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诗中的i—u混读方音特征.docx
14页1唐诗中的 i—u 混读方音特征王义然本文所说方音特征,是指从语音角度考察的方言特征研究音韵,发现唐诗中蕴含着一种方音特征,笔者把这种特征称之为 i—u混读特征这种方言特征所反映的是介音 i 和 u 在承担韵母职能时,在特定方言环境中的音变情况,因而,它属于韵母特征这种特征的一般表现形式就是把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 u 视同为 i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方言环境中,一部分汉字读音中的韵母 u 会音变为i如读“入”如“日” 、读“出”如“吃” 、读“律”如“力” 、读“剧、据”如“纪” 、读“术”如“是”等等,就是典型的例子无疑“入、出、律、剧、据、术”等字,就属于这种方言特征的示性字使用这些示性字作韵脚并与韵母是 i 的字一起押韵的诗篇,就是这种特征的示性诗篇本文就以列示示性诗篇、分析示性字的方言音变为主要形式,论述 i—u 混读方言特征的存在状态,剖析一字多音的历史事实,揭示古代社会多种方言语音交互荟萃的本来面目一、读“入”如“日”的示性诗篇《全唐诗》中用“入”字作韵脚的诗文有六十多篇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反映读“入”如“日”方言特征的这里精选六篇,以展其方音风貌1.1、卷 18_12 【横吹曲辞·入关】贾驰河上微风来,关头树初湿。
今朝关城吏,又见孤客入上国谁与期,西来徒自急2此文韵脚依次是:“湿、入、急” 细察三个韵脚,其中“湿、及”二字的读音韵母都是 i, “入”字和它们一起押韵,所以, “入”字读音的韵母也只能是 i据此可断定,作者的方音特点就是读“入”如“日” 1.2、卷 18_67 【横吹曲辞·长安道】孟郊胡风激秦树,贱子风中泣家家朱门开,得见不可入长安十二衢,投树鸟亦急高阁何人家,笙簧正喧吸此文韵脚依次是:“泣、入、急、吸” 细察四个韵脚,其中“泣、急、吸”三字的读音韵母都是 i, “入”字和它们一起押韵,所以, “入”字读音的韵母也只能是 i据此可断定,作者的方音特点就是读“入”如“日” 1.3、卷 125_35 【齐州送祖三(一作河上送赵仙舟,又作淇上别赵仙舟) 】王维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此文韵脚依次是:“泣、入、急、立” 细察四个韵脚,其中“泣、急、立”三字的读音韵母都是 i, “入”字和它们一起押韵,所以, “入”字读音的韵母也只能是 i据此可断定,作者的方音特点就是读“入”如“日” 1.4、卷 141_24 【小敷谷龙潭祠作】王昌龄崖谷喷疾流,地中有雷集。
百泉势相荡,巨石皆却立跳波沸峥嵘,深处不可挹昏为蛟龙怒,清见云雨入灵怪崇偏祠,废兴自兹邑沉淫顷多昧,檐宇遂不葺吾闻被明典,盛德惟世及生人载山川,血食报原隰岂伊骇微险,将以循甿揖□飞振吕梁,忠信亦我习波流浸已广,悔吝在所汲溪水有清源,褰裳靡沾湿3此文韵脚依次是:“集、立、挹、入、邑、葺、及、隰、揖、习、汲、湿” 细察此文韵脚,除“入”字之外,其余十一个韵脚的读音韵母都是 i, “入”字和它们一起押韵,所以, “入”字读音的韵母也只能是 i据此可断定,作者的方音特点就是读“入”如“日” 1.5、卷_14 【秋宵月下有怀】孟浩然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此文韵脚依次是:“湿、入、急、立” 细察四个韵脚,其中“泣、急、立”三字的读音韵母都是 i, “入”字和它们一起押韵,所以, “入”字读音的韵母也只能是 i据此可断定,作者的方音特点就是读“入”如“日” 1.6、卷 220_2 【又观打鱼】杜甫 苍江鱼子清晨集,设网提纲万鱼急能者操舟疾若风,撑突波涛挺叉入小鱼脱漏不可记,半死半生犹戢戢大鱼伤损皆垂头,屈强泥沙有时立此文韵脚依次是:“集、急、入、记、戢、立” 。
