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3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登鹳雀楼.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501280656
  • 上传时间:2023-05-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5.97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23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登鹳雀楼 维扬区小学语文“书香课堂”教学设计 年级 二年级 主备人 刘茵 所在学校 维扬实验小学 单元 第七单元 课题 17.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理解诗句的意境和所蕴涵的哲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通用设计 设计意图 个性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破题解疑; 初读课文,指导自学;精读诗句,悟意明理;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解疑 1.(课件出示鹳雀楼图)很久以前,在我国山西有一座楼阁,板书“鹳雀楼”,指名读 2.说说名字怎么来的?学生在课前已预习,鼓励学生说。

      (名字来历:因这座楼上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栖息,所以被人们取名为“鹳雀楼” 3.介绍作者王之涣 4.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诗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指导自学 1.小朋友,学习要讲方法,我们怎样来学习这首古诗呢?(出示自学方法) (1) 把生字表上的生字拼拼读读,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2)把生字放到诗句里里,将诗句读通顺 (3)两个人一组,一行一行读诗句,一边读一边看书上的插图,看看诗句里哪些字词图上有,两人还可以商量商量,看图讲讲,什么意思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指导学生读诗 (1)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2.精读第 一、二句: 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 (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结合图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精读第 三、四句: 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结合图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4.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教师指图描述这就是鹳雀楼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放眼望去,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5.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6.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欲、楼、目、入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2.大组交流,指导比较“人”和“入”,指导“欲”和“楼”的笔顺 3.学生描红探究生字的书写。

      4.学生完成《习字册》,教师巡视指导 五、布置作业 1.练写生字 2.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3.找一找王之涣还写了哪些诗,读读背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复习,巩固旧知;情景交融,描绘画面;指导书写,掌握生字;拓展训练,积累知识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巩固旧知 1.指名读诗,读出诗的节奏 2.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更、穷、依、雀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2.大组交流,“更”的读音;“依”和“衣”的比较;“雀”的部首 3.学生描红探究生字的书写 4.学生完成《习字册》,教师巡视指导 三、拓展训练,积累知识 拓展一: 1.读一读,找一找 (1)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2)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3)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2.说一说,画一画 (1)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2)根据诗意和找出的词语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4.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拓展二: 赏析王之涣的另外两首诗:《送别》和《凉州词》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四、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背诵王之涣的《送别》和《凉州词》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看到:白日 尽 黄河 流 想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登鹳雀楼》这首诗大部分孩子已经接触过,所以揭题时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 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举一反三,为今后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初步理解诗句 从把握诗的节奏入手,有利于正确读文,理解诗意 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反复朗读启发想象,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清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生字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要有重点地指导。

      作业紧扣大纲要求又有所拓展 采用读、找、议、想、画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一步理解诗意,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如课上时间有限,可以放在第一课时的作业中完成,第二课时展示 课内更多的是方法的授予,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课外阅读 教后反思 友情链接 相关搜索: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性资料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 王之涣,并州人,其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昈联唱迭和,名动一时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诗六首,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两首最脍炙人口,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优秀课例: 登鹳雀楼(教学片段) 1.学习第一行诗句 (1)请小朋友轻轻读一读第一行诗句,一边读一边看书上的插图,看看哪几个字图上有,想想是什么意思,所以这次读的要求是:看图读,想意思 (2)理解:白日依山尽卡片出示) (日:太阳;山:连绵起伏的群山) a、“日”是太阳,那么这时候太阳怎样了呢?“依山尽”是什么意思呢?现在老师请电脑博士帮帮忙,让太阳动一动,大家仔细看,太阳怎样了 显示:太阳慢慢落下来) b、小朋友,你们看到太阳怎样了?对,太阳靠群山慢慢落下去了,最后看得见吗?看不见了 ,就是:尽:完了 C、小朋友,太阳 每天什么时候下山的?对傍晚,傍晚时太阳下山了诗中的“白日”就是指“傍晚的太阳” d、“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呢?(傍晚的太阳慢慢的落下去不见了 (3)指导朗读 小朋友,太阳地慢慢地落下去的,那么这行诗句,特别是“依山尽”该怎么读呢?读得快些还是读得慢些,各人自己读读,一边读一边要想象太阳慢慢下山的情景 各自练读,范读、跟读 过渡:小朋友,用“看图读,想意思”的方法学会第一行诗句,下面就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行诗句 2.学习第二行诗句 (1)各自看图读,想意思。

      (2)理解:黄河入海流(出示) a、诗句中哪个词图上有,什么意思,谁读懂了?对,这就是黄河,鹳雀楼就在黄河边上 b、小朋友,黄河水是向前流动的,它流呀流,那么,它流到哪里去了呢?黄河水流到大海里去了,这就是“入海流”那么,“入”什么意思?(“进”的意思,仔细看看,“入”怎么写?一撇一捺是个“人”,与“入”比较 (3)指导朗读 a、小朋友,黄河水流向大海,那黄河水怎么流向大海的呢?流向大海是怎样的气势呢?现在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听听,看一看——(电脑显示) b、小朋友,你们在黄河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刚才我们听到了黄河滔滔的水声,看到了黄河奔腾不息滚滚向前,这就是黄河流向大海的气势,要读得高昂一些 c、各自练习,范读,跟读 3、小结:现在我们把两行诗句连起来读一遍,一边读一边要想象太阳慢慢落山的情景和黄河流向大海的气势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 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