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沛县部分村名的由来沛县文史资料.doc
10页沛县一些村名的由来赵涛在沛县一千三百多平方公里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上,分布着一千五百多个大大小小的村庄,如果考究一下这些村庄的名称,倒也别有一番情趣沛县的村庄多以什么庄、什么楼、什么集和什么庙为名粗略的统计,单是叫什么庄的就有六百六十多个,占村庄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三但不少村名却颇有来历,耐人寻味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有的村名与沛县古代地理有关联庙道口(安国乡)、金沟(湖屯乡)、沽头 (胡寨乡)这些村庄都位于泗水沿岸泅水发源于山东泅水县,经鱼台流入沛境,绕沛城,经徐州、靖江,注入淮河元朝以后,洒水又成为大运河的河道,因而它为古代沛县带来了水利和交通之便铡水在沛县境内的渡口不少,主要是:庙道口:在明沛城北三十里处,滨临泅水,元时起设有运河水闸,过去在沛县民间曾流传着一歌谣:“丰县的烟,沛县的酒,光棍(流氓、头面人物) 出在庙道口 ’庙道口所以能与丰、沛县齐名,就是因为它当时是水路交通上的大渡口明朝武宗皇帝在正德十四年(1504 年)沿运河南下巡视,曾住过此处,并在宋氏楼设宴款待群臣庙道口的名称与庙有关,据民国九年《沛县志》记载,庙道口的庙宇有武庙、火帝庙、玉皇庙、玄帝庙、四面佛寺、三元宫和地妃行宫等,众多的庙宇也说明当时庙道口的规模是颇为壮观的。
但后来随着地理变迁,旧观已不复存在了金沟:在明沛城东南六里民国九年《沛县志》上说:附近水中多沙,有的像金末,因此称为金沟金沟也是泅水上一个重要渡口泗水的济宁段地势北高南低,河水常受浅阻,大船通行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沿途设闸控制水流元大德十年(1306 年) 即在金沟建闸,以后在元、明时期多次对金沟闸进行改建,使金沟成为一个重要波口沽头:在明沛城东南二十里泅水东岸元大德十一年(1307 年) 在此设闸,闸分大、中、小三个,每闸相距五里,大闸(湖西农场)在北,中闸(胡寨乡)靠近沽头,小闸(今属山东) 在南明、清两朝对沽头闸不断扩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 年) 在沽头又建筑了城墙,城内设有‘工部分司署’ ,专管沛县一带河道和闸座事务城内还建有仰圣书院和沽头精舍(学舍) ,这些都是当时沛县较高的学府该城于嘉靖四十四年(15 65 年) 毁于水灾,工部分司署于次年迁到夏镇现在沽头、大闸、小闸等村,都是在原处建起的村庄头堡、二堡(沛城镇) ,三堡、四堡(郝寨乡) ,五堡(朱寨乡) ,六堡 (安国乡),七堡、八堡( 八堡果园),闵堤口、吴堤口、扬卜口(鸳楼乡):以上村庄都是沿着沛县古堤一一太行堤建成的村庄,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 年) ,黄河在河南黄陵岗大决口,黄水分数道东流,浸吞了无数田园和村舍,安徽和江苏北部,山东西南部的广大地区受害很深,运河航运也遭到破坏。
