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第四节儒林外史.ppt
103页第四节第四节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吴敬梓与《儒林外史》》•一、《儒林外史》的作者一、《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代表作《儒林外史》除此而外,吴敬梓还有《文木山房集》(诗文集)四卷二、二、《儒林外史》的命意《儒林外史》的命意(重点掌握重点掌握)•(1)《儒林外史》的命意在于批判科举制度和功名富贵,同时旁及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尚,深刻地表现了科举制度对各阶层人物的毒害及其造成的乌烟瘴气的社会风气.•(2)《儒林外史》是一部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是具有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对自身精神文化的深刻反思三三、《儒林外史》的、《儒林外史》的讽刺讽刺艺术艺术(重(重点掌握)点掌握)•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即作者能将悲剧的内容用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讽刺意图委婉含蓄具体说,主要表现在:1.让讽刺意图在情节场面的客观描写让讽刺意图在情节场面的客观描写中自然流露中自然流露•如第四回写范进吃大虾丸子一段:•汤知县……问道:“因何不去会试?”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拥进后堂,摆上酒来。
席上燕窝、鸡、鸭,此外就是广东出的柔鱼苦瓜,也做两碗•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说:“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动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的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会备办后来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丸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先生的评语,可谓一针见血2.悲喜融合悲喜融合•如第三回范进中举一段,先写范进中举之前,家里如何贫困,给人“悲凉”之感,等到范进高中之后,报录人前来报喜,又一派喜气范进得知中举后喜极而疯,老太太哭泣不止,气氛又随之由“喜”变“悲”而胡屠户通过“打嘴巴”给范进治病,作者通过他的一系列可笑的言行,又使原本悲伤的事情带上了“喜”的色彩另外,同回写周进进贡院就撞在地上几乎死去、醒来之后就大哭不止,然后又科考高中,众人贺喜,与之类似3.善于掌握讽刺的分寸善于掌握讽刺的分寸•如对范进、周进与对王惠、汤知县、严贡生的讽刺程度就有不同对于前者,作者主要讽刺他们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种种可笑之举,而对于后者,作者则竭尽挖苦讽刺之能事,暴露他们的丑恶嘴脸。
•比如严贡生,作者通过他的种种劣行,暴露他如何无耻地讹诈和欺压百姓的劣行他的小猪误入邻家,他逼人买下,但等到邻家养到一百多斤后错走进他家时,他又把猪关了不还,还把来讨猪的邻居打折了腿他为儿子娶媳妇雇了两只船,却又挖空心思,设置圈套,在臭骂船家一顿并赖掉船钱之后扬长而去•同样,对于周进、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作者也是有区别的两人中举之前,作者讽刺他们的“痴迷”科举的举动,多少带有一些同情的成分,所以讽刺显得较为温和委婉;但作者写二人中举之后的言行,讽刺就辛辣多了4.运用对比、情节突转等讽刺手法运用对比、情节突转等讽刺手法•前者如范进中举之前,胡屠户居高临下,对他毫无顾忌的训斥、责骂,而范进一旦中举,他又口口声声称范进“老爷”、“贤婿”,显得诚惶诚恐胡屠户这种前倨后恭的态度,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具讽刺效果其它如王惠出任南昌太守前,一心想的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所以到任不久,便把原任衙门里的“吟诗声、下棋声、唱曲声”换成了“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也是如此•后者如严监生临死时伸出两个指头总也不肯断气,等到赵氏说出他的心事并为之吹灭一根灯芯时,他才断气这种情节的突转,同样极具讽刺效果:•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毫无起色。
