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尿道输尿管镜在复杂输尿管上段结石治疗中临床探究.doc
4页经尿道输尿管镜在复杂输尿管上段结石治疗中临床探究【摘要】目的:观察探讨URL、MPCNL、ESWL在 治疗复杂输尿管上段结石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9 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复杂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 35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URL、MPCNL和ESWL,观察 三组患者的术中改开腹手术例数、手术时间、手术取石成功 率和术后并发症结果:从手术的成功率的角度来讲,URL 的成功率最高;从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来讲,URL最理想; 从取石成功率来讲,MPCNL效果最佳结论:临床工作者应 该结合自己医院的实际,患者的具体身体情况进行方案的选 择,以期达到最好的临床疗效关键词】 输尿管结石;URL; ESWL; MPCNL输尿管结石目前在临床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1],而 较大输尿管上段结石经常会并发梗阻和感染,如果延误治 疗,严重时可以导致肾衰竭、败血症甚至是死亡[2]输尿 管结石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随着现代诊疗技术和泌 尿外科手术技术日新月异,传统的开放手术因为对患者造成 的创伤较大,同时患者的恢复时间缓慢,已经逐渐被微创外 科技术所取代[3]目前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主要微创手术是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 ESWL),但是在针对复杂的输尿管上端结石时 的疗效并不理想[4]。
目前在微创泌尿外科领域,经尿道输 尿管镜取石术(URL)和经肾穿刺取石术(MPCNL)在复杂性 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优势[5]本文 特选取2009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复杂输尿管上 段结石患者35例,观察分析ESWL、三种腔镜技术在复杂输 尿管上段结石中的应用1一般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文连续选取2009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确诊为 复杂性输尿管结石的患者35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4 例,平均年龄为(45. 713. 87)岁(32〜70岁),主要的临 床表现为腰部的绞痛、发热、血尿和肾积水等入组的全部 35例患者符合复杂性上段输尿管结石的诊断标准[6]:①输 尿管的结石在输尿管的内部滞留超过了8周,同时结石的最 大径超过了 8mm;②输尿管结石滞留部位水平以下的输尿管 出现狭窄或者扭曲;③静脉尿路造影剂无法通过输尿管结石 的,并且在同一侧的肾盂分离超过了 5cm;④输尿管结石发 生的部位或者该部位以下的输尿管出现息肉以上诸项,有 两项符合即可诊断为复杂性输尿管结石排除标准:①有同 侧输尿管手术史;②近半年内有大手术史;③双侧的输尿管 上段均有结石;④输尿管上段结石合并同侧的肾结石。
随机 将35例患者分为三组,分别为ESWL组、MPCNL组、URL组, 经统计学分析,三组的患者在年龄、性别还是复杂性输尿管 结石的类型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该三组患者具 有可比性1. 2方法ESWL组:本组中采用的是DoliS王者碎石机,采用B超 对结石的位置进行定位,电压为22kVo对患者进行震波碎石MPCNL组:患者取截石位,经过患者的尿道插入输尿管 导管,在B超的引导下对患者的肾盂穿刺金针,当有尿液从 穿刺针流出时,放入斑马导丝,使用导丝把皮肾通道扩张开, 然后置入输尿管镜,找到结石位置之后插入钦激光光纤,将 结石粉碎,待结石排除后,之后留置导尿管URL组:患者取截石位,从患者的尿道置入输尿管导管, 并且在该导管的引导下放入输尿管镜,当输尿管镜进入到结 石位置时放置入钦激光光纤,把输尿管中的结石粉碎,如果 结石的直径较大,用取石钳取出,在输尿管导管中置入双J 管,并且留置导尿管1. 3观察指标对三组患者的术中改开腹手术例数、手术时间、手术取 石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进行观察1. 4统计学分析本文采用的统计软件分析包尾SPSS 13.0,数据以“平 均数土标准差”(土s)的形式表示,多组间的组间比较采 用的是X2检验,P0. 05)。
2.2三组手术情况的对比2.2. 1手术时间对比ESWL的手术平均时间为 (43. 288. 71 ) min ; MPCNL的手术平均时间为 (50. 357.91)min; URL 的手术时间平均为(40. 129, 34) min;三组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 ESWL-直以来都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主要的微创方法,而且是目前临床上公认 的最为安全有效的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方法,但是因为人体的 输尿管腔较为狭小,这就导致结石周围的液体空隙并不是很 大,那么冲击波的空化作用就会大为减弱,对于复杂性输尿 管上段结石的治疗效果不佳[9]Srivastava等[10]等发现 如果在结石停留部位以上存在着中度以上的积水的患者中, ESWL的治疗成功率仅仅为35%,低于预期周高峰[11]等人 发现ESWL的手术治疗成功率为43%在本组研究中发现ESWL 组的手术成功率为58. 33%,高于国内外文献的报道,可能与 微创手术技术的改良和操作者素质的提高有关,但是仍然低 于 MPCNL 和 URL 组(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