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高一第一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docx
9页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盐田高级中学高一历史试题卷命题人:容易审题人:秘文博考试时间:75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在红山文化晚期的早段,牛河梁遗址率先开始出现使用彩陶筒形器并随葬彩陶瓮的现象,但此时大都局限在牛河梁地区;进入晚段,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高领筒形器广泛出现在大凌河流域(今辽宁河北接壤地区),不论是形制还是纹饰都在大凌河流域呈现更加统一的趋势这体现出( )A.文化传播路径单一 B.大一统趋势的形成C.区域文化出现整合 D.文明中心发生迁移2.距今约5300——4600年的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植物考古表明,屈家岭遗址各史前文化时期是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经济模式残留物分析表明,遗址出土的陶杯与壶型器和先民的饮酒行为具有直接关联据此分析该遗址可能( )A.当时已出现定居生活 B.出土表面粗糙的瓷片C.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 D.出土刻有文字的兽骨3.有学者认为:周朝的建立,才迈出华夏民族形成最关键的步伐下列叙述最能印证该观点的制度是( )A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左传》B立適(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C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
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礼记·曲礼》D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春秋谷梁传》4.春秋时期,北方有楼烦、林胡、赤狄、北戎、山戎等民族部落,而南方有巴、楚、吴、越等诸侯国;至战国后期,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东胡,而南方也仅余楚、越两个诸侯国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中原文化影响扩大 B.孕育着统一的趋势C.华夏民族认同形成 D.南北文化交流加强5.夏商西周时期,社会上几乎所有的人都生活于“族”之中到春秋时期,普通民众一般都同时有两种身份,一是某族之人,二是某国之人战国中期的《包山楚简》,载有大量只以居住地为称的“人”,如“新都人奠逃”“东阪人登步”等这一发展变化表明( )A.社会秩序出现转型 B.列国纷争加剧人口流动C.经济发展人口增加 D.户籍管理制度日益成熟6.如表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思想主张这些思想主张( )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墨子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A.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B.重构了社会政治秩序C.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 D.反映了地主阶级诉求7.荀子访秦国,发现其“固塞险”而“天材之利多”,“百姓朴”且“甚畏有司而顺”,都邑官府“恭俭、敦敬、衷信”,士大夫“无有私事”。
据此可推知,秦崛起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条件优越 B.人民朴实温和 C.官员吏治清明 D.国家治理良好8.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立了博士官职这些博士缺乏传世文献记载,今尚知名的只有17人,他们大多是儒生,其职责是“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但不参与政治决策,政治影响甚微究其原因是( )A.百家争鸣的延续 B.治国理念的影响C.太学教育的发展 D.制约皇权的需要9.《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20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公元前219年“始皇东行郡县”,公元前218年“始皇东游”,公元前210年“始皇出游”这反映了( )A.秦朝水路交通的发达便捷 B.秦王以远交近攻策略统一六国C.秦政府注重维护边疆安定 D.秦始皇借助巡游加强中央集权10.汉武帝时御史大夫桑弘羊有言:“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吴王专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以成私威材料反映了当时( )A.地方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B.地方豪强地主的势力壮大C.国家强化经济管控的必要性 D.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产生11.下表所示是汉朝中央政府设立的机构(部分)据表可知,汉政府( )机构管理范围职能郡县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南疆管理民政、防务和屯田属国脱离本民族驻地而迁徙到内地的边疆民族设属国都尉,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首长负责A.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 B.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C.重视治理和稳固边疆 D.实现了民族自由平等12.东汉时期,出现了“乃开广田土三百顷余,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
又池鱼畜牧,有求必给”的场景;魏晋时期更出现了“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的格局这些现象的出现( )A.缓和了社会主要矛盾 B.加强了国家的统治基础C.使土地的利用率跃升 D.阻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13.西晋八王之乱时,匈奴人刘渊建汉,以汉朝皇帝为先祖,尊崇儒家经典羌族人姚苌建立后秦伊始即采用汉制,礼聘名儒到长安讲学随着游牧民族内迁,游牧民族的饮食、服饰传入内地,为汉人所喜爱北方各族间通婚日益寻常以上现象反映这一时期( )A.内迁民族与汉民族间的矛盾 B.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影响深远C.各民族间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D.南北方政权重新完成了统一14.从东汉末起,我国气候有了逐渐变冷的趋势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气温降低更加明显,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史料记载,曹操在铜雀台(今河北)种植的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这一情况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A.生态环境的恶化 B.人口内迁与南迁C.政权更迭频繁 D.民族交流交融15.某时期的纪传体史的本纪和列传往往成了传主人物的家谱家传,如《魏书》《宋书》等几乎在每个所记人物之下,附记其兄弟子孙达数十人,并充斥着对这些人物的家诫、门风、艺业、风度等的描述和颂扬。