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生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著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著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妇抱著儿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惦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著摇头那手只是指著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附:晚清四大谴责小说附: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本节重点本节重点•儒林外史的命意.•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第第五五节节 《长生殿》与《桃花扇》《长生殿》与《桃花扇》((一一)孔尚任的代表作)孔尚任的代表作•为何命名为《桃花扇》?•看到桃花扇,你想到什么?孔尚任的孔尚任的“桃花扇桃花扇” 是主人公爱情与命是主人公爱情与命运的象征,是一个贯穿始终的线索。
运的象征,是一个贯穿始终的线索侯方域,明末清初散文家,复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其祖、父为东林党人入清后参加科举,为时人所讥:“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晚年失悔此举,著《壮悔堂文集》明志其中《李姬传》写李香君事迹戏剧中的结局为出家•初识:明末,侯方域游江南,访佳丽,在盒子会听到名妓李香君吹箫,“取扇坠抛上楼”,二人相识,产生感情侯方域有意梳栊香君,但囊中羞涩,有杨龙友筹来300两银子,成就了侯李二人的好事•缔结姻缘:侯李新婚,“小生带有宫扇一柄,就题赠香君,永为订盟之物•后来发现助300两银的人是魏党(魏忠贤,曾独揽大权的大宦官,曾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曾陷害打击东林党人的阮大铖,其想让侯方域为他说好话,恢复他的声名,侯欲为此事,被李香君劝阻,李香君退回300两妆奁,显示出不与权奸同流合污的铮铮铁骨,刚烈气性•分离:侯方域作为复社领袖人物,十分具有影响力左良玉带三十万兵欲到南京就粮,侯方域写书劝他但因这封信被诬为与左良玉私通,侯方域离开李香君,匆忙避难•从此李香君不下楼,仿效张盼盼为侯生守洁有田仰来逼婚,第一次被李香君的大义凛然拒绝•(丑)难道三百两花银,买不去你这黄毛丫头么?•(旦)你要银子,你便嫁他,不要管人家闲事。
•第二次权奸马士英代田仰逼婚,香君死不下楼,倒地撞头,“竟把花容,碰了个稀烂血喷满地,连诗扇都溅坏了•(净)待我打摘盆草,扭取鲜汁,权当颜色罢•叶分芳草绿,花借美人红竟是几笔折枝桃花真乃桃花扇也•香君受伤,她的母亲李贞丽冒其名出嫁侯方域《李姬传》中:“贞丽有侠气”香君是其假女(义女),贞丽代其出嫁给田仰你对其人怎么看?•《金陵十三钗》中十三位妓女代十三位女孩去日本兵营,两者的行为有相同之处吗?两者的精神相同吗?•后来苏昆生遇难落长江,被一船上妇人救起,竟是李贞丽李贞丽嫁给田仰后受到宠爱,但是田仰夫人悍妒,“狮威胜虎,蛇毒如刃把奴揪出洞房,打个半死田仰将奴赏与一个老兵妾心厌倦烟花,伴着老兵度日,却也快活•崇祯皇帝缢死煤山,侯生在史可法将军处,马士英与阮大铖谋立福王为帝,成立南明朝庭侯生建议史可法不能同意立福王,因福王骄奢,淫邪,满宫财宝,徒饱贼囊但是马阮二人立福王成功侯生被捕入狱•香君在楼上守贞,把桃花扇托给苏昆生,求他去找侯方域侯方域看到桃花扇,明白了香君的一片炽诚来找香君,却发现香君住处已是人去楼空香君被新皇帝选入宫中唱戏新皇帝骄奢淫佚,只顾享乐寻欢,丝毫不考虑国家安危。
再次相遇再次相遇•清兵攻破长江,左良玉气急而死,史可法学屈原跳江而亡,都为大明朝殉国明朝灭亡侯方域随一位友人到山中,李香君也随苏昆生到山中,在七月十五日,为崇祯皇帝做道场时,侯李二人再次相遇,共看桃花扇•法师:你们絮絮叨叨,说的俱是那里话当此地覆天翻,还恋情根欲种,岂不可笑•生:从来男女室家,人之大伦,离合悲欢,情有所钟,先生如何管得?•法师: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几句话说的小生冷汗淋漓,如梦忽醒•你对这个结局怎么看待?•为什么让侯生如梦方醒?1、《桃花扇》的创作目的、《桃花扇》的创作目的(重点掌握)(重点掌握)•(1)《桃花扇》是清代传奇中一部思想和艺术达到完美结合的杰出作品表面上看,剧作表现的不过是侯、李的爱情悲剧,但其实作者创作此剧另有深意2)“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剧作“桃花扇底”系“南朝兴亡”的意图•(3)《桃花扇》无论是写侯、李离合,还是朝政得失,文人聚散,儿女钟情,宾客解嘲,真正目的是要抒发作者对于国家兴亡的感叹•剧作歌颂了民族英雄史可法坚贞不屈、以身殉国的壮举以及众多爱国志士的民族气节•史可法坚守扬州城,哭出血泪,三千人马“上阵不利,守城。
守城不利,巷战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尽史可法:史可法:•皇天后土,二祖列宗,怎的半壁江山也不能保住!原要南京保驾,不想圣上也走了•撇下俺断篷船,丢下俺无家犬;叫天呼地千百遍,无归路,进又难前那滚滚雪浪拍天,流不尽湘累怨那便是俺葬身之地胜黄土,一丈江鱼腹宽展你看茫茫世界,留着俺史可法何处安放累死英雄,到此日看江山换主,无可留恋2.桃花扇》的艺术特色桃花扇》的艺术特色(重点)(重点)•(1)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2)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3)严谨的戏剧结构((1)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剧作很重视情节的历史真实性,如剧前有《考据》一篇,剧中人物、事件均具有很大程度的历史真实性等惟其如此,剧作较为真实地展现了崇祯灭亡前夕的1643年至弘光灭亡的1645年之间发生在以南京为中心政治舞台上的各种政治的、军事的斗争,特别是全剧所写人物,共有29人都是历史上的“真人”((2)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李香君:尽管身为妓女,但却在爱情上忠贞不二,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捍卫自己的爱情,敢于同窃据高位的马士英、阮大铖等权奸做坚决的斗争,因而政治色彩鲜明、爱情坚定执著的青楼女子。
