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法律浅谈高校法律关系浅谈高校与.doc
13页浅谈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刘双禄(河套大学农牧科学系,巴彦淖尔015000)[摘要]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一个近年来争议颇多的问题,如何对高校的性质及法律 地位进行准确定位对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的划分,高校属于事业 单位法人,对此并无争议在纵向关系上,高校通常被界定为行政组织的一种法德等国的 行政法理论普遍存在着公务法人的概念,倾向于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定位为特别权力关 系我国行政法沿袭这种理论,创设了 “内部行政法律关系”,在这种关系模式下制订的高 校内部规则不具有可诉性另外,我国高校内部管理规则普遍将特别权力关系与民事法律关 系杂糅在一起,十分不利于学生权益的维护本文以高校与学生之间具有行政色彩的特别权 力关系以及不具有行政色彩的民事关系为脉络,着重从维护学生权益的角度以崭新的视角来 审视定位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关键词]:公务法人;特别权力关系;内部行政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高校内部规则.1高校的性质及法律地位1. 1我国理论界对高校性质及法律地位的定位我国《民法通则》以是否营利为标准,将法人划分为企业法人与非企业 法人,其中非企业法人乂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 社会团体法人。
高校属于其中的事业单位法人,对此并无争议从纵 向关系上看,我国学理界一般认为,高校属于法律法规授权行使部分 行政职能的授权组织,是行政主体的一种作为事业单位,高校的法律地位问题比较特殊一方面,高校作为独 立的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与其他民事主体发生民 事法律关系,如高校购置办公用品时即以民事主体身份而与供应商发 生民事法律关系另一方面,高校作为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依据其公 法职能对学生、教师等内部人员行使管理权力,与之发生内部的行政 管理关系,如高校做出对学生开除的处理决定等1. 2比较法视野上的高校的法律地位一公务法人对于高校的法律定位,我们不妨从比较法的视野做一下横向比较大 陆法系的行政法理论普遍存在着“公营造物”的概念按照德国行政 法学者奥托迈耶的解释,公营造物即“掌握于行政主体手中,由人与 物作为手段之存在体,持续性地为特定公共目的而服务在欧陆国 家,公营造物乂有公务法人之称,即为特定公共冃的而服务的公法人 公务法人可以分为若干种类,我国台湾学者一般将公务法人分为如下 类别:1.2. 1服务性公务法人,如邮局、电信局等;1.2.2文教性公务法人,如公立学校、图书馆等;1.2.3保育性公务法人,如医院等;1.2.4民俗性公务法人;1.2.5营业性公务法人。
公务法人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公务法人是依公法而设立的法人,众所周知,大陆法系 国家对公法与私法存在着严格的划分,高校即属于依照公法而设立的 公务法人其次,公务法人是国家行政主体为了特定职能目的而设立的服 务性机构,与作为机关法人的行政机关不同公务法人的职能侧重于 服务,而机关法人的职能侧重于管理我国的事业单位法人与大陆法系的公务法人极为相似,两者都注 重主体的公共服务职能,并赋予主体在必要时候对这种公共需要进行 管理的权力但两者在语意上略有不同,我国的事业单位法人主要是 民事法律关系上的称谓,而大陆法系的公务法人显然体现了纵向各上 的“公务”与横向上的“法人”两种关系,公务法人这一概念对该类 组织性质及法律地位的表述一冃了然在徳国行政法理论中,高校作为公务法人也体现着两种不同的法律地 位,即公法上的权力主体和私法上的民事主体高校作为公务法人, 具有如下特点:1. 2. 5. 1高校是独立法人主体;1. 2. 5. 2高校是非营利性机构,国家设立高校的目的是提供教育服务、 提供社会公共产品,而不是攫取利润;1. 2. 5. 3高校的主耍职能是提供教育服务,满足社会公众的教育需求, 并在必要吋对这种需求予以管理。
这一点对高校的定位至关重要,高 校更主要是作为一个服务机构而不是一个管理机构而存在2,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2.1特别权力关系高校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具有特别权力因素的公法关系,特别权力关系 发生的提前是法律法规赋予高校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职能高校作为履 行特定职能的公法主体,依法享有在其特定职能范围内自主判断、自 定规章、自主管理的特别权力,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校“依法自主办学”和“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力这种自主管理权, 实际上是法律赋予学校为保证其机构目标的实现而对其内部事务进行 处置的“自由裁量权”,我国理论界一般将这种关系定位为内部行政 法律关系,即行政主体对其内部人员基于公法上的权力义务形成的法 律关系,如国家机关与其内部公务员之间、高校与作为其职工的教师 之间的法律关系大陆法系公法学说倾向于将高校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公法关系定位为“特别权力关系”特别权力关系理论起源于德国,在传统的德国公 法学理论中,公法上的权力关系,分为一般权力关系和特别权力关系 前者是指国家基于主权作用,在其管辖范围内行驶公共权力所形成的 权力关系,这种关系类似于我国行政法理论中的外部行政关系后者 则是指行政主体在一定范围内在其内部基于内部关系实施管理所形成 的内部权力关系,类似于我国行政法理论中的内部行政关系,如公务 员与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
特别权力关系的形成,可以是强制形成的, 也可以是当事人自由选择的结果但无论哪一种形成方式,权力主体 对相对方均有概括的命令支配权力,和对方都负有服从的义务按照 传统的法学理论,他们之间的这种管理和服从关系,不由法律调整、 不得寻求法律救济实际上,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与我国内部行政法律关系理论有异曲同工 之妙,两者并无实质差别,但是作为严格的法律术语,内部行政法律 关系本身存在着严重缺陷从法律层面上讲,纳入法制管辖的各种关 系即转化成为法律关系,无论是内部关系还是外部关系,一旦转化为 法律关系就毫无例外的受到司法管辖我国的内部行政法律关系是否 具有可诉性,一直是一个争议颇多并且未体现于法律明文规定的问题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国行政法理论界的内部行政法律关系,本身存 在着逻辑缺陷因此,特别权力关系的表述更为合理高校在依教育法律法规或高校规章对学生进行管理时,是以公法主体 的身份而存在,高校依拯国家赋予其的提供教育服务并进行管理的公 法职能行使特别权力,学生负有服从容忍之义务,此吋高校与学生之 间发生特别权力关系,例如高校规定学生不得违反考场纪律,即是依 公法职能进行管理,学生负有服从与容忍之义务。
