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程颢《识仁篇》.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简****9
  • 文档编号:99571702
  • 上传时间:2019-09-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8.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识仁篇》载于《二程遗书》卷二上,是北宋学者程颢(1032—1085)于元丰二年(1079)在洛阳讲学时讨论哲学教育问题的著名篇章,是点拔其门人吕大临的记录,并由吕大临记录  程颢,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祖籍中山博野(今属河北省),河南洛阳人与其弟程颐合称“二程”,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洛学的创始人之一《识仁篇》全文虽不足300宇,但言简意深,立论精博,自朱熹以来,许多学者都认为:《识仁篇》是明道学说的精华所在黄宗羲《宋元学案》卷十三《明道学案》援引朱熹语录:“《识仁篇》乃地位高者之事;”援引刘宗周言论:“《识仁篇》为程子见道分明语也现代学者冯友兰则将程颢《识仁篇》与王守仁的代表性著述《大学问》加以比较,认为明道《识仁篇》构成王阳明《大学问》之精旨由此足以说明《识仁篇》在程颢学术思想体系中所占有的中心地位,及其对后世学者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程明道的《识仁篇》全文如下: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若心懈,则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须穷索;存久自明,安待穷索!此道与物无对,“大”不足以明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诚”,乃为大乐。

      若反身未诚,则犹是二物有对,以己合彼,终未有之,又安得乐!《订顽》意思,乃备言此体,以此意存之,更有何事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未尝致纤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若存得,便合有得盖良知良能,元不丧失以昔日习心未除,却须存习此心,久则可夺旧习此理至约,惟患不能守既能体之而乐,亦不患不能守也学者须先识仁”,仁,是立志于学的人所必然面对、必须了解的问题在中国传统哲学而言,“学”包涵了道德实践,或者说,“学”更重要的是道德实践识仁”,从成德功夫上说,“识”是体验,并非主客认知意义的认识,而是一种体悟与自觉的功夫,“识”是兼有体悟、实现之意仁”是主体透过自我转化、自我认识、自我体悟的活动,回返主体,从而达到“识仁”从本体上说,仁既是一切道德法则,而又超越一切法则之上,同时统摄一切道德法则,为一切道德法则的根源,故又谓“全德”,亦名“至善”据此我们可以说,在明道那里,“仁”为一切道德法则的根据明道在讲了“学者须先识仁”之后,紧接着讲“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所谓的“仁者”,是体仁之人,或能体仁之人体仁的状态是“浑然与物同体”,体仁也要以“浑然与物同体”为最终目的仁的基本特征是浑然与物同体,这意味着宇宙万物也是人自身的一部分。

      浑然一体,即没有主客、內外等一切分别,涵盖万物,普及一切义、礼、智、信本来是各自独立的德目,但在仁的总体呈现下皆是仁的內容、仁的涵养换言之,以仁为体,义、礼、智、信为用,所以说“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意思是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要以一种诚敬的态度保存之,即孟子所谓“存其心,养其性”的道德实践功夫明道认为“识仁”“不须防检,不须穷索”,“防检”与“穷索”乃是有志于道(即识仁)但又未明澈者不可避免的事,这就需要“学者”明澈“仁体”的本义,才能够知道“识仁”或“体仁”的正确方法,从而也才能够更好地“以诚敬存之而已”考察之所以会出现“防检”与“穷索”的原因,则是“若心懈,则有防;理有未得,故须穷索”,由于心懈、未得理而需要防检、穷索因此,“识仁”的正确方法是在“心”的活动上下功夫,如果能做到心不懈,则无须防检至于理(或谓仁体),明道的功夫论则认为,只要“识仁”,即可“存久自明”,无须用力求索既然自己已经与物为一体,还须用力“防检、穷索”吗?也就是说,“识仁”的正确方法是以“自心”去“自明”存于自己心中的“浑然与物同体”的“仁体”,只要在“自心”上做功夫,就能够“体仁”,进而达至“识仁”的境界。

