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民族的智慧.pdf
13页中华民族的智慧以下文字摘自饶毅在2016 中信书院线上年会上的演讲我今天主要讲四点: 1)中华民族缺乏科学传统; 2)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很短;3)华人群体盛行实用主义;4)中国未来需要自然科学中华民族缺乏科学传统第一点需要说明,中国流行一百多年的一种说法:“中国古代有很好的科学传统,到明清后中国科学落后于西方”这是误传,误传的原因含有善良的成分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患,国人希望中国强大,提出来我们“古代行,现代不行”以便鼓励自己这种的说法传给外国人, 特别是由英国的李约瑟再用英文说一遍,出口转内销对我们的心理有很大的安慰作用这一说法违反基本事实 中国在古代有没有过科学?有,但很弱,而且特别缺乏抽象、系统、深刻的科学,有的主要是比较简单的、接近实用和实用的,如与天文、农业、医学相关的科学以古希腊为重要起源的科学,经欧洲传入阿拉伯,再从阿拉伯传回西方,非常有趣的、很长的历史进程,而中国极少参与看过欧基米德《几何原本》的,就系统性、深刻性、准确性而言,会感慨是否西方科学在两千多年前达到的程度在两百年前的中国可能都未达到?我们传统在科学方面不如西方, 但我们并非愚蠢的民族, 而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智力主要没用于自然科学。
我们的人文, 例如中文的诗歌, 可能有些人会认为是比英文的诗歌要美很多,包括结构上的巧妙在两千多年前、甚至一千年前,很难看出选择科学、还是人文一定会有很大的后果最近几百年,人类才有共识——自然科学传统的巨大意义 我们的文化对真理的追求相当弱, 对自然的好奇整体上也是相当差 不仅以前差, 现在恐怕还是不能盲目乐观对真理和自然的态度成为文化传统的重要隐患, 今天可能还不仅影响我们的科学技术,而对我们的社会也有影响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很短我们的科学主要是从国外、 特别是西方引进, 西学东渐最初很慢 几百年前一般人包括大多数中国人看不到科学的意义西方传教士为了传教而用科学技术来向我们显示西方文化,用科学技术来作为例子 而中国人很多还称之为 “奇技淫巧”当时只有很少数的中国知识分子在翻译西方科学著作的时候,深刻地体会到西方的科学很强,而且远优于我们,但中国人普遍不了解1840 年鸦片战争,西方枪炮打开中国大门以后,中国才有普遍的共识,我们的科学技术不如人, 并且科技对于国家整体发展很重要此后,我们引进科学的速度加快,同时我们国家小学、中学、大学逐渐普遍采用西方模式,替代了中国原来以文科为主的教育。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大学逐渐建立, 西方的理科教育引进中国理工科大面积引进西方的模式和内容,至今为止, 绝大部分的中小学和大学的理工科教材, 以西方的体系和成就为内容, 教科书以翻译西方的教科书为主, 当有少数翻译翻译得比较好, 少数编译,在翻译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说法偶尔出现过中国写书西方用的情况 1940 年代, 北京大学生物系的李景钧教授,用英文撰写《群体遗传学》一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在50 年代初,因为李森科主义在中国流行, 李景钧被迫离国出走, 通过香港转至美国, 在美国重新出版了这本书,且再版几次,成为全世界的群体遗传学教科书1949 年以前条件很差、科学研究规模小我们经常讲西南联大或北平协和医学院,它们确实在一些学科取得了重要成就,程度相当高, 有可能清华大学数学系在同时拥有陈景润和华罗庚的时候, 是迄今为止我国数学离世界数学高峰最近的时候,当然今天中国的数学做得好的人比那时多,但要超过陈景润和华罗庚这样的组合,恐怕今天不能说一定出现过,以后应该会出现协和医学院在1920 、1930 年代的医学科学研究做得非常好 协和医学院是由美国洛克菲勒出资建立,且非教会学校。