•当人们要强拉她下楼时,她竟以头撞地,宁死也决不受辱于权奸在《骂筵[yán] 》一场中,她置生死于不顾,当着马、阮之面,痛骂他们的倒行逆施的罪行可见,李香君是一个爱憎分明,忠于爱情,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侯方域:侯方域:•一个忠于爱情,具有正义感,但却较为软弱的、在政治斗争中摇摆不定因而性格较为复杂的知识分子他一开始,就不是以嫖客对妓女的态度对待香君两人定情后,他成了典型的多情公子,这在《逢舟》、《题画》中表现尤为突出•但在对待权奸的态度上,尽管他有正义感,但却较为软弱对于阮大铖之交纳,他竟然说“可怜”、“不可绝之太甚”;吴次尾要去“采掉”阮大铖的胡子,他劝说“不必为已甚yǐshèn之行”(过分)在这一点上,他是比不上李香君的但他也是一个痴情爱国之人(3)严谨的戏剧结构严谨的戏剧结构•剧作以道具“桃花扇”为贯穿全剧的线索,以中间人物(杨龙友)穿针引线,借男女主人公的“离合之情”写作者自己的“兴亡之感”•扇坠求爱——赠扇定情——血溅扇面——扇面绘图——昆生送扇——方域得扇——祭坛撕扇• •作者抓住侯、李两人的定情之物──“桃花扇”这一全剧的关键线索,将与之相关的人事贯穿起来,于是便将“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了;而对于国家的“兴亡之感”,也便借侯、李的“离合之情”表现了出来。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 1、蒋星煜《〈桃花扇〉研究与欣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徐振贵《孔尚任与桃花扇》,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3、袁世硕《孔尚任年谱》,齐鲁书社1987年版本节重点本节重点•《桃花扇》的创作意图•《桃花扇》的艺术特色一、洪昇及其《长生殿》一、洪昇及其《长生殿》•(一)洪昇的生平与创(一)洪昇的生平与创作作•洪昇,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浙江钱塘人出生没落世家,在京曾从王士禛、施闰章学诗文历时十五年,三易其稿而终写成《长生殿》剧•康熙28年8月,因佟皇后丧服未除,与侍读学士赵执信、台湾知府翁世庸等人宴饮观演《长生殿》剧,被人告发而遭弹劾,赵执信、翁世庸等因此革职,洪昇也被革除国子监籍时人有诗叹曰:“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事后不久即回杭州康熙43年(1704年),乘船访友的归途中,酒后失慎,于浙江乌镇堕水而死(二)洪昇的代表作(二)洪昇的代表作——《长生殿《长生殿》》1、《长生殿》的主题思想、《长生殿》的主题思想•《长生殿》的主题思想,一直以来,争论不休归纳起来,大体有三种:1.“政治主题说”•2.“爱情主题说”•3.“双重主题说”2、《长生殿》的艺术成就、《长生殿》的艺术成就•(1)杰出的语言成就•(2)人物性格鲜明•(3)结构安排巧妙((2)人物性格鲜明)人物性格鲜明•比如杨贵妃之娇与妒,李隆基之恣与纵,杨国忠之奸与诈,郭子仪之忠与直,雷海青之义与烈等,无不栩栩如生。
具体说像《惊变》中贵妃之娇,《骂贼》中雷海青之“义”之“烈”,四伪官之厚颜无耻,均令人过目不忘((3)结构安排巧妙)结构安排巧妙•作品分上下部,总的看前实后虚前半部写李杨“逞侈心而穷人欲”的豪华热闹,后半部写“乐极哀来”的冷落凄凉,通过虚与实、乐与悲的对照,不但使悲剧气氛浓烈,而且使“垂戒来世”的主题更加集中、鲜明、突出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1、章培恒《洪升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2、叶长海编《长生殿:演出与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3、孟繁树《洪升及〈长生殿〉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第六节第六节 清代诗文词及说唱文清代诗文词及说唱文学的发展演变学的发展演变一、清代初期的诗、文、词一、清代初期的诗、文、词(一)诗(一)诗•(1)清初的诗坛上,遗民诗人黄宗曦、顾炎武、王夫之•等不满清廷的民族压迫和专制统治,所作诗篇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而其共同主题就是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风格悲壮沉郁,感慨深沉幽远,因而时代特色极为鲜明“梅村体梅村体”•(2)吴伟业的歌行体(叙事诗)“梅村体”风行一时梅村体”是对吴伟业(号梅村)七言歌行体诗的称呼。