      此道与物无对大不足以明之此“道”乃“仁道”(“仁体”),“物”乃宇宙万物在仁的境界中,本是“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浑然没有物我內外的分隔,所以说“此道与物无对”大”乃是形容仁体的体性、內容,“明”为说明、定义;“大不足以明之”表示“仁体”的体性涵盖一切,充塞于天地之间,因此不能够用一般的相对概念来表述广大悉备的“仁体”的大义若能识得“浑然与物同体”之理,则可以“知天”、“事天”,所以“天地之用皆我之用”,此所谓由自我本心而发的宇宙全体之大用明道根据孟子“万物皆备于我”,以“反身而诚”的自我道德实践,即“求放心”的成德功夫,返回本心,乃为畅顺生命的大乐《孟子》谓“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于是,“仁体”亦可谓“诚”,或“天之道”;“思诚”,对于孟子而言,则可谓之“反身”,即“求自身之放心”孟子谓“反身而诚”,所谓“反”,即“反求诸己”,思诚的功夫不是向外,而是向内;在明道《识仁篇》的语义下,“反身而诚”则可理解为自明心中的“仁体”而达到“仁”的境界但是,若“反身未能诚”,即做了“思诚”的功夫而未能达到“诚”的状态或境界,之所以“思而未得”,乃是因为仍然停留于主客、物我、內外等相对的状态下,未能“浑然与物同体”,因此“未能诚”。

      以己合彼”,意思是有意或刻意而作,这样终究亦不能把握“仁体”,又怎么可以得“大乐”呢?故曰:“若反身未诚,则犹是二物有对,以己合彼,终未有之,又安得乐!”《订顽》是横渠的《西铭》的旧名,明道认为《订顽》详细地阐述“仁体”的本质与具体表现,明道认为横渠的《西铭》是真正把握到了“仁”之体若能在“反身而诚”、物我无对的状态下保持“诚敬存之”,便不需要杂揉其他方法,这就是识仁的正确方法所以说,“以此意存之,更有何事下文引孟子语“勿忘勿助”,也正是解释“诚敬存之”之意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此语前一句为“我故曰,告子未尝知 义,以其外之也”,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句中的“正”相当于“止”,“而勿正”即“而勿止”,“必有事焉”之“事”是指培养自己心中的义之事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是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自己内心中的义,不能停止下来,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这是孟子养气成德功夫的终极关怀方法,即“求放心”的方法未尝致纤毫之力”,即不须用力,不须防失、造作等,亦即前文所言“不须防检,不须穷索”;只要回到“勿忘勿助”的状态,就是自然而然,顺性而作的行为、态度。

      未尝致纤毫之力”是总结上句“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的判断语明道以孟子语“必有事焉”为前提,指出一切“体仁”的实践功夫是建立在“必有事焉”的基础之上,即关键是在自己内心中有“体仁”一事,而不是外求于己身之外的别的东西勿忘”,不要忘失;“勿助”,不要助长,自然而然,所以“未尝致纤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若存得,便合有得前一“之”字是指本心,意思是说,这些就是如何“存自心”(即“体仁”)的方法若能“存得”,才可谓之“有得”,换言之,即若能“存自心”、“体仁”,才能算是能“识仁”,从而达到“仁”的境界盖良知良能元不丧失以昔日习心未除,却须存习此心,久则可夺旧习此理至约,惟患不能守既能体而乐之,亦不患不能守也此句大意为:因为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是人本来就具有的,但经常被昏暗愚昧的“习心”所遮蔽就算是以往的“习心未除”,也须存习“良知良能”的本心,久而久之,就可以排除“习心”,回复本心这个道理非常简约,怕的只是不能持之以恒;只要能真切体会,以之为乐,也就不怕不能持之以恒了为什么“体之”就能“乐之”呢?这是因为体的对象为“勿忘勿助”、自然而然的本心之“仁”,体之则可顺性而为、顺心而发,既顺人之本性,便不是勉强而为之,这就可以乐之、悦之。