明政府派官员多方治理,于弘治八年(1495 年)修筑了一条西起河南昨城(今汲县东南) ,经滑县、长垣、东明、曹县,东至丰、沛县的长堤,全长三百六十多里因其耸峙起伏如山,故名太行堤(又名泰黄堤)以后对该堤不断进行修复,如明隆庆六年(1572 年) 修丰、沛泰黄提,并在险要地段,实行‘三里一铺,铺十夫,设官划地而守,措施 《明史.河渠志》太行堤的沛县一段是从明沛城西关向西北,经今沛城镇西北部、郝寨乡西南部、朱寨乡北部、安国乡南部、八堡果园,至鸳楼乡中部入丰县境堤的东段是险要地带,所以实行三里一铺(堡) 的护守制度从一 (头)铺一直设置到八铺,传说还有九、十铺在设铺的地方,逐渐居住了人家,形成了村庄村名也就以铺为名的称呼下来,就是今天的头堡……八堡堤的西段在堤上的一些重要过往路口,逐渐形成了村庄,便以姓氏叫做张堤口、吴堤口和杨卜口等年代久远,土堤已不存在,而村庄却保留了下来魏堤口(栖山乡),田堤口(河口乡),崔堤口、闵堤口、孔堤口、刘堤口(孟庄乡) ,魏堤口(崔寨乡):这些村庄的名称,与另一条古堤有关,就是拦黄堤乾隆二十三年(1758 年) ,为了防止黄河从南而来内灌微山湖,以减少滨湖各县受水灾之害,在微山湖南修一条拦黄堤。
该堤西起丰县的华山,东到沛境微山湖边在沛境内西起今栖山,经河口、孟庄、崔寨等乡的北部,至魏庙乡中部,在斗虎店南到微山湖边时经二百多年,拦黄堤已无迹可寻,但在此堤一些交通路口处形成的居民点,大多以主要姓氏命名,称为魏堤口、田堤口等村庄仍保存在现在栖山(栖山乡):沛县地势从西南向东及东北倾斜西南最高处,就是沛县现今境内唯一的一座山一一栖山该山系寒武纪石灰岩组成在明朝时山势还较高,光绪《沛县志》描写为“园耸前参.,后因黄水淤没和历年开山取石,现已低于地平面‘此山本名戚山,俗称七山,今改名为栖山”(民国九年《沛县志》)在民间还流传着三易其名说法:该山原有七个山头,名叫‘七峰山” ,清初被黄水淤没了六个,只剩下一个山头,山上住满了居民,当时的县官与山上的人有亲戚,就将山名改为戚山,俊后,县官告老离职,没回原籍,就住在此山上,故又将山名改为栖山,取隐退栖身之义杏花村(朱寨乡):原名杏堌堆据光绪《沛县志》记载:明朝以前,这里有个高地,高五六尺,方园有数亩之大,上有一棵生长数百年的大杏树,高三丈多,远在沛城西门就可以望见在这一高地旁建的村庄,人们便叫它杏堌堆,后改为杳花村二、有的村名和沛县古迹相联系北门口、南门 13、西门口、东门口、小街子(现属沛城镇):沛县县城始建于秦朝,后经多次变迁,到了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 年) 在泗水西岸筑有土城,周围五里,三年后又复改建为砖城,此县城共存在了将近二百四十年。
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 7 8 1 年) ,遭黄水淹没到了咸丰十一年(1861 年) 县城经栖山、夏镇又迁到原城南的大桥寨,即今沛县县城所在地城北一里多的地方就是明时旧城遗址,一般称为.老城里” ,在原有四个城门旧址建有村庄,故称为北门口、南门口、西门口、东门口从明万历《沛县志》县志图中,可以看出当时明城南门和东门外靠临泗水、泡水处有纵横多条街巷,是个商业繁华的地区现今有个口小街子即村就是在原来这一地区一条小街的旧址上建立的堌堆、防陵(沛城镇):在明县治一里处有个吕母冢,葬的是刘邦的老房母,吕后( 雉 )的母亲明清时期,这里还是个高起的土岗,墓道上存有石人、石马等物,靠近土岗建起的村庄便叫.堌堆,(原作孤墩)汉时,吕墓曾建有围墙,并派人保护,墓东有一村,因此称为“防陵” 刘邦店(安国乡):相传秦末有个刘八在此开店,刘邦称帝前在此居住过,故后来将此地改称为刘邦店现村中还留存着刘邦当时用过的饮马井和马蹄印石等遗物安国(安国乡):原名安国集,此村是王陵的故居王陵在楚汉战争时,聚众数千人据南阳后归刘邦,转战各地,汉朝建立封为安国侯,此村因而取名安国集周田(安国乡):此村是周勃的故里周勃从刘邦起义,以军功为将军,封绛侯,是汉初开国大臣。