它继承和发展了元缜、白居易的七言歌行风格,兼采初唐四杰的辞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并融合了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梅村体”的题材以感怀世事沧桑和身世荣辱为主,突出叙事写人王士禛王士禛“神韵神韵”说说•(3)清初诗论方面,诗坛领袖王士禛(号阮亭,又号渔阳山人提倡“神韵”说诗歌要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二)文(二)文•散文方面,清初重要作家有魏禧、侯方域、汪琬等,被称为“国初三大家”(三)词(三)词•词至清代,经过元、明的中衰以后,重又呈“中兴”气象•(1)清初词坛,陈维菘效法苏、辛之豪放而开“阳羡词派”一生作词1800多首,数量居古今词人之冠内容多反映明末清初的国家大事,有“词史”之称(2)朱彝尊朱彝尊•“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张炎)差近”(《解佩令·自题词集》),推崇南宋姜(夔)、张(炎)之清空,开创“浙西词派”,形成“家白石而户玉田”的盛况(3)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因避皇子“保成”讳改,字容若)善作小令,长于白描,其词逼近南唐李煜,不但有“国初第一词人”之誉(况周颐《惠风词话》),甚而可以说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因此人们常称“清代第一词人”)。
他与曹贞吉、顾贞观合称“京华三绝”重点掌握)谁念西风独自凉谁念西风独自凉纳兰容若词纳兰容若词•他的身世达到极致,•才情也达到极致,•而他的凄凉也达到极致显赫的身世显赫的身世•那拉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曾祖父名金台吉,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其父明珠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相国”,•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国朝第一词人国朝第一词人”•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阳羡派代表陈维崧阳羡词人崇尚苏轼、辛弃疾,词风雄浑粗豪,悲慨健举•浙西派掌门朱彝尊崇尚姜夔、张炎,标榜醇雅、清空,以婉约为正宗,贬低豪放词派纳兰心事几曾知纳兰心事几曾知•“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谁念西风独自凉”•“谁翻乐府凄凉曲”“不是人间富贵花”浣溪沙浣溪沙•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爱情的缺失,早期恋人被迫分手•婚姻的缺失,知心爱人过早辞世•理想的缺失,厌倦侍从生涯,渴望建功立业•生命的缺失,30岁,英年早逝•“所欲试之才,百不一展;所欲建之业,百不一副;所欲遂之愿,百不一酬;所欲言之情,百不一吐”(视频)•纳兰,澹泊名利却生于一个权势炙手可热的富贵之家,生性孤高却又是一位“浊世公子”,“纯任性灵”却又要受到上层贵族社会种种森严礼法的束缚,这一切都构成了他的个性与所处现实环境的巨大矛盾早期被迫分手后愤怒之作:早期被迫分手后愤怒之作:画堂春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相思爱恋之作:采桑子相思爱恋之作: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采桑子采桑子•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这是一首咏雪花的词,却道出作者的自身怀怀谢娘,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浣溪沙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悼亡之作:蝶恋花悼亡之作: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珏•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悼亡之作:南乡子为忘妇题照悼亡之作:南乡子为忘妇题照•泪咽更无声止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前夜雨铃于中好 七月初四夜风雨,其明日于中好 七月初四夜风雨,其明日是亡妇生辰是亡妇生辰•尘满疏帘素带飘,真成暗度可怜宵。
几回偷拭青衫泪,忽傍犀奁见翠翘惟有恨,转无聊五更依旧落花朝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凄风打画桥沁园春 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装素服,执手沁园春 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装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得此也,觉后感赋•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戏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视频) 金缕曲 亡妇忌日有感金缕曲 亡妇忌日有感•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羁旅行役中的相思之作:于中好羁旅行役中的相思之作:于中好•别绪如丝睡不成,那堪孤枕梦边城。
