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港新城生态城市专题研究.doc
62页临港新城生态城市专题研究复旦大学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中心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上海港港政管理中心二○○五年八月目 录1 前言 31.1 临港新城生态城市专题研究缘起 31.2 临港新城建设生态型城市的意义 31.3 研究工作重点与思路 41.3.1 研究工作重点 41.3.2 研究工作思路 41.4 研究技术路线 52 国内外城市生态建设给临港新城的启示 62.1 城市生态建设必须制定科学合理和动态调整的生态规划 62.2 城市生态建设应优先确立生态空间格局 72.3 城市生态建设应与城市的功能定位相协调 72.4 城市生态建设要特别注意生态安全问题 82.5 城市生态建设必须与区域生态特点相协调 82.6 城市生态建设应努力引入山野自然并加强城市自然保护 93 临港新城生态建设的自然生态基础条件与规划现状 93.1 临港新城规划区生态特点 93.1.1 濒江临海,具有典型海岸带地域系统特点 103.1.2 耕地、果园为主,具有典型的平原农业生态系统特点 103.1.3 湿地面积较大,生物多样性较高 113.2 临港新城建设生态适宜性分析 123.2.1 基于生态承载力分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123.2.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133.3 临港新城总体规划及实施现状中的生态要素分析 143.3.1 对“绿地系统规划及实施现状”的生态效应分析 143.3.2 对“水域景观规划及实施现状”的生态效应分析 173.3.3 “交通系统规划及实施现状”的生态效应分析 193.3.4 “旅游规划及实施现状”的生态效应分析 213.3.5 规划的主要生态敏感性问题分析 223.4 临港新城规划区的生态敏感区域 233.4.1 生物多样性敏感区 243.4.2 重要人工生态敏感区 243.4.3 生态安全敏感区 253.4.4 人居生态敏感区 253.4.5 结构性生态廊道敏感区 254 临港新城生态城市建设指导思想、整体形象及目标体系研究 264.1 临港新城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指导思想 264.2 临港新城的整体生态形象研究 274.2.1 开放合理的生态格局 274.2.2 协调共生的生态建设 274.2.3 和谐节制的生态文化 274.2.4 清新宜人的生态人居 274.2.5 友好高效的生态产业: 274.3 临港新城建设生态型城市的目标系统及核心指标集 285 临港新城生态功能区划与生态格局优化 295.1 临港新城景观生态格局构建 295.2 临港新城生态功能区划 295.2.1 原则 295.2.2 生态功能分区 305.2.3 生态功能区控制与建设 315.3 城市生态支持系统建设 355.3.1 临港新城生态建设原则 355.3.2 临港新城生态支持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 356 临港新城产业生态建设规划预研究 416.1 临港新城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概况 436.1.1 第二产业 436.1.2 第三产业 436.1.3 第一产业 446.2 临港新城能源、物质代谢分析 446.2.1 能流 456.2.2 水流 456.2.3 固态残余物 456.3 产业园区生态建设目标与指标 476.3.1 总体目标 476.3.2 “十一五”生态发展目标 476.3.3 生态发展指标 476.4 临港产业生态建设技术指导原则 486.4.1 清洁生产原则 486.4.2 减物质化原则 486.4.3 产业园区集成优化原则 486.4.4 生命周期环境管理原则 486.5 临港新城“十一五”产业园区生态建设思路 496.5.1 加强能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集成,让临港产业链“长”起来 496.5.2 大力推行功能经济和再制造,让临港重装备产业“轻”起来 506.5.3 推行从“摇篮”到“摇篮”的生态循环管理模式,让临港产业链“绿”起来 506.5.4 加强运输工具和产品包装环境管理,让临港物流业“净”起来 516.5.5 加强餐饮、娱乐、菜场等第三产业的环境管理,让临港社会生活环境“美”起来 516.6 临港产业生态系统建设调控对策 526.6.1 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 526.6.2 实施APELL计划 526.6.3 实行园区环境信息公开计划 536.6.4 建立副产品或废物交换系统 536.6.5 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化 536.6.6 加强政策保障和制度建设 547 临港新城人居生态环境建设 557.1 建设原则 557.2 建设目标——全国先进的示范性生态小区 557.3 建设内容 567.3.1 生态人居建设技术策略 567.3.2 立体生态小区规划 577.3.3 生态人居网络建设 578 临港新城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578.1 生态文化教育建设 578.2 生态法规与集约型管理建设 581 前言1.1 临港新城生态城市专题研究缘起“十一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落实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关系到上海21世纪发展大局的“临港新城”的开发建设来说,十一五同样是一个奠定并落实“和谐、协调、可持续”的城市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
