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编写说明及论证:(DOC 25页).doc
25页最新资料推荐------------------------------------------------------ 小学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编写说明及论证: 小学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编写说明及论证: 一、 命题的指导思想 小学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检测是考查小学生六年的语文学习是否达到合格标准的一次水平测试 因此, 本次测试的命题以《语文课程标准》 的精神为指导, 以现学生使用的现行教材为主要依据, 并结合我镇小学生的实际情况, 重在了解小学毕业生的语文实际水平和新课程的实施情况 同时我们意图通过测试进一步发挥其导向功能, 使一线教师了解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动态, 不断反思、 调整自己的教学, 从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 命题的原则 基础性命题将依据《语文课程标准》 规定的内容和要求, 符合《语文课程标准》 第三学段规定的学习水平 切实考虑不同层次、 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实际, 客观、 公正地衡量每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着力加强基础知识、 基本能力、 基本方法、 基本态度的考查, 使语文考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学生服务 综合性命题将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 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新知识的能力。
对情感态 度价值观的考查将有机地渗透在具体的考查内容的情境中 人文性命题将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性, 力求符合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 既重视语文积累和运用的考查, 也注重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人文价值导向, 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悟、 体验和审美活动, 注意通过测试发现学生的潜能, 关注他们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理解并尊重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 实践性命题将根据《语文课程标准》 的要求和学生的经验水平, 选择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阅读测试材料, 所选材料将注意思想内容的价值导向和语言表达的规范的有机统一, 恰当控制难度及篇幅 阅读的测试材料将从教材以外选择, 所选材料的水平应相当于或略低于教科书文本水平 生活性作文命题力求富有生活气息与儿童趣味, 努力设计符合学生认识水平和生活实际的试题,有利于学生表达对于自然、 社会和人生的感受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作文的命题不设置审题障碍, 确保没位学生有有述而作 三、 考试的内容、 范围及要求 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提出的小学语文课程目标及现行教材(第十二册)教学内容为依据。
本次考试考查的内容与范围如下: 总体要求: 继续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运用的考查, 继续加强课文名篇、 名句及古诗文的记诵考查,引导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切实打好基础; 继续加强对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考查, 阅读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 注重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 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 写作不设审题障碍, 以便于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一) 识字和写字 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字能力与书写习惯 学生是否能读准声母韵母、 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准确拼读音节; 是否能正确书写声母、 韵母和音节; 是否能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 重在考察学生的认读和拼读能力, 学生是否能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小学阶段要求掌握的 2500 个常用汉字是否会认、 会读、 会写、会用; 学生是否能正确辨析学会的形近字、 同音字、多音字; 是否能运用音序、 部首查字典的方法识字,能否据词定义; 是否能正确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 用偏旁部首, 能用钢笔写字, 做到正确、 工整、 规范、纸面干净 (二) 口语交际 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交际情境中的交际能力与表达能力 学生是否能乐于交际、 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是否能准确、 得体、 有条理地表达。
(三) 积累与运用 主要考查学生对要求背诵内容的积累与运用能力 十二册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句段和课文, 读读背背 的有关内容; 第十一、 十二册中的古诗; 课文中出现的常见的谚语、 名人名言、 对联等; 《语文课程标准》 中要求学生掌握的 70 首优秀诗文 考查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的能力 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的意思,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达作用的能力 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理解句子的意思和含义, 体会课文中关键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能够熟练地造句; 语句的有效组合与排列; 掌握常用句式的类型, 并能进行简单的句式互换 考查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 能识别与运用常见修辞方法(包括比喻、 拟人、 夸张、 排比、 反问) 能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能识别、 修改常见的病句 能正确使用常用标点符号和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 (四、 ) 综合性学习 考查学生的参与、 