见”“The sound of the hammer engaged upon established erection of new structures was heard everywhere heard.”(Dreiser11) 这种跨越式、掠夺式的发展必然导致的是环境的破坏、生态的失衡。
“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受制于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文化的基础对于人的生活质量来说,环境质量是一个必要条件 ”(罗尔斯顿 4) 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在不知不觉中向与环境成有机一体人类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蔓延,造成“精神污染”或曰“精神生态危机” 如果在早期的资本主义那里还有带有浓重色彩的禁欲和节俭,那么在垄断资本主义那里, “寻求上帝的天国的狂热开始逐渐转变为冷静的经济德性;宗教的根开始慢慢枯死,让位与世俗的功利”, “物质产品对人类的生存开始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物质力量”, “变成一只铁的牢笼”韦伯 138,142) 因而拜物化现象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它被看作是资本主义文化的一个特征,即人把自己生产的商品当作异己的对象盲目崇拜在商品化的社会中,人被完全指代为“消费者”消费成了生活的唯一目的、最大的快乐,甚至成了像抽烟、酗酒、吸食海洛因一样顽固的瘾嗜中产阶级的家庭购电冰箱、洗衣机和吸尘器,男人戴手表、抽雪茄烟,女人买化妆品和时装在连锁店或者超级市场里到处都可以购买到半成品食品广告商则从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把自己看成是“美国经济增长的经纪人,他们在为产品做广告时赋予产品以魅力和影响力。
”(Current 715) 商品和广告影像“教会了人们根据商品市场来定义自己的需求和生活风格 ”(Parenti 65) 在很大程度上,人们的想象力被广告和媒体所左右Parenti 65) 最能说明消费热潮的是美国人以疯狂4的态度对待日渐普及的汽车, “汽车已不仅是运输工具,而且成为第一个全国都着迷的消费品” 嘉莉在前往芝加哥的火车上,脑子里充满了对物的梦想,而不是做苦工推销员把芝加哥描绘成琳琅满目的大商场他自己的外表装束就是一则很好的广告:“扣着很大镀金袖纽,上面镶着叫做‘猫儿眼’的黄玛瑙手指上戴着好几个戒指…,背心的口袋外垂着精致的表链…”(Dreiser 3)这种用金银和物质堆砌起来的时髦的外表,以及鼓鼓的钱包,使嘉莉朦胧感觉到他就是财富世界的中心置身芝加哥这个富丽堂皇的繁华大都市后,嘉莉她完全迷失了,她认为“城市是为女人提供了一切使她生色的东西——财富、时髦、安逸”(Dreiser 18),她“对耀眼的陈列着的饰物、服装、鞋子、文具、珠宝等商品非常羡慕”,(Dreiser 17)“每一件饰物,每一件值钱的东西对她都有切实的吸引力”,(Dreiser 17)“精致的拖鞋和长统袜子、优美的绉边衬衫和花裙子,花边、缎带、发梳、荷边,一切都牵动她的个人欲望”。
Dreiser 17)当杜洛埃提出要与她同居时,她经受不住物质和金钱的的诱惑而投入他的怀抱:他邀请她到大饭店就餐,给她买新衣,带她去剧院,并承诺他们将有新车虽然“欲望”从内部解释了嘉莉的动机,而崇尚金钱、物欲横流的城市则是诱惑嘉莉并改变其命运的外在原因,为了真正地成为这个城市的一部分,为了不被湮没于人群之中,她必须或者自食其力或者寻找能够依附的男人微薄的收入在强烈的物欲面前是那么微不足道,而一旦自食其力的愿望成为泡影时,她就只有出卖自己的身体和灵魂,过着不是妓女的妓女生活精神真空化·行动无能化如上所述,这时的资本主义已经向垄断阶段过渡,在精神领域, “宗教信仰已经不能5像支持老一代人那样支撑年轻一代了 ”与此同时, “人们把希望寄托于科学,认为科学会是宗教的强有力的替代物 ”(Elliott 527) 并且深信:“先进的、卓越的工业技术一定会给他们带来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 ”(Elliott 715)在社会文化思想领域,消费意识形态逐渐占上峰, “强调花费和位置占有,它削弱了勤俭、节约、自控等传统道德标准”,群众性消费“导致了清教理论让位于消费享乐主义这种享乐主义崇尚生活中的享乐和满足”。
Spindler 108) 如果说马克·吐温、豪威尔思、詹姆斯等三四十年出生的作家保持的是工业前达尔文时代的道德理想,主人公可以进行道德选择,可以通过选择定自己的命运但对 70 年代的作家德莱塞而言,中产阶级道德已经无关紧要,个人无法把自己的命运个人的物质生存远比精神完美更加重要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新时代的本质是由非神化、由上帝和神灵从世上消失所决定的,科学技术将人“从大地上连根拔起, ”, “丢失了精神家园”(绍伊博尔德 165) 嘉莉就处在这样一个精神的“真空状态”一方面, “上帝死了”,传统的清教道德和信仰框架被打破,另一方面,又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寻找到新的可以依赖的,聊以慰藉心灵的精神力量更为严重的是现代工业物欲文化和商品经济又堵塞了人们的心灵渠道,腐蚀了人们美好、淳朴的感情,由此形成精神的荒漠嘉莉是一位只顾享受, “强烈的欲望指向哪里,她便走向那里”(Dreiser 58)的姑娘她关心的永远是“与金钱、容貌、衣着和娱乐有关的事情”, “善于学习有钱人的派头——有钱人的外表看到一件东西,她立即就了想了解,倘使弄到手便能把自己打扮得怎样漂亮”,(Dreiser 77)“华丽的衣服对她有巨大的诱惑力”。
对于物质过分的执着和痴迷,仅仅从本能的欲望是无从解释的,更多是社会熏陶以及对生活耳濡目染的结果这个时期,城市工业的发展把城乡生活水平大幅度拉大,农村的落后与城市的先6进形成鲜明的反差反映在妇女身上,城市革命之后,城市里产生了一批相当人数可观的中产阶级妇女 “20 世纪来临之际,美国男女一起在公共场所游玩,如上戏院、看电影、跳舞和逛公园,慢慢成为都市生活的一大景观和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标志 ”(Evans322)而在农村, “除了少数大庄园的大家闺秀之外,绝大多数妇女仍然过着‘日出劳作,日落息工’的生活 ” (王恩铭 67) 这种对农村生活方式的不满情绪,为后来大批农村姑娘告别乡村、投奔城市埋下了种子嘉莉妹妹是来自贫穷农村的成千上万的姑娘之一如小说中描述的有钱人过着歌舞升平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对嘉莉有着强大的诱惑力,而“农村”和“劳动女性”双重压力使她在社会中处在无奈的劣势地位 城市中有闲有钱的中产阶级妇女担忧的是怎样通过逛剧院、购物等娱乐来打发她们的“多余”的空暇时间,那么像嘉莉这样的劳动妇女烦恼的是怎样找到工作生存下来当劳动妇女外出寻找工作时,她们最关注的是找到一份工作,工资待遇乃是其次。
对嘉莉而言, “只要薪水,比如说开头的时候五块周薪,那么干什么都可以”Dreiser11 )她作为来自农村的劳动妇女更容易遭受资本家的剥削即便是种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