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课程介绍.doc
9页《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介绍陈梧桐第一单元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概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探讨其主要特点和影响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寓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产生于夏朝此后历经近四千年的演变,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的清朝,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国体而言,有奴隶主贵族专政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两种类型,就政体而论,有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两种主要形式因此,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分期,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早期阶段(夏商周时期,前2070年~前476年)和发展阶段(战国至鸦片战争前的清朝,前475~1840年) ,这与社会发展史的分期基本一致在有限的篇幅里,要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和主要特点讲述清楚,实属不易考虑到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是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结构形式和治理形式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 (以下简称《标准》 )所列的四个学习要点也都是有关政体的问题因此,本单元安排了“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四课,按照朝代的前后顺序,高度概括地叙述中国古代政体的演变过程和主要特点,使学生能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作用和影响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和把握。
本单元的四课课文,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讲的是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国王“ 家天下” 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第2课至第4课,讲的是古代中国发展阶段的政治制度,着重叙述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从春秋后期即已开始出现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壮大,王室衰微,政令不行,原有的一套政治制度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从春秋后期开始特别是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建立官僚制度,推行郡县制度,形成新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王朝后,集战国时期新制度之大成,加以改进、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为了减少头绪,教科书略去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的过程,在第2课集中叙述秦始皇创建皇帝制度、设置中央官制、推行郡县制度的举措,用解剖典型的方法,来概述封建社会早期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此后,这套中央集权制度一直为历代王朝所沿袭,并不断得到发展其总的趋势是不断加《历史1(必修) 》教科书介绍 LISHIYI BIXIU JIAOKESHU JIESHAO 历史(必修)培训资料强君主的个人专制,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即从中央与地方政制的变化,即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来反映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也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高峰时期其突出特点是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即通过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和军机处的创立,来反映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特点和影响四课按朝代的顺序,前后相续,互相衔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后一课,在谈到清代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时,又联系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政体,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道路,跨入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新时代而清朝的统治者却把君主专制推向顶峰,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为第二单元讲述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埋下伏笔,使两个单元自然地衔接起来本单元的编写,严格遵循《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除了注意与初中教材的衔接,避免简单重复,注意坚持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原则之外,还着重强调以下几点:第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
对古代的宗法制、分封制和秦汉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都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进行辩证的分析,既肯定其积极作用,也揭示其负面影响讲西周的分封制,课文既指出它“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扩大统治区域”,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又指出“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这就埋下了日后诸侯争霸、分裂割据的祸根又如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第2课讲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指出它“对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在第4课讲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又指出封建专制的高度强化,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因而使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大大落后于西方”第二,注意历史与现实、中国与外国的联系如讲述西周宗法制时,设计了一道“探究活动”题:“参考目前出版的有关百家姓系列丛书、家谱、各地宗祠、家庙,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 ’等现象,试写一篇小论文,阐明你的观点 ”就是为了让学生关注宗法制度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又如讲宗法制与分封制时,在“历史纵横”栏目中指出这两种制度“在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也存在过”,同时指出“ 中国和西方的分封制,在时间和社会性质上各有不同”。
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联系当时的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政体,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从而彰显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严重后果最后需说明的是,本单元的内容跨越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社会发展阶段关于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期问题,史学界存在争议本套教材采用的是以春秋战国之交划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观点教材并不直接涉及到分期问题,但教师在教学时应掌握教材的这种观点,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西周的分封制是奴隶制性质的分封制而不是封建制性质的分封制,秦始皇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是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而不是奴隶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介绍臧嵘一、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说明本课为必修课程《历史(Ⅰ) 》的第一部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模块的第1课,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早期情况史学界一般认为,我国从夏朝进入阶级社会,建立了国家,也就有了国家政治制度本课讲述的是中国最早的三个王朝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 (以下简称《标准》 )的提法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是讲宗法制和分封制的“ 基本内容”。