探究与创新能力 学生是否能积极地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 是否能根据提供的问题情境去搜集信息、 整理资料解决语文问题; 是否能综合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阅读理解 重点主要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记叙文、 说明文或极浅显的古诗文) 的综合理解能力 阅读叙事性作品考查学生熟练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的能力 阅读说明性文章, 能抓住要点, 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古诗文主要考查积累背诵、 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字词的含义、 读准诗词的节奏和音韵、 体会情感、 想象意境) 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 ( 六) 习作表达 重点考查学生的习作基本功 学生是否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是否养成了留心观察的习惯,能表达在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人、 事、 景、 物, 并 能根据某一个话题自己拟题写作, 做到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 是否能根据习作内容的表达需要, 分段表述,能根据表达的需要, 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能否主动修改自己或同学的作文, 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 做到语句通顺、 行款正确, 书写规范、 整洁 能写常见应用文和读书笔记 会写通知、 留言条、 书信、 建议书等 四、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题型、 难度等 小学语文考试的内容将全面反映《语文课程标准》 所提出的学习目标要求, 力求识字与写字、 阅读、写作、 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方面的有机联系, 力求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以第三学段的目标为依据, 抓住关键, 突出重点, 有效地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状况 在试卷的版块设计上, 设计三大板块, 包含书写、口语交际、 语言积累、 阅读实践和习作表达等, 力求能比较全面地对学生小学阶段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学力进行检测 试题的设计实现从知识立意 、 能力立意 向素养立意 的转变 (一) 答卷方式: 闭卷、 笔试 (二) 试卷分值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 100 分, 考试限定时间为 100 分钟 (三) 试卷版块及各部分大致分值: 1、 书写 4 分 2、 基础知识 50 分 3、 阅读理解 16 分 4、 习作表达 约 30 分 (四) 试题难度 整卷难度控制在 0. 80. 85 之间 试卷设计目的: 期末测试, 为学校测试提供方法和依据, 对教师教学给予正确的引领, 并检测学生对本册的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考试类型: 闭卷考试 【试题编写说明】 一、 施测的目 的及测查的内容 本次施测的主要目 的是为了 了 解五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
一般来说, 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包括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考, 解决问题, 对数学的情感、态度、 价值观等方面 但是, 由于本设计着眼于纸笔测验, 因此本设计中的学业 成绩仅限于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考及解决问题这三方面 围绕着上述目 的, 本次测查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两方面: 1. 数学知识与技能 主要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 而不是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和过分技巧性地使用 2. 数学思考及解决问题 主要关注对学生的数感、 符号感、 空间观念、 统计观念、 应用意识及推理能力的评价 二、 编制双向细目 表的总体思路 编制双向细目 表的总体思路是: 以能力立意 作为编制命题的基本指导原则, 即以数学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数感、 符号感、 空间观念、 统计观念、 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为核心考察内容, 同时以具体的学科内容( 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 作为载体编制试题对学生进行考察 三、 双向细目 表 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各出 7, 11, 2 道题; 共 20 题, 其中有6 道选择题, 4 道填空题, 10 道解答题; 考试时间是 100 分; 各内容领域的题混合排列。
数学测试评价双向细目表 (主要涉及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上学期的内容) 数 学思考及解决问题 测查内容 题 内容领域与知识要点 号 知识技能的理解运用数感 符号感空 间 观 念 统 计 观 念 应 用 意 识 推 理 能 力 数与式 实 数 2 1 2 方 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 8, 1 7 8, 17 数 与 代 数 函 数 一 次 函 数 4 20 16, 20 1 6, 20 三角形 15 1 0, 1 5,1 9 图形的 认 识 四边形 5, 6, 7 1 8 5, 18 1 8 图形的轴对称 13 图形与 变 换 图形的平移与旋 转 1 3, 15 1 5 空 间 与 图 形 图形与 坐 标 位置的确 定 1, 9 1, 9,11 11 1 1 统计与 概 率 统 计 平均数、中位数、 众 数 3 3, 1414 题量合计 20 9 2 5 7 2 6 6 四、 试题及评价要点介绍: 试题编写说明 1、 这套试卷是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 三维目 标落实到位。
立足于教材, 扎根于生活 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之本, 在教学中, 我们既 要以教材为本, 扎扎实实地渗透教材的重点、 难点, 不忽视有些自 己以为无关紧要的知识; 又要在教材的基础上, 紧密联系生活, 让学生多 了 解生活中的数学, 用 数学解决生活的问题 2、 试题所涉及的具体内 容都是二年级数学的重点内 容, 要求层次恰当, 试题淡化特殊的技巧, 大多 数试题既有常规解法, 同时在知识的应用 上又有一定的灵活性 一些试题在考查的题型、 情景设置、设问方式等方面也体现了 稳中有变的设计思路 3、 考试具有诊断的功能, 考试内 容应关注所有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