2.2平权型法律关系高校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平权型法律关系,即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基于 民事法律规范而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在这种法律关系中,高校以民 事主体的身份而存在,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对作为相对方的学生并 无概插支配、命令的权力,学生也无接受、容忍的义务,而是以平等 的民事主体的身份而存在,例如学校因收取住宿费、为学生订购教材 等事项而与学生形成的法律关系相比特别权力关系,在平权型法律关系中,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具 有如下特点:221主体身份平等,即双方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222权利义务平等,高校与学生均享有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2.2.3意志形成自由,不存在一方强制另一方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现象, 即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不是他人强迫的结果比较有争议的问题是如何对收缴学费关系进行准确的法律定位有学 者认为即使在市场经济下,学生支付的费用依旧不是其学习费用的完 全对价,故这种关系不属于民事法律关系而应划为行政法律关系的范 畴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待商榷首先,在高校学费制度后,学生支 付的费用虽不完全等额于教育资源消耗,但毕竟是接受教育的大部分 对价不能因为财政支持而从根本上否认学费收缴关系是民商事法律 关系的性质。
其次,高校不能因学生的不缴纳学费行为而给以行政分 或处罚,故不属于行政法律关系实际上,国家财政支持高校运作的 费用是承担公共服务的职能,例如国家财政对学生贷款予以部分贴息, 不能因为财政支持而将学生与银行之间贷款关系归纳为行政关系3、特别权力关系视角下的高校内部规则3.1高校内部规则的性质高校内部规则即高校为了维护学校秩序、落实对学生监督管理,在法 律法规授权的情况下而制定的约束学生学习与生活行为的内部规范 高校通过内部规则进行管理是其约束内部成员的主要方式,是落实高 校教育管理职能的细化手段,是特别权力关系中高校基于其教育管理 职能而对学生的行为做出的规定和约束正是由于特别权力关系的存 在,高校内部规则才既区别于一般的外部行政法律法规,又区別于其 他的社团内部规章在特别权力关系下,高校享有公法权力,使其制 定的规章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公法效力,不同于一般团体制定的内部规 则,如私营企业对其员工的纪律约束;同时,高校内部规则是对高校 内部学生的管理和约束,又使其区别于其他普遍性的具有外部约束力 的行政法律规范因此,高校内部规则是特别权力关系下高校的内部 管理规定,对内部学生具有约束力3.2高校内部规则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问题高校内部规则既然是进行高校管理的必要手段,并且其制定有着法规 和法理依据,那么通过正当程序制定的、内容合法合理的高校内部规 则,其效力是无庸置疑的。
关键在于高校内部规则合法及合理的认定 标准,合法可以分为内容合法与程序合法内容合法,即高校内部规则的内容符合法律原则、法律规范高校的 内部规则首先应该遵循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规范,不违反教育部门制定的行政规章,不应与以上法律法规的原则 相抵触,更为重要的是,在事关学生基本权利的原则性问题上(如退 学权),高校内部规则的实施标准不应严于宪法、高等教育法以及其它 相关法律法规尽管立法部门和行政部门出于高校自主管理的考虑而 将这项权利更大程度地留给高校自主行使,但在事关学生基本权利的 问题上,高校显然应该在现行法律的标准、范围内予以制定细则否 则,在事关公民受教育权问题上将出现法律漏洞,当事人寻求司法救 济也缺乏相应的明确的法律依据高校内部规则往往是法律原则或法 律规则的进一步落实,是学校的“基本法”这一“基本法”的实施显然关 系着作为管理对象的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甚至基木权利 程序合法即高校内部规则的产生、修改、通过等程序均应符合法律规 定,执行高校内部规则的行政行为也应该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从制 定上来讲,高校内部规则应该征求广大同学的意见,因为高校内部规 则是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甚至基本权利的“高校基本法",公民通过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来制定宪法,相应地,学生也应参与到事关其基本权利 的高校内部规则的制定中来。
然而,我国《高等教育法》将高校内部 规则的制定权力全权交由高校校长行使,该法第四条规定:"高校 校长制定具体规章制度和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聘任与解聘教师 以及内部其他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并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高等教育法》作为教育领域的“基本大法”,没有明确规定学生这一 高校人数最多的弱势群体参与高校管理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而却鲜明规定了校长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这不得不说是现代法治的 悲哀!至于合理,则是指高校内部规则的制定、实施、规则内容、处分 标准等均应体现公正合理的法理精神,例如不能因上课迟到而给予留 校察看的处分因为在特别权力关系中这种内部管理规章中未涉及学 生基本权利的事项可能不具有可诉性,可是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应该确 认合理性原则,或者提供一个参考意见既然我国当前教育法律法规 尚未解决内部规章的合法性问题,其合理性问题缺乏相关规定就不足 为怪了3.3高校内部规则的可诉性高校内部规则的可诉与否,实际取决于特别权力关系是否具有可 诉性如前所述,特别权力关系理论诞生伊始,其不可诉性便得到广 泛确认我国的行政法理论的内部行政关系学说继承了特别权力关系 不可诉的传统,以致现行的行政法律法规对特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