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汉经济的发展 初一历史人教实验版 试题.doc
12页两汉经济的发展 初一历史人教实验版【学习目标】1.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2.了解汉武帝经济上的大一统措施3.通过学习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学会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4.通过分析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逐步形成掌握分析法基础知识精讲】汉初统治者采取什么样的经济政策恢复发展经济的?文、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采取了重视农业发展的政策一、农业方面由于汉朝统治者的重视,使两汉的经济比前代有了很大发展由于古代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下面就来介绍一下汉代农业进步的表现1.水利方面人们常说这一句话: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可见水在农业发展的相关因素中,极为重要,像汉代歌谣中唱道“举臿(chā)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尼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这就是当年民间赞颂汉武帝接受白公的建议开凿白渠,给百姓带来好处但有时水不但不能带来利益,反成祸害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地理书上讲黄河泛滥成灾据记载“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下游(今河南濮阳附近)决口,泛滥16个郡,20多年都没能堵住……西汉后期,水利长期失修,黄河又泛滥成灾。
汉朝和统治者十分重视治水,多次对黄河进行治理你简介一下汉朝有哪些人先后治理过黄河?分别收到什么效果?(1)汉武帝时治理黄河汉武帝时,黄河下游决口,受灾地区多,汉武帝亲临现场,下令治理黄河其实武帝并不是一开始就想治理黄河的,但他决心修河之后马上就实行,下令上自将军、下至小吏都去堵塞决口,终于取得了治黄的成功,此后80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水灾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说一说,田蚡为什么不让汉武帝治河?武帝为什么会听他的话?汉武帝并不是一开始就想治理黄河的他即位不久黄河决口,河道南移那时的丞相田蚡的田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他的田地就没有水患之忧他向武帝上奏:“江河之患是上天的事,不要以人力强行堵塞,强行堵塞未必顺从天意他还让那些占卜家也随声附和,为他帮腔武帝听信了他们的话,任黄河泛滥了二十多年结果,黄河水患越来越大,影响到国家的财政收入,武帝这才下决心治河提示: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治河的因为他的田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的田地免除水患武帝有迷信思想,所以才会听田蚡的话补充材料:历史上黄河泛滥的原因:历史上的黄河流域本是一个宜农宜牧的地区,滔滔黄河横贯东西,两岸草原、森林、农田交错,到处是青山绿水。
所以黄河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但是,由于我们祖先不懂得生态平衡,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消耗的木材、粮食也日益增加,土地开垦和利用的速度加快,砍伐森林,毁坏草原,年复一年,严重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使昔日的肥田沃土,逐步变成了今天的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据不完全统计,在方圆一公里的土地上,河道总数达30条以上,地面支离破碎,黄土裸露,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使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水害最严重的河流由此可见,可历史上黄河的泛滥,除了自然原因外,人口膨胀所导致的滥垦滥伐,是较为重要的一个原因这一历史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反思2)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到西汉后期黄河又决口,直到东汉明帝时,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王景率领几十万民工,在黄河下游千余里进行堵口、筑堤等一系列工程,用了一年的时间,疏通了黄河,从此黄河800多年没发生大的决口改道,下游被淹的土地又变成了良田水利的兴修,使得许多地区河渠纵横、田野苍绿,这些水利工程凝结着汉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汉代农民兴修水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还不断地改进耕作的工具和技术2.改进农耕技术考古学家发现,汉代的犁有一个突破性的新装置——犁壁,你会问,犁壁有什么用呢?犁壁与犁的主要部件犁铧连成一体,有了(带弧度的厚铁片)犁壁,能起垄,能翻土、碎土(没有犁壁的犁只能破土划沟,再靠锄、铲一类农具的帮助才能行)。
大大提高了牛耕效率这个发明欧洲到约1000年以后才有还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它是使用人力(一人牵牛,一人扶耧)、畜力的播种工具它由种子箱和三脚耧管组成,它能完成开沟——下种——覆盖三道工序,同时播种三行据史料记载,使用它能“省力过半,得谷加五”补充材料:耧车:耧车是一种畜力播种机据东汉崔寔在《政论》中说:“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犁,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有赖其利三犁”就是三个耧脚也就是说,种子装在耧斗中,通过中空的耧脚,将种子播撒到田地中,一部耧车同时完成开沟、下种、复土三道工序,播下的种子行距一致,下种均匀,其播种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赵过发明的耧车,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播种工具两汉还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以前的耕作方法是二牛三人,现在只有二牛一人,反映了什么?人驾驭耕牛的技术越来越熟练 大家想一下: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在古代社会里有没有弊端呢?提示:二牛抬杠式牛耕法的利弊:利在于节省了人力,提高了耕作效率,也提高了开垦荒地的能力弊在于二牛抬杠,牲畜数目较多,增加了劳动成本,一般农民很少能备齐耕牛当时汉武帝曾下令各地县令还有农民代表到长安学习这些先进的技术,看得出他的雄才大略。
