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唐诗诗歌鉴赏总录.pdf

17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3967283
  • 上传时间:2018-09-06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71.23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注释译文【注释】①李儋 (dān):武威 (今属 甘肃 )人,曾任殿中侍御史 ,与元锡都是作者的朋友②春愁:眼前是美好的春天,但自己只有忧愁苦闷黯黯:低沉暗淡③思田里:想念田园乡里,即想到归隐邑有流亡: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还有百姓流亡愧俸钱:感到惭愧的是自己食国家的俸禄,而没有把百姓安定下来④问讯:探望闻道”两句说,听说你们想来探望我,我渴望你们来,在 州城 西楼盼望,已经有几个月了译文】 记得去年春天,在百花盛开的时节与君相逢而又分别过了一年,又 到花开时节世事茫茫,难以预料春愁使我心神黯淡,夜晚难以入睡 因身体多病而想念田园乡里城邑中有百姓流离失所,真是愧对官吏的俸 禄听说你们想来探望我,我常在西楼盼望,已经有好几个月了作品鉴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感怀时事,思念友人的情怀开头意在说明花落花开,别来不觉又是一年中间四句触景生情,写一年来的感受世事渺茫难料,因而愁绪满怀;从自身来讲,既多病而思归,又为没有能做好父母官而自愧最后两句表示渴望和友人畅叙全诗章法严密,对仗工整,用语婉转,为七律中名篇这首七律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公元783 年(唐德宗建中四年)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

      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李儋以答诗中叙述了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这就是此诗的政背景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

      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并无突出的特点有人说它前四句情 景交融,颇为推美这种评论并不切实因为首联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 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颔联以情叹景,也是伤心人看春色,茫然 黯然,情伤而景无光;都不可谓情景交融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 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 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 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 受赞扬 范仲淹 叹为“仁者之言”,朱熹 盛称“贤矣”,黄彻 更是激动地 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 仇者,得无愧此诗乎!”(《巩溪诗话》)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 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 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 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论佛骨表臣某陈说:我认为佛教不过是外国人的一种法术罢了从后汉时传入中国,上古时从来没有上古时,黄帝在位一百年,活了一百一十岁;少吴在位八十年,活了一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享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享年一百零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享年一百一十八岁;虞舜 和大禹,也都活了一百岁那个时候天下太平,百姓安乐长寿,然而中国并没有佛教那以后,殷朝 的商汤也活了一百岁商汤的孙子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史书没有说他们活了多少年推断他们的年龄,大概也都不少于一百岁周文王享年九十七岁、周武王享年九十三岁,周穆王 在位一百年,此时佛法也没有传入中国他们并不是由于信奉佛教才活到这样的高寿汉明帝的时候,中国开始有了佛教明帝在位才仅仅十八年明帝以后国家战乱,皇帝一个接着一个夭折,国运不久长宋、齐、梁、陈、元魏以来,信奉佛教越来越恭谨虔诚,立国的时间和皇帝的寿命却更加短暂只有梁武帝做了四十八年的皇帝,他前后三次舍身佛寺做佛僧,他祭祀宗庙,不杀牲畜作祭品,他本人每天只吃一顿饭,只吃蔬菜和水果;但他后来竟被侯景所逼迫,饿死在台城,梁朝 也很快灭亡信奉佛教祈求保佑,反而遭到祸患由此看来,佛不足以信奉,是十分明白的道理。

      本朝高祖皇帝在刚刚接受隋朝天下时,就打算废除佛教当时的群臣,才能见识短浅,不能深刻领会先王的旨意,不能了解从古到今普遍适用的治国措施,无法阐明并推行高祖皇帝神圣英明的主张,以纠正信奉佛法这种社会弊病,废除佛教这件事于是就停止没有实行我对此常常感到遗憾我认为睿圣文武的皇帝陛下,您的神圣、英明,几千年来没有人比得上陛下即位的初期,就不准许剃度人当僧尼道士,更不准许创建佛寺道观,我常以为高祖皇帝消灭佛教的意愿,一定会在陛下手中得以实现,现在纵然不能立即实现,怎么可以放纵佛教转而让它兴盛起来呢? 如今听说陛下命令大批僧人到凤翔 迎接佛骨,陛下自己则亲自登楼观看,将佛骨抬入宫内,还命令各寺院轮流迎接供奉我虽然十分愚蠢,也知道陛下一定不是被佛所迷惑,做这样隆重的道场来敬奉,希望求得幸福吉祥的不过是由于年成丰足,百姓安居乐业顺应人们的心意,为京城的士人和庶民设置奇异的景观,以及游戏玩乐的东西罢了哪有像您这样圣明的天子,而去相信佛骨有灵这种事呢?然而老百姓愚昧无知,容易迷惑难于清醒,如果他们看到陛下这样做,将会说陛下是真心诚意信奉佛法,都说:“ 天子是无所不通的,还一心敬奉信仰佛,老百姓是何等样的人怎么可以更加吝惜身体、性命而不去献身为佛徒呢?于是他们就会焚灼头顶和手指,成十上百人聚在一起,施舍衣服钱财,从早到晚,辗转着互相仿效唯恐落在后边。