      既然顺应本性地乐意做道德行为,也就是一种“自律道德”对此,刘蕺山曰:“良知良能是本心,昏昧放逸是习心向来不识此理,故种种本心为习心用;今来既识此理,故种种习心为本心转又何患不存之,又存而不能期月守也﹖此程子见道分明语也程明道的《识仁篇》,主要是包括“识仁”之“体”与“识仁”之“方”两个方面程明道认为“仁之体”即是“浑然与物同体”,突出“仁”作为精神境界而非宇宙原理的意义,这一境界即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这是程明道以“一体”,即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来论“仁”,阐述“仁”的内涵明道不仅说“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也说过“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人要把自己与宇宙万物看作息息相关的同体,宇宙每一部分都与自己存在密切联系,甚至宇宙万物都是我的身体的一部分,有了这样的境界,人不再是个体躯壳的虚我,天地为一身,莫非己也这是以“一本”来论“仁”,阐述“仁”之“体”当然,程明道除了以“一体”来论“仁”之外,还有以“知觉”论“仁”以及以“生意”论“仁”明道说:“医家以不识痛痒叫做不仁,人以不知觉不认义理为不仁,若夫至仁,天地为一身,而天地之间品物万形……”仁就是把天地万物看作自己的身体,不知痛痒为之不仁。

      把“仁”这一概念理解为知觉无所不通知觉不是强调知痛痒,而是强调把天地万物看作自己的身体加以感受这是以“知觉”论“仁”,强调“仁”的境界的感受形式明道不仅把“仁”作为精神境界,而且作为宇宙原理,体现的是生生不息的原理他说“万物以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这里的“元”字解释为“生”,“生”就是《周易》里作为万物原始的元,即明道所说的“仁”这就是程明道以“生意”论“仁”,“生生之仁”是“一体之仁”(“同体之仁”)的宇宙论根据《识仁篇》的主旨当然不只是阐述“仁”之“体”,更重要的是“识仁之体”的基础如何体悟“仁”、实现“仁”、达到“仁”明道继承了思孟学派的心性论传统,认为“以诚敬存之”,“不须防检”,“不须穷索”,“反身而诚”,“勿忘勿助”,即可“存久自明”,从而识得“仁”并实现或达到“仁”的追求或境界仁”是“一体之仁”,是自己与天地万物同为一体的“仁”,所以,“识仁”就是向自己内心探求的功夫,既不假于物,也不物于物要做到“反身而诚”、“向内求仁”,其根本要旨是取消物我的对立,做到“浑然与物同体”,这才是“识仁”的正确方法要识“仁之体”,则要将此事作为自己内心中的份内事,不要停止自己内心中的道德实践,亦不要忘记,更不要一厢情愿地“揠苗助长”;久而久之,自己昏昧放逸的“习心”就会慢慢除去,被遮蔽的具备“良知良能”的“本心”就会随之显露出来。

      程明道认为这种“识仁”之方法是非常简约的,而且又是以实现“顺性而为、顺心而发”的人之本性为目的与境界的自觉的、自律的向自己内心发用的功夫,因此“体之”亦“乐之”;既然能够“体之而乐”,那么也就不用担心会放弃了正因为是每个人都向着自我“率性”的本性而自觉地进行的内心道德体验,因此每个人都能够“体之而乐”,每个人都能“识仁”,进而每个人都能达至“仁”的境界;如果再进一步把宇宙万物也看作是有“知觉”的,那么天地间杂然流行也就都是“体之乐之”的回归各自本性的自我实践,也不妨将其看作一种“识仁”的活动由此,程明道“浑然与物同体”(或“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之“体”,通过“反身而诚”、“向内求仁”的自觉道德实践的“仁”之“方”实现了复归。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