细察五个韵脚,其中“集、急、戢、立”四字的读音韵母都是 i, “入 ”字和它们一起押韵,所以, “入”字读音的韵母也只能是 i据此可断定,作者的方音特点就是读“入”如“日” 细析以上六首唐诗的韵脚,可以清楚地看到,六首诗所涉韵脚字,其普通话读音的韵母,除“入”字是 u 之外,其余都是 i这说明六位诗作者都把“入”字读音的韵母视同为 i,异口同声地读“入”如“日” 而这种方言读音,正是笔者所说的,把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 u 视同为 i,所以,理所当然地应称之为 i—u 混读方言4特征二、i—u 混读特征的其他示性篇章研究发现,读“入”如“日” ,这种 i—u 混读方言特征的具体表现,在唐诗中并非绝无仅有诸多篇章中表现出来的读“出”如“赤” 、读“律”如“立” 、读“剧、据”如“纪” 、读“术”如“是”等等都是这种方言特征的反映以下是笔者精选的六首包含 i—u 混读方言特征的示性诗文:2.1、卷 5_22 【唐明堂乐章·角音】武则天出震位,开平秩扇条风,乘甲乙龙德盛,鸟星出荐珪篚,陈诚实此文韵脚依次是:“秩、乙、出、实” 这里,韵脚中的“秩、乙、实”三字的读音,韵母都是 i,韵母是 u 的“出”字与之一起押韵,这就证明了诗作者把“出”字读音的韵母 u 视同为 i,读“出”如“赤” 。
2.2、卷 465_17 【宿陟岵寺云律师院】杨衡 像宇郁参差,宝林疏复密中有弥天子,燃灯坐虚室心证红莲喻,迹羁青眼律玉炉扬翠烟,金经开缥帙肆陈坚固学,破我梦幻质碧水洒尘缨,凉扇当夏日宿禽讵相保,迸火烟欲失愿回戚促劳,趋隅事休逸此文韵脚依次是:“差、密、室、律、帙、质、日、失、逸” 这里除“律”字之外的八个韵脚的读音韵母都是 i,而“律”字与之一起押韵,这就证明了诗作者把“律”字读音的韵母视同为 i,读“律”如“立” 2.3、卷 95_21 【被弹】沈佺期5知人昔不易,举非贵易失尔何按国章,无罪见呵叱平生守直道,遂为众所嫉少以文作吏,手不曾开律一旦法相持,荒忙意如漆幼子双囹圄,老夫一念室昆弟两三人,相次俱囚桎万铄当众怒,千谤无片实庶以白黑谗,显此泾渭质劾吏何咆哮,晨夜闻扑抶事间拾虚证,理外存枉笔怀痛不见伸,抱冤竟难悉穷囚多垢腻,愁坐饶虮虱三日唯一饭,两旬不再栉是时盛夏中,暵赫多瘵疾瞪目眠欲闭,喑呜气不出有风自扶摇,鼓荡无伦匹安得吹浮云,令我见白日此文韵脚依次是:“失、叱、嫉、律、漆、室、桎、实、质、抶、笔、悉、虱、栉、疾、出、匹、日” 这里,除“律、出”二字之外的十六个韵脚的读音韵母都是 i,而“律、出”二字与之一起押韵,这就证明了诗作者把“律、出”二字读音的韵母 ü、u 视同为i,读“律”如“立” ,读“出”如“赤” 。
2.4、卷 342_5 【感春三首】韩愈 节选柳枝弱而细,悬树垂百尺左右同来人,金紫贵显剧娇童为我歌,哀响跨筝笛艳姬蹋筵舞,清眸刺剑戟心怀平生友,莫一在燕席此文韵脚依次是:“细、尺、剧、笛、戟、席” 这里,韵脚中的“细、尺、笛、戟、席”五字的读音,韵母都是 i,而韵母是 u的“剧”字与之一起押韵,这就证明了诗作者把“剧”字读音的韵母 u 视同为 i,读“剧”如“纪” 2.5、卷 765_48 【自喻】王周 节选九岁执公卷,倜傥干名意乞荐乡老书,幸会春官试折桂愧巍峨,依莲何气味性拙绝不佞,才短无馀地前年会知己,荐章实非据宁见民说平,空荷君恩寄此文韵脚依次是:“意、试、味、地、据、寄” 这里,韵脚中6的“意、试、地、寄”四字的读音,韵母都是 i,而韵母是 u 的“据”字与之一起押韵,这就证明了诗作者把“据”字读音的韵母u 视同为 i,读“据”如“纪” 2.6、卷 82_2 【从军行】刘希夷秋天风飒飒,群胡马行疾严城昼不开,伏兵暗相失天子庙堂拜,将军凶门出纷纷伊洛道,戎马几万匹军门压黄河,兵气冲白日平生怀仗剑,慷慨即投笔南登汉月孤,北走代云密近取韩彭计,早知孙吴术丈夫清万里,谁能扫一室此文韵脚依次是:“疾、失、出、匹、日、笔、密、术、室” 。