3.粮食作物的种植水利的兴修,耕作技术的改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那时小麦已在北方普遍种植,南方多种水稻,小麦得到推广,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房前屋后种植桑树农业的发展必定会促进手工业发展的兴盛二、手工业的发展你能介绍一下,汉代手工业的兴盛表现在哪些行业?又能哪些领先世界的成就呢?假如你生活在汉代,你会穿怎样的衣服?为什么?1.丝织技术的提高——使用提花机,丝织品精美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时一年之中征集天下的丝绸500万匹,产量质量都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这些足以说明,汉代的丝织业十分发达当时,使用了提花机,一种能在织物上织出花纹的提花设备织出的花纹十分精美,并且有很高的染色技术,现已出土的汉代丝绸,有的像天上云霞般美妙,有的像地上的鲜花一样绚丽多彩,中国丝织技术是如此高超,因此赢得了“丝国”美誉补充材料:提花织机:提花织机是一种提花设备,能在织物上织出花纹我国在商代已有手工提花法,战国时又出现比较复杂的动物纹提花技术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绒圈锦,表明当时的提花设备已经相当复杂,技艺非常高超汉宣帝时河北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的陈宝光妻子(姓名不详),曾使用一种由120镊牵动120条经线的提花机,用足踏镊以织,能织出精美的蒲桃锦和散花绫,60天织成一匹,价值万钱。
2.冶铁: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炼工具——水排我国在春秋后期,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生铁冶炼技术的一个关键是什么?就是提高炉温,鼓风冶铁富于高度创造力的铁匠们将那激流的冲击力变做了鼓风冶铁的动力,这是人类利用自然的一次伟大胜利它不但节约人力、畜力,而且供风稳定,能量较大,大大提高了炉温,提高了冶铁质量水排的利用,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是领先世界的成就正因为冶铁使用了水排,汉代的铁器数量大为增加两汉时期,先是农具,后是兵器,铁器逐渐取代了青铜器补充材料:杜诗发明水排:“杜诗,字公君,河内汲(今河南汲县西南)人,(建武)七年(公元31年)迁南阳(治宛县,今河南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具,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后汉书杜诗传》)水排是一种水力鼓风机械想一想:西汉时期提高生产效率的科技发明有哪些?解析:这一题是对前面内容的归纳与分类,进一步明确汉代在农业、手工业方面的科技发明,刺激、带动了社会的进步答案:犁、壁、耧车、提花机、水排等三、商业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的繁荣,繁荣的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洛阳,规模宏大,人称东西二京二京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有巍峨宏伟的宫殿,众多的人口,长安人口有五十万左右,东汉洛阳人口在百万以上。
长安城内的街道宽阔笔直,两旁绿树成阴,还有较为完备的排水沟、下水道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称“市”市场上的商品繁多,有生产原料、工具,有日常用品,还有各种食品,望去令人眼花缭乱活跃在城市里的车马行人熙熙攘攘,长安城比当时欧洲最大城市罗马大三倍,是世界第一大城,显示了汉代城市的繁荣阅读下列材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2)“交易之物,莫不通”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两汉商业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2)主要原因是由于商业通道四通八达补充材料:汉代出现许多大商人,家财万贯,权势很大西汉前期,发生王国叛乱,长安将官出征需要借钱许多商家担心朝廷能否取胜,不肯借贷而商人无盐氏却拿出千金借贷,比一般的利息高十倍三个月后,内乱平定,无盐氏大发其财,成为关中著名富商一些人见经商容易致富,就弃农经商,民间谚语说:“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汉统治者担心农业生产受到影响,采取抑商政策,禁止商人穿丝绸和乘车骑马,不许他们及其子孙当官,向他们加倍收税尽管如此,汉代商业还在持续发展思考:两汉时期统治者既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抑制工商业,为何手工业、商业还能取得辉煌成就?参考答案:统治阶级需要有商业和手工业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产品。
各地区物品资源也需要彼此交换、互通有无由于生产工具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生产规模的狭小,各种农业器物的生产已非小农家庭之力所能奏效,“故工不出,则农用乖”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这一系列的因素,使得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虽然倡导以农为本,工商为末,重农而抑工商,手工业和商业却始终在不断发展着,成为封建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以至出现了把从事手工业与商业作为致富必要手段的思想司马迁认为:“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两汉时期的手工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四、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不仅在政治上、思想上采取一系列措施(政治上削弱诸侯国努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且在经济上也实行了大一统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统一铸币汉初币制混乱铸币权不统一,政府、郡国铸币,私人也大量盗铸,货币名义价值与实际重量不一致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进行彻底的改革,取消郡国铸币权,由国家统一铸造新的五铢钱大小、式样一致,重量足够,做工精巧,币值得以长期稳定,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把铸币权统一收归中央。
货币统一后,封建国家的经济力量得到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也进一步得到了经济上的保证盐铁官营汉政府在各地设置盐铁官署铁官组织开矿冶炼、铸造器物及销售,控制了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食盐官营的办法是民制、官收、官运、官销规模巨大、资金雄厚的盐铁官营增加了财政收入,抑制了商人势力,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经济基础,并且对我国冶铁炼钢技术的发展与推广起了巨大作用补充资料:五铢钱:汉武帝时开始铸造的一种标准铜币,重量为五铢(约3.33克),故名从汉武帝直到唐高祖,五铢钱流行了七百多年本节的内容我们学完了,你能归纳总结一下都学到了什么吗?归纳:汉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表现如下表:类 别成 就农业兴修水利汉武帝治理黄河,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生产工具耕犁安装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发明播种工具耧车耕作技术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扛的耕作方法农作物南、北方分别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桑麻的广泛种植手工业丝织使用提花机,丝织品精美冶铁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