临港新城城市性质定位正是遵照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其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临港新城将依托“两港”“发展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高度协调、功能完善、充满活力”、“独立、完整的现代化、综合型都市,成为魅力都市、碧水蓝天绿树环抱的生态都市”由于2010年世博会前临港新城将完成初步建设,并由此奠定今后城市发展的框架与基调,因此十一五规划对于落实临港新城生态城市定位将至关重要基于上述背景,临港新城管委会决定针对临港新城的开发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如何落实“城市生态及集约型城市”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一方面为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而深入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也将作为临港新城进一步开展生态规划的前期研究1.2 临港新城建设生态型城市的意义以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的生态城市建设是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主旋律,张家港、日照、扬州、绍兴、长沙、盘锦、海宁、常熟等城市率先提出了建设生态市的目标,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态市”建设热潮正席卷21世纪初的中国,形成一道独特的壮观景象临港新城的发展肩负着“体现上海新世纪城市建设的水平和风貌,力争作为上海带给世界的崭新的标志性城市”的历史使命,将作为体现上海2010年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生活着的展示馆”。
因此,临港新城的生态建设也必须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引领新世纪上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潮流临港新城的定位从一开始就将自己放在世界竞争的舞台当今世界汹涌澎湃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使世界范围内的城市竞争日趋激烈,而生态与环境建设已然成了城市综合竞争能力提高的新增长点,各大城市纷纷亮出城市的生态名片,打出生态牌、环境牌临港新城拥有大量的湿地资源、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独特的海塘地貌、宜人的滨海气候等珍贵的生态资源,因此从城市的建设之初即着力加强生态内涵的建设,将使得临港新城从一开始就站在生态建设的制高点上,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1.3 研究工作重点与思路1.3.1 研究工作重点经过项目组与临港新城管委会研究,共同确定本次研究的重点为:1、确定临港新城城市生态建设指导思想2、明确临港新城城市整体生态形象及其特色主题3、初步明确临港新城的生态功能区划、生态景观结构及建设思路4、初步分析临港新城产业生态建设的思路与途径5、生态人居与生态文化建设6、在“十一五”期间需要专注解决的生态问题1.3.2 研究工作思路本次研究将遵循下列工作思路:放眼世界:临港新城肩负着“体现上海新世纪城市建设的水平和风貌,力争作为上海带给世界的崭新的标志性城市”的历史使命,其生态建设也必将引领新世纪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潮流。
因此本次研究将把目光投向世界,瞄准生态城市理论与建设的前沿,汲取国内外城市生态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从临港新城的生态建设伊使,即将其定位于世界城市生态发展的参照系中立足当地:临港新城所在区域具有非常鲜明的自然、生态特点,从生态环境角度说是上海硕果仅存的几块宝地之一面对如此巨大的自然生态财富,本次研究将在充分揭示区域自然生态特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特点,结合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环境特征,提出临港新城的充满个性的整体生态形象尊重规划:临港新城的概念性规划、总体规划,甚至一些主要的专项规划都已相继出炉这些规划都是经过国内外一流专家充分研究论证后形成的,有的已经付诸初步实施因此生态研究首先必须充分尊重已有规划成果,然后从生态角度对已有规划进一步拓展,针对生态问题进行开创性的深入工作突出重点:本次研究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是为十一五规划的生态主题充实内容,二是为临港新城进一步开展生态规划奠定基础因此本次研究工作将不追求内容面面俱到,而是把工作重心放在识别临港新城面临的重要与紧急生态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现场调研NONONONO文本修改提交文本框架及工作重点初步文本形成资料收集联机检索课题组与管委会交换意见指导思想与目标体系生态功能与格局优化产业生态建设景观风貌与生态人居生态文化体系专家和部门咨询相关问题集核心与关键问题集专题形成解决思路充实资料专家咨询部门调研《临港新城市十一五规划》的相关内容YES专家和部门咨询YESYES课题组与管委会交换意见专家咨询会YESNOYES1.4 研究技术路线图1-1 研究技术路线2 国内外城市生态建设给临港新城的启示世界城市化进程表明,人类的未来将是一幅以城市为主体的画面。
世界城市化在环境问题上走过的弯曲历程也让人们认识到: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自然环境三者协调均衡发展的城市,不仅有助于城市知名度的提高,而且有助于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活力,有助于增强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在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目前,全球众多城市正在按生态城市目标进行规划与建设,例如德国的法兰克福、前苏联的莫斯科,印度的班加罗尔,巴西的库里蒂巴和桑托斯市,澳大利亚的怀阿拉市、阿德莱德,新西兰的Waitakere市,丹麦的哥本哈根,美国的克利夫兰和波特兰大都市区,中国台湾的台南、江西的宜春等临港新城要在全新的“处女地”实现完美理想城市的梦想,“体现上海新世纪城市建设的水平和风貌”,承载“上海带给世界的崭新的标志”的历史使命,引领新世纪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潮流,就必须放眼世界,依托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以国内外城市生态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为参照,在城市建设历程的开始就处在一个高水平的起点上本次研究通过查阅、检索大量文献资料,选择与临港新城有一定可比性的国内外城市生态建设的案例进行梳理和分析,得到以下几点启示:2.1 城市生态建设必须制定科学合理和动态调整的生态规划传统城市规划最大的弊病就是不太考虑城市空间中的“绿色效应”,不重视可持续发。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