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托普利临床不良反应.doc
4页卡托普利临床不良反应卡托普利临床不良反应关键词卡托普利临床不良反应卡托普利是第一代常用降压药,其对高血压、心力衰竭、肾功能 不全等治疗效果已肯定随着其临床应用日渐广泛,不良反应也日渐 增多,应当引起大家重视现综述卡托普利临床不良反应如下咽痒、干咳庞玺惠等 [1] 报道卡托普利用于各种类型高血压及 充血性心力衰竭,但是1%〜22%服用者可出现持续性咽痒、干咳等不 良反应,临床上常误诊为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给患者带来不 必耍的痛苦王彩云等 [2] 报道应用卡托普利的442例 患者中有16例发生咳嗽症状,发病率3.6%O卡托普利作用于内皮的 受体而引起血管内皮超极化因子和NO的释放,因而发挥强有力的扩 血管效应及抑制血小板功能,促进前列腺索的合成而增加扩血管效应; 刺激性干咳可能与肺血管床内的激肽及前列腺素等物质的积累有关血管神经性水肿洪舟 [3] 报道1例高血压患者服用卡托普利12小 时后出现全身水肿及喉头声带水肿ACEI引起的急性血管神经性水 肿罕见,但可危及生命,常在首剂后48小时内发生机制为ACEI抑 制了激肽降解,增加其活性;并增加了激肽介导的前列腺素合成,从 而引起血管性水肿。
口腔溃疡 [4] 高血压患者口服卡托普利25mg/次,3次/日,3天后出现口腔溃 疡给予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等治疗无效,停用卡托普利溃疡痊 愈再次加用卡托普利后用出现溃疡哮喘一过性低血压毋红军等 [5] 报道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服用卡托 普利12. 5mg, 3次/日口服患者于初次服用卡托普利发生首过效应 致一过性低血压患者在服用卡托普利3天后出现哮喘,考虑为服用 卡托普利后致激肽缓激肽作用增强,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气道狭窄, 或类似过敏反应所引起晕厥65岁高血压患者使用卡托普利(12.5mg, 2次/H)后4天出现 晕厥,发作前后均未发现其他致晕厥的心脏、神经、精神、血液等原 因,发作时血样发现缓激肽异常升高,停用卡托普利后缓激肽水平在 一周后恢复至正常,也未见类似晕厥症状发作因此,推测患者晕厥 可能与应用卡托普利所致的缓激肽蓄积至异常水平,引起血管明显扩 张,机体无法及吋代偿而致一过性脑供血不足有关[6]o男性乳房发育郑黔雯等 [7] 报道应用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发现男性乳房发育2例,停纱消失,其中 1例再次服药复发,提示与口服卡托普利密切相关,原因及机制不清。
血尿韩婷等 [8] 报道75岁男性高血压患者,卡托普利 12. 5mg, 2次/日;次日下午岀现药物性血尿急性心肌梗死张汝洋等 [9] 报道67岁女患者舌下含化卡托普利 25吨,患者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大汗、胸闷、心悸,2小时后做心电 图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卡托普利是一种常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 制剂降压药舌下含化吸收快有强烈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形成,降 低血管紧张素II含量作用造成全身血管舒张引起血压下降,冠脉痉 挛血流减少以致急性心肌梗死味觉异常679例服用卡托普利的患者中有15%发生味觉异常,多发生于2〜 6周,剂量愈大者发生率越高,味觉异常发生率越高大多不必停药, 在数天或数周内恢复正常但有报道称部分患者味觉虽恢复,功能却 较前减退 [10] o其他不良反应有肝损害,表现为药物性肝炎、黄疸;造血系统损 害 [11] ,主要为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衰竭和白细胞 下降;精神失常、脱发 [10]〈/sup>、腹泻、高钾血症等卡 托普利虽有不少的不良反应,但仍是一种价廉物美,安全有效,应用 较广的一线降压药物。
参考文献1庞玺惠,余志能,谈齐峰•卡托普利不良反应误诊为慢性咽炎3 例报告[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6, 29 (10) :996.2王彩云,许先金•卡托普利引起咳嗽16例分析[J] •中国医院 药学杂志,1995, 15 (2) :87.3洪舟•卡托普利引起严重神经血管性水肿1例[J] •中国社区 医师,2009, 11 (9) :179.4苗兴旺•卡托普利致口腔溃疡1例[J]•人民军医杂志,2003, 46 (11) :680.5毋红军,陈彪,潘浩•卡托普利致哮喘一过性低血压1例[J]・ 临床军医杂志,2003, 32 (5) :263・6刘凡朱玉昆•卡托普利致晕厥1例[J] •中国民康医 学,200& 20 (12) :1376.7郑黔雯,黄斌.卡托普利致男性乳房发育2例[J] •中华实用医 药杂志,2006, 6 (10) :137.8韩婷•卡托普利致血尿1例[J] •临床军医杂志,2006, 35(1) :6&9张汝洋,梁洪文,闫波•卡托普利首剂现象致急性心肌梗死1例 [J]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4, 3 (9) :771.10檀立群,安喜峰•卡托普利的不良反应[J] •中国社区医师,2009, 11 (17) :3.11马建丽,周亮,王世岭•卡托普利的特殊不良反应[J]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 46 (3) : 156-1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