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级春学期必背古诗和必读篇目.docx
8页五年级第二学期(12首)《游园不值》(叶绍翁)《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七律•长征》(毛泽东)《四渡赤水出奇兵》(肖华)《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逢入京使》(岑参)五年级第二学期重点推荐:《上下五千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王昌龄)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龚自珍)《寄小读者》 《海底两万里》《三十六计》1、 《游园不值》年代:宋作者: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注释](1)不值:没有碰见2)应:大概屐[咅“季”]齿:木头鞋子的齿[译文]趁春口天气晴好,外出会友也许是园主人爱惜苍台怕我们踏上鞋印吧,我轻轻地敲 打柴门久久不开但这也没有关系,花园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那鋁出墙外的一枝枝红杏己 经泄露了盎然的春色2、 《六月二十七tl望湖楼醉书》其一[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注释:1. 望湖楼:古建筑名,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季节;夏季2.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醉时书写的4 .遮:遮盖,遮挡5.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6. 忽:突然7.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8. 跳珠: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9. 卷地风:即龙卷风10・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分析其一: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诗中用“翻墨”比作乌云,形 象逼真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 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 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 却突出天色变化Z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 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 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第四句写景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 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 觉一一仿佛白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 丽风光3、 《宿新市徐公店》年代:宋作者: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题解]本诗作者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一生写诗两万多首,其中有大量的写景诗他的诗清 新风趣,构思巧妙,语言通俗,自成一家,在当时与陆游等人齐名本诗是一首描写D□园风 光的七言绝句宿:住宿新市:地名,位于今湖北省京山县东北徐公店:一个姓徐的人 家开设的客店公:古代对男子的通称诗题暗示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 的景象篱落:篱笆疏疏:稀疏,稀稀落落的样子一径深:一条小路很远很远径:小路树 头:树的枝头阴:树阴未成阴:是新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未形成树阴急走;快跑无处寻:找不到了,此处有“分不清”之意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 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 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4、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1)晓出:太阳刚升起 (2)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3)林子方:作者 的朋友4)毕竟:到底5)四时:春夏秋冬四季6)别样:不一样7) 接天:与天空接在一起 (8)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色全诗大意如下: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春夏秋冬四季相比确实不同碧绿的 莲叶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方,在阳光的照映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5、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 水都看得极为平常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 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 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 后个个都笑逐颜开注释 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 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 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 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 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 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难:艰难险阻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五岭:大庾岭,骑出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 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1935 年5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 崖:高耸入云的山崖暖:温暖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 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寒:影射敌人的冷酷与形势的严峻岷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西倾山,南 与邛睐山相连包括廿肃南部的迭山,廿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平均 高度2,500公尺(&200呎),山脊在4,000〜4,200公尺以上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公尺是 长江水系的岷江、涪江、白水河与黄河水系的黑水河的分水岭峰峦重叠,河谷深切山地 长有川西云杉、岷江冷杉、油松、栋类等3,800公尺以上为高山灌从草甸岷山、迭山、 摩天岭为大熊猫集中分布区,以摩天岭分布密度最大三军: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古 代晋国所作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指红一、二、四方面军,即整个红军)代表的新的 中央领导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 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 方而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境内,先后同红一方而军会师同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 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
1936年12 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L 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尽开颜:红军的长征到达目的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大渡:大渡河,大渡河是岷江最大支流,是长江的二级支流位于四川省西部古称沫 水作品鉴赏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 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 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亦或对诗歌史而论, 它都是里程碑之作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 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诗人就长征的题 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 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 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 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I木I难,勇敢顽强的革命 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 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丫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 历史过程,”万水千or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 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 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 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吋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 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 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聘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 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 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 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 动的真实记录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其他 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尤为不同的是: 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血中具有强 烈的动感;而在该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 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來反衬红军的壮举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 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 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却将其戏称为”泥丸“这也是写红军万里 远征,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也是毛主席常用的豪气拟物的手法前两句是全诗的总纲,由 三、四句开始是分述,也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写。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 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