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书郑重,恨分明,天将愁味酿多情起来呵手封题处,偏到鸳鸯两字冰减字木兰花 新月减字木兰花 新月•晚妆欲罢,更把纤眉临镜画准待分明,和雨和烟两不胜莫教星替,守取团圆终必遂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饮水诗饮水诗·别意别意》》六首之三六首之三•独拥余香冷不胜,•残更数尽思腾腾•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狂放之作:金缕曲赠梁汾狂放之作:金缕曲赠梁汾•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纳兰词的特点纳兰词的特点•1.纯真自然•2.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风•3.以情胜,纯任性灵二、清代中期的诗、文、词二、清代中期的诗、文、词((1)沈德潜)沈德潜“格调说格调说”::•主张诗歌“格高”、“调响”:他以儒家诗教为本,尊唐抑宋,主张诗歌创作“去淫滥以归于雅正”从而起到“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2)翁方纲)翁方纲“肌理说肌理说”::•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志言集序》)。
他主张以义理为本,通变于法,以考据、训诂增强诗歌的内容从而使诗作融词章、义理、考据为一体(3)袁枚袁枚“性灵说性灵说”::•所谓“性灵”,主要指性情,同时还包括个性和诗才袁枚认为性情是诗歌的第一要素,“性情以外本无诗”,即是说诗生于性情,性情是诗的本源和灵魂,诗人要“自把新诗写性情”,表现出诗人的独特个性(三)文(三)文•清中叶出现了著名的、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三人被世人称为桐城派三祖)为代表的散文流派“桐城派”,三人均系安徽桐城人,故称重点掌握)(三)词(三)词•清代中期,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起而纠浙派(创始人是朱彝尊,中期领袖为厉鄂有堆砌词藻、放纵淫逸、粗疏简陋而且空泛的缺点)之偏,论词倡导意内言外、比兴寄托与“深美宏约”之致,重视词的社会作用,对扭转词风起到了积极作用,其影响直达近代三、晚清(近代)的诗、文三、晚清(近代)的诗、文•1、启蒙思想家的诗、文、启蒙思想家的诗、文•代表人物龚自珍他是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并且是首开近代文学新风气的人物他的诗作富于政治敏感性,可谓独辟蹊径,代表作《己亥杂诗》(共315首诗作)较有影响其一二五首可谓时代强音,极具改造现实的力量:•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2、改良主义人物的诗、文、改良主义人物的诗、文•戊戌变法前后,改良主义运动代表人物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并推誉黄遵宪“我手写我口”的新派诗歌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梁启超自己的散文,导源于龚自珍,打破了一切传统古文的格局,务为平易畅达,风靡一时,号为“新文体”,“笔锋常带感情”胡适、郭沫若等等文学巨匠都曾受到梁启超的影响胡适曾说:胡适曾说:•他在这十几篇文字里,抱着满腔的血诚,怀着无限的信心,用他那支‘笔锋常带感情’的健笔,指挥那无数的历史例证,组织成那能使人鼓舞、使人掉泪、使人感激奋发的文章《《自励自励》》•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誓起民权移旧俗,更揅哲理牖新知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拍碎双玉斗,慷慨一何多满腔都是血泪,无处着悲歌三百年来王气,满目山河依旧,人事竟如何?百户尚牛酒,四塞已干戈千金剑,万言策,两蹉跎醉中呵壁自语,醒后一滂沱不恨年华去也,只恐少年心事,强半为销磨愿替众生病,稽首礼维摩•百户:古代朝廷庆典,百户聚会,饮酒欢庆3、辛亥革命时期的诗、文、辛亥革命时期的诗、文•南社诗人柳亚子、陈去病、高旭、苏曼殊等人的作品洋溢着充沛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代表人物柳压子主张应将“国恨家仇”“发为文章”,而且要“惊天地而泣鬼神”•而秋瑾是当时杰出的女诗人,她的诗作激昂慷慨,富有巾帼英雄的气概:“漆室空怀忧国恨,难将巾帼易兜鍪。
《杞人忧》)•“儒士思投笔,闺人欲负戈《感事》)•“挤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四、清代说唱文学四、清代说唱文学•清代说唱样式主要有弹词、宝卷、子弟书、道情等•其中以苏州弹词最为兴盛,名家马如飞擅唱《珍珠塔》,时称马调;俞秀山擅唱《倭袍》(《果报录》),时称俞调,马、俞成为苏州弹词两大流派•弹词中最优秀的作品首推陈端生《再生缘》(第六十九至第八十回梁德绳续作本节重点本节重点•京华三绝•桐城派•陈端生《再生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