这里,除“出、术”二字之外的七个韵脚的读音韵母都是 i,而韵母是 u 的“出、术”二字与之一起押韵,这就证明了诗作者把“出、术”二字读音的韵母视同为 i,读“出”如“赤” ,读“术”如“是”以上六篇,涉及“出、律、剧、据、术”五个韵脚字按照普通话读音,这五个韵脚字的韵母都是 u(或 ü) ,但是,在诗文中和它们同作韵脚一起押韵的字,韵母却都是 i这就说明了这些诗文的作者,都是受到相同的方言语音的影响,与前文读“入”如“日”一样,读“出”如“赤” 、读“律”如“立” 、读“剧、据”如“纪” 、读“术”如“是” ,如此等等,一些汉字读音的韵母 u(或 ü)总是被视同为 i因而,和“入”字一样, “出、律、剧、据、术”五字都是唐诗中 i—u 混读方言特征的示性字,所涉诗篇都是 i—u 混读方言特征的示性诗篇有如此之多的示性字和示性诗篇,可见,在唐代,i—u 混读方言特征适用人群较多,地域分布较广,是一个规模较大的方言特征三、示性字的其他方言读音7前文所涉“入、出、律、剧、据、术”六个韵脚字,是典型的i—u 混读方言特征示性字此处特别强调,这些字读音的韵母被视同为 i,只是特定方言语音环境中人们的读法,并非大唐帝国子民共同的语音习惯。
其实在唐代,这些示性字还会属于 o、e 韵,被读“入”如“若” ,读“出”如“绰” ,读“剧”如“倔” ,读“术”如“朔” ,其韵母被视同为 o、uo、üe 等以下三首唐诗就是典型例证3.1、卷 24_41 【杂曲歌辞 ·太行苦热行】独孤及驷马上太行,修途亘辽碣王程无留驾,日昃未遑歇请问此何时,恢台朱明月长蛇稽天讨,上将方北伐明主命使臣,皇华得时杰已忘羊肠险,岂惮温风入摇策汗滂沱,登崖思纡结炎云如烟火,溪谷将恐竭昼景赩可畏,凉飙何由发山长飞鸟堕,目极行车绝赵魏方俶扰,安危俟明哲归路岂不怀,饮冰有苦节会同传檄至,疑议立谈决况有阮元瑜,翩翩秉书札起予歌赤坂,永好逾白雪维念剖竹人,无因执羁绁此文韵脚依次是:“碣、歇、月、伐、杰、入、结、竭、发、绝、哲、节、决、札、雪、绁” 详察可见,在十六个韵脚字中,除“伐、发、札、入”四字之外,其余十二个韵脚的读音都属 o、e 韵这证明这首诗押的就是 o、e 韵这里的“伐、发、札”三字,属于a—o、e 混读方言特征示性字,其读音的韵母 a 被视同为 o、e而“入”则属于 u—o、e 混读方言特征示性字,其读音的韵母 u 被视同为 o、e可以断言,这首诗的作者读“伐、发”如“佛” ,读“札”如“哲” 。
读“入”如“若” 3.2、卷 592_44 【下第寄知己】曹邺 长安孟春至,枯树花亦发忧人此时心,冷若松上雪8自知才不堪,岂敢频泣血所痛无罪者,明时屡遭刖故山秋草多,一卷成古辙夜来远心起,梦见潇湘月大贤冠盖高,何事怜屑屑不令伤弓鸟,日暮飞向越闻知感激语,胸中如有物举头望青天,白日头上没归来通济里,开户山鼠出中庭广寂寥,但见薇与蕨无虑数尺躯,委作泉下骨唯愁揽清镜,不见昨日发愿怜闺中女,晚嫁唯守节勿惜四座言,女巧难自说此文韵脚依次是:“发、雪、血、刖、辙、月、屑、越、物、没、出、蕨、骨、发、节、说” 详察可见,在十六个韵脚字中,除两个“发”字和“物、骨、出”三字之外,其余十一个韵脚的读音都属 o、e 韵这证明这首诗押的就是 o、e 韵与前例一样,这里的两个“发”字属于 a—o、e 混读方言特征示性字,其读音的韵母a 被视同为 o、e而“物、骨、出”三字则属于 u—o、e 混读方言特征示性字,其读音的韵母 u 被视同为 o、e故可断言,这首诗的作者读“发”如“佛” ,读“物”如“卧” ,读“骨”如“果” ,读“出”如“绰” 3.3、卷 754_18 【酬郭先辈】徐铉 太原郭夫子,行高文炳蔚弱龄负世誉,一举游月窟。
仙籍第三人,时人故称屈昔余吏西省,倾盖名籍籍及我窜群舒,向风心郁郁归来暮江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