这表明,该时期史书的撰写( )A.受到门阀政治的影响 B.打破了传统的史著体例C.强调史学的资治功能 D.以褒贬历史人物为目的16.唐开元年间,朝廷所需丝织品多取自河南、河北当时河南的丝织业水平首屈一指,其次为河北,淮南、江南的丝织品难以与之匹敌到了唐后期,朝廷所需丝织品转而取自淮、浙等地这主要反映了( )A.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B.南方丝织技术水平提高C.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 D.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17.成书于宋初的《太平广记》中有600多篇文章涉及唐代女性的生活其中,记述的唐代贵族女性大多经史诗赋无所不通,而关于婢、妾等的记载中对读书、诗歌乃至音律、歌舞方面的内容都鲜有涉及这一定程度上显示出( )A.唐代等级壁垒较严 B.唐代妇女思想开放C.宋人关注女性教育 D.宋儒更加强调妇德18.图1是中国历史上某一朝代科举考试录取进士的籍贯分布图,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这一朝代应是( )图1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19.从《旧唐书》的《宰相世系表》可以看出,唐初的宰相大抵都出自关陇大族据统计,从唐初到开元前的100年的宰相中,出自关陇和山东第一流世家大族的就多达20多人这表明当时( )A.国家政权仍由世家大族所垄断 B.科举制对传统士族的削弱有限C.统治者打击士族取得一定成效 D.门阀士族是唐政权的社会基础20.唐中宗神龙三年(707),门下省给事中卢粲根据贞观旧制,反对将驸马武崇训的墓地称为陵,两次封驳皇帝的制书,直至获准。
这表明当时( )A.给事中执掌决策权 B.皇帝独尊地位削弱C.礼仪严格承袭惯例 D.中枢机制运行正常21.唐朝中期推行的一项经济制度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入之”这一制度( )A.强化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可纳绢和布代役以保证农时C.以资产差别为主要的纳税依据 D.以均田制的实施为前提条件22.魏晋时期的玄学家在多方面论证了道家“自然”与儒家“名教”的一致,他们主张“儒道兼综”,孔子依然是最高“圣人”玄学还提出或着重关注的有无、本末、动静、自然与名教等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这表明魏晋( )A.士人阶层主张崇实尚学 B.儒家思想失去正统地位C.门阀政治制约思想解放 D.玄学推动了哲学的发展23.《唐律疏议》中有“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的规定此律条的“疏议”释义:“‘化外人’,谓蕃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该规定主要体现了唐代( )A.兼收并蓄的文化氛围 B.优容宽待的民族政策C.儒法结合的法律体系 D.灵活务实的治理策略24.追念祖宗之世、推崇“祖宗之法”,是赵宋一朝突出的历史现象。
我们讨论宋代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守内虚外”格局的展开、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乃至赵宋王朝的兴与衰……如此等等,处处都会遇到所谓“祖宗之法”的问题宋代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吸取唐末五代以来的历史教训 B.重文轻武方针的提出C.为应对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D.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5.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鼓励武将“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数武将照做后来宋真宗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自有马多如簇上述材料反映了宋朝( )A.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 B.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C.门第观念的逐渐淡化 D.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26.王安石在变法中推行募役法,其原则是“计产赋钱,募民代役”,政府宣布老百姓交纳免役钱后即免除充当差役的负担同时规定原来不必承担差役的官户等,都要按照免役钱定额的半数交纳“助役钱”推行募役法意在( )A.增加财政收入,均平赋役 B.强化人身控制,稳固统治C.抑制土地兼并,发展生产 D.限制高利借贷,缓和矛盾27.辽朝的国号变迁复杂建国之初称大契丹,辽太宗时期实行双重国号(燕云汉地称大辽,草原地区称大契丹);后多次在大辽和契丹中复改国号。
这体现出辽( )A.疆域版图不断变迁 B.政治体制的二元性C.民族交融逐渐加深 D.内外政策左右摇摆28.至元二十年(1283年),四川行省加强对川鄂湘黔边地区九溪十八峒各族的管辖,“以其酋长赴阙,定其地之可以设官者与其人之可以入官者,大处为州,小处为县,并立总管府,听顺元路宣慰司节制”这些措施( )A.造成了各民族之间地位的不平等 B.体现了内地与边疆一体化的趋势C.加强了南方和北方经济文化交流 D.导致了地方威胁中央的政治局面29.南宋时,每逢大比之年,天下士子到达杭州的时间往往以四川士子为最晚,究其原因,“蜀士嗜利,多引商货押船,致留滞关津”其实,当时很多地方的士子都携带家乡土特产到杭州贩卖,并“买物回程”,这也是一种解决路费的办法这种现象说明( )A.科举制度丧失了本来功能 B.杭州城市职能开始转型C.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 D.读书人的经济状况恶化30.宋代百姓职业选择多样,或是从事工商业、雇工、应募参军、出家为僧道,或是农闲时节兼职小商、小贩,身兼数职的现象日益普遍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 )A.传统社会结构瓦解 B.基层治理能力提升C.理学的影响力式微 D.社会的开放性增强二、非选择题31.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
阅读下列材料:(20分)材料一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摘编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