      老少奔波着,丢弃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和本分如果不立即加以禁止,佛骨再经过各寺院,必定有人砍掉胳臂,割下身上的肉来奉献佛陀伤风败俗,四方传为笑谈,这可不是小事啊 ! 佛本来是不开化 的外国人,和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样式不同,嘴里不讲先王留下的合乎礼法的道理,身上不穿先王规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懂得君臣仁义、父子之情 假如他至今还活着,奉了 他的国 君的命令,来到我国京城朝拜,陛下容纳接待他,不过在宣政殿接见一次,由礼宾院设一次酒筵招待一下,赐给他一套衣服,派兵护卫着让他离开我国境内,不许他迷惑百姓何况他已经死了很久,枯朽的指骨,是污秽不祥的死尸的残留部分,怎么可以让它进入宫廷里! 孔子说:“ 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却离他远远的 古代的诸侯,在他的国家举行祭吊活动,尚且命令巫师首先用桃枝扎成的苔帚举行“ 祓 ” 礼,以消除不祥,这之后才进行祭吊现在无缘无故地取来朽烂污秽的东西,陛下亲临观看它,却不先让巫师消除邪气,不用桃枝扎成的苔帚扫除污秽,群臣不说这种做法不对,御吏不指出这种做法的错误,我实在感到羞耻我请求将佛骨交给有关部门,扔进火里水里,永远灭绝这个佛僧骗人的根本,断绝天下人的疑虑,杜绝后代人的迷惑。

      使天下的人知道大圣人的所作所为,远远地超出普通人之上,这岂不是大好事吗?岂不是十分快乐的事吗?佛如果真的灵验,能降下灾祸的话,那么,一切的祸殃,都应加在我的身上,老天爷在上面看着,我绝不后悔埋怨我不胜感激恳切之至,谨奉献上这个表章让陛下知闻,我真是诚惶诚恐背景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论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潮州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八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侄孙韩湘匆匆赶来,来陪伴这孤苦的老人韩愈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悲歌当哭,送给侄孙韩湘注释【封】这里指谏书一封:指韩愈《谏迎佛骨表》朝奏:早晨送呈谏书九重天】皇帝的宫阙,这里代指皇帝潮阳】今广东潮安一作“州”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

      肯:岂肯衰朽:衰弱多病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秦岭】即终南山,又名南山,太乙山蓝关】蓝田关,今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雪拥蓝关马不前】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拥,阻塞汝】你,指韩湘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 【好收吾骨瘴江边】意思是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韩湘交待后事瘴江 边:充满瘴气的江边,指贬所潮州译文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阳去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 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敛我的尸骨鉴赏赏析一中唐 文学家诗人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谏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差点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不言而喻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这首诗和《谏佛骨表》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曲、愤慨、悲伤。

      前四句写祸事缘起,冤屈之意毕见首联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谏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惩亦无怨悔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富有胆识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仍旧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如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和愤怒后两联扣题目中的“至蓝关示侄孙湘”作者远贬,严令启程,仓淬离家;而家人亦随之遣逐,随后赶来当诗人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赶到,妻子儿女,则不知尚在何处作者在《女挐圹铭》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师,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惊痛与其父诀,又舆致走道撼顿,失食饮节,死于商南层峰驿女 挐 , 韓 愈 退 之第 四 女 也 , 惠 而 早 死 。

      愈 之 為 少 秋 官 , 言 佛 夷 鬼 , 其 法 亂 治 , 梁 武 事 之 , 卒 有 侯 景 之 敗 ,可 一 掃 刮 絕 去 , 不 宜 使 爛 漫 天 子 謂 其 言 不 祥 , 斥 之 潮 州 , 漢 南 海 揭 陽之 地 愈 既 行 , 有 司 以 罪 人 家 , 不 可 留 京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