在平定吕氏叛乱中,又立下功绩他原是此村织薄曲(蚕具) ,当吹鼓手的一个农民灌婴寺(安国乡):这里建寺是纪念汉初大臣灌婴的灌婴原是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人,秦末战斗中,从刘邦转战各地,后任车骑将军,封颖阴侯相传此处是‘灌婴之食邑, ,建有城池为了纪念灌婴,立一庙宇,称‘灌城寺” 现今的村名灌婴寺从此演变而来以上安国、周田和灌婴寺三个村庄,相互距离各不超出五里,因此美传为“五里三诸侯” 十里铺、二十里铺(胡寨乡):这两个村名与释站有关释站为在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处所自清末举办邮局后,即废除释站制沛县早已设有释站,名为泅亭释,释址设故城南关靠近泡水处,备有船只和马匹明代隆庆二年(1568 年)迁往夏镇,县署旁设有总铺全县分三路传递公文,南路至徐州,东路至滕县,西路至丰县十里铺、二十里铺就是南路通往徐州的前两个站,后在原地建成了村庄费桥(沛城镇):据说是费姓人家在飞云桥边建起的村庄飞云桥是近代沛县很有名气的一座桥,该桥位于明沛城南门外,跨泡水(从丰县来的一条河)之上,桥近歌风台,因摘《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句为桥名三、有的村名来源于民间故事和传说晓鸣寺(沛城镇)、草庙(胡寨乡)、粱桥 (唐楼乡)郭庄、敬安集(敬安镇) 、高宅庙(栖山乡)、杨明集(鸳楼乡):清乾隆皇帝从乾隆十六年(1751 年) 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 年 )的三十四年中,曾先后六次南巡,沿运河顺流而下,途经沛境,但是否登陆停留,尚末查到有关记载。
而在民间却流传着乾隆到过一些村庄的说法,且多与村名有关联晓鸣寺:传说乾隆下江南,在一天拂晓鸡叫时,经过此村,便到尼姑庵中休息,因而这里就改名为晓鸣寺草庙:原名草料集传说乾隆下江南时,路过此村休息,后来村中建起庙宇以纪念此事,故将村名改为草庙梁桥:传说乾隆路过此地时,正巧天下大雨,衣服尽湿不久雨过天晴,皇帝等人把衣服放在桥栏上晾晒,为此这座桥便名为.晾衫桥” ,后演变为梁桥敬安,原名敬安集传说乾隆下江南,路过此处,紧了紧马鞍子,因为取名‘紧鞍集,后演变为敬安集高宅庙:传说乾隆下江南,在此庙内烧茶休息,因而取名高茶庙,后演变为高宅庙杨明集:传说乾隆下江南,路过此地住宿次日拂晓被羊叫声惊醒,就给此地取了个羊鸣集的名字,后演变为杨明集宋庵(鹿楼乡):相传某朝有一位宋阁老路过此地时,其女忽然染病,宋阁老许愿其女病愈后,要答谢神灵,宋便在此建了一庵,此村从此称为宋庵龙塘(五段乡):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争夺天下时,曾在此村中休息过,并在池塘洗过手,此村即称为龙塘石集(鸳楼乡):相传明朝时有一位姓石的将军带兵路过此地,忽染重病而死,随葬于此地,其子孙在此守灵三载,后来便在此安家落户,村名叫做石集固尚(杨官屯乡):传说明代此村有一名老和尚,作恶多端,村民恨之入骨,一天被一个叫吴固岭的村民用耙子把老和尚耙死,村民无不兴高彩烈,把村名称为固尚。
斗虎店(魏庙乡):据说明朝末年,从山西迁来一户开店的,喂养了一匹马,身高体壮一天在店外吃草时,忽然一只老虎跑来,于是马与虎就相斗起来,连斗三日不分胜负店主人看到马的鬃毛太长,怕相斗时影响马的视线,便将鬃毛剪去但不知其是龙,剪掉鬃毛就是剪去了龙须,因而使马挫了锐气,最后被虎咬伤而死这个村庄就叫起了斗虎店杜虎(敬安镇):传说清末本村有一个姓杜的富户,老头有五个儿子,个个都凶狠如虎,欺压群众,遭到村民的痛恨,后来村民便把此村叫做杜虎鸳楼(鸳楼乡):原名鸳鸯楼相传明朝时,本村一家姓王的富户刚刚盖起了一座楼,一天飞来一对鸳鸯落在楼上一只被人打死,另一只也撞楼而死,后来此村便叫鸳鸯楼画贝楼(朱寨乡):原名画壁楼传说本村有一家富户,请了能工巧匠,盖了所门楼其墙上画满了美丽的壁画,来往人等见了,无不夸奖,后来此村也就名为画壁楼摘自----1987 《沛县文史资料 》 整理上传---三芹2017.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