但《 标准》对《历史(Ⅰ) 》这册课本总的要求是能讲述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既包括“ 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 ”,又要涉及“重大历史事件 ”和“ 重要人物 ”这一点就《标准》具体到本模块“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不易做到的本课教材采取了主要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兼及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写法在叙述夏商周政治制度时,提到夏禹、夏启、盘庚、纣王、周武王、周公旦以及商汤、伊尹、楚庄王等历史人物;武王伐纣、周公东征、楚王问鼎、周公辅佐成王等重要历史事件但把重点放在叙述和解释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上二、本课核心思想本课重点讲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而且重中之重讲述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所以西周政治制度用两个目比较全面细致的展开叙述夏商政治制度作为西周政治制度的源头,课文引用孔子的那段话:“殷因于夏礼……”,明确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在夏商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完善的请在讲课时特别注意夏朝的王位世袭制、商朝的侯、伯制与西周宗法制、分封制的渊源继承关系三、本课编写意图本课着重写出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历史和地域特色就《历史1(必修) 》全册教科书来说,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同于西方希腊、罗马。
这一点是由于中国东方国家和大河农业文明的国情所决定的正如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所说:“我国古代的历史,由于地理的、民族的、人口的以及文化的种种因素的影响,在国家性质、政权结构、主要制度等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诸多不同或有异于其他国家的重要特点这些特点综合而成为我国古代国家的一些重要的历史特征 ”(《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我国早期的王位世袭和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和宗法制,都是中国政治特色的表现这些制度影响着以后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有些理念甚至牢牢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文明中我国长期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浓厚的亲情观点甚至民族的凝聚力,都与古代的宗法制等有密切关系通过本课的讲授,使学生更加深刻认识我国国情,这是本课编写的重要意图之一其次,通过本课讲授,可以为理解秦汉以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作一合理的铺垫四、本课各部分之间以及和本模块其他各课的联系本课各部分包括导言和导图、正文、 “学思之窗”“历史纵横 ”等阅读材料、图、表以及课后的“探究学习总结” ,都是本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各部分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可以有效地起到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促进作用比如可以用北京太庙的图启发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我国宗法制,而且引起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用课文中第一个“学思之窗”,探究性地比较夏商周时代王权和后来秦始皇始行的皇帝制度有多大程度的差别;用“周朝分封诸侯分类示意表” ,能更清晰的了解西周分封诸侯的类型。
这个表还可以与课后的“阅读与思考 ”引文结合起来,更理性地了解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和本质在讲授本课时,有些课文的底注也不应忽略如“封建”的注文实际上注释了一种学术观点:课本是主张战国封建说的,因此指出西周的“封建”只不过是“ 分封诸侯国 ”,而并非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至于本课和本模块其他各课的有机联系,也请老师们在讲授时注意如本课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破坏,这就给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作了铺垫五、内容选取的考虑及其背景介绍本课材料以及知识点的选择,是经过精心考虑、且吸收了史学界最新成果比如,本课课文中夏商西周的始年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046年,就利用了近年“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最新成果分封制、宗法制的叙述与解释参考了多家意见,如张传玺在《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的说法、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韦庆远等《中国政治制度史》 、孙淼《夏商史稿》 、杨宽《西周史》等说法编者尤其注意最近学界的主流观点,参考了2001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作为大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由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 先秦卷》等著作中学历史教科书与一些学者的专著以及某些大学教材不一样,无论取材、选择观点更应稳妥一些,采用大多数学者认可的观点,不要标新立异。
在选图方面,我们也注意选精、选准、选典型如夏禹像,我们用的是一幅“戴冠冕的夏禹”因为这课讲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当国王的夏禹,而不是手执耒耜治水的禹这些地方,希望老师们能够仔细揣摩关于本课主要学术观点的介绍,请参看本册教科书的《教师教学用书》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介绍李卿本课是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 (以下简称《标准》 )必修课程《历史Ⅰ》模块所列的第一个学习要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二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编写的从《标准》的要求来看,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形成,以及它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在整个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标准》提到了“始皇帝”的来历、郡县制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三个知识点据此,我们在课文编写时列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和“中央集权的作用及影响”四目其中,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分为两个目来编写,主要是考虑与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相一致,这样会使从中央到地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发展过程的脉络更为清晰。
第一目“至高无上的皇权”,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创立它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根本条件和重要特征教材首先对皇帝制度创立的历史背景做了简短介绍从战国时期各国相继推行自上而下的变法谈起,引出统一的秦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