建校原则要求研究、 教学和医疗服务三头并进 这种方针和政策在当时是很独特的 1920 年代的中国,相当多的人饭都吃不饱,协和医学院居然要研究、教学、医疗并重,且研究做得非常好我最近看到有一个例子,有一位鲜为人知的微生物学家——谢和平,他在北平做的研究工作、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 在微生物方面, 以后几十年协和医学院其他人全部加起来,可能也不如他当时的工作 国民政府主要在南京成立了中央研究院,蔡元培任院长 一方面经费有限, 另外一方面, 中央研究院和北京的北平研究院在建立以后不久,特别是当他们的研究所的一些房子建立好不久以后,抗战就开始了, 所以投入后得到的回报有限当时做科学的人少、规模小,谈不上蓬勃发展我在我们的新书 《辛酸与荣耀—中国科学第一个诺奖之路》不仅介绍了屠呦呦的工作, 还介绍了 1940 年代从中药获得抗疟化学分子常山碱的先驱科学家张昌绍,他从西方留学回国后为我国找抗疟药,他和他同代的留学西方回国的科学家从科学研究到人才培养做的工作, 为 1950 年代屠呦呦等大学生做了必要的铺垫可惜张昌绍 1967 年在文革中含冤去世1949 年以前,除了国家内忧外患、经济情况不能支持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中国人并不很喜欢自然科学,中国人真正愿意学自然科学的很少。
北京大学生物系在创办的前几年,一共只有三个学生, 其中一个是现在中国科学院物理学家郝柏林的父亲郝景盛其他学科比生物好不了很多, 总体学科学的学生人数相当少从 1949 年到也许是 2000 年左右的 50 年间,因为做官发财成为高危职业,中国人愿意做自然科学的较多, 也许是中国历史上不仅空前、 还绝后的对科学兴趣最高的年代 但是,中国的经济情况并不允许支持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中国科学院多个研究所在 19 世纪 50 年代建立,对中国科学是一个很大的带动,当然与民国政府时代成立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有承接关系曾经定位科学院做研究,高校做教育, 出现争议 热情最高的年代经费局限 两弹一星以及相关的学科得到支持在非军事目的的科学方面,投入有限生物学方面,1950 年代后期到1960 年代中期,胰岛素的工作做得很漂亮袁隆平作为个人,在当时国家并不是特别支持他的情况下, 在农业研究方面获得突出成就袁隆平于1930 年出生于协和医院, 他的出生证现在还存有, 有他的小脚丫, 更有趣的是负责的医生是林巧稚,所以袁隆平远非一般人认为的是农民出身,他实际上是民国政府的官二代,他报考重庆的大学也是因为那时重庆是“国统区”。
袁隆平是自己一个人开始做研究,后来才得到支持他做科研从1956 年开始、研究水稻从1960 年开始、杂交水稻是 1964 年开始杂交水稻成功是1974 年今年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参加的 523 计划, 早期由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邱会作参加,以后主要直接主持的是军事医学科学院的领导和卫生部的局级领导人作为行政主管,协调了全国比较多的单位 文革期间, 以前的留学生很难参与科学研究工作,除了像张昌绍等含冤去世以外,有一些人被打进牛棚,另一些人靠边站屠呦呦这一辈人的老师主要是西方留学生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在青蒿素方面做得很漂亮,她获诺贝尔奖是当之无愧的需要仔细知道的人,可以看我们写的书:《辛酸与荣耀:中国科学的诺奖之路》,是参与青蒿素工作不同的、有争议的人共同公认的、比较客观的有关青蒿素历史的书《辛酸和荣耀》 这本书,我们不仅会介绍屠呦呦和六七十年代的工作,我们也会把张昌绍先生的工作加进去, 所以至少是两代科学的传承, 从一位放弃和平的国外生活,回到战争中的中国科学家, 他做了重要的科学工作, 到他 1967 年去世;屠呦呦这辈科学家,重新寻找抗疟药,到成功找到,到屠呦呦获得诺奖所以从自杀的科学家,到得诺奖的科学家,这个历程非常令人感怀。
抗疟的523 并非1970 年代唯一的大项目比如说参与过屠呦呦课题组工作,在屠呦呦以前注意到青蒿的余亚刚, 他很快被调走是因为要他参加支气管炎研究,其目的是为毛泽东同志的疾患找到治疗办法70 年代受文革影响很严重,很多人不从事科研工作,很多人上班看报纸,大量才华被浪费毛泽东主席去世之后, 邓小平对中国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他首先非常支持中国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 1970 年代中晚期很多年轻人投身科学技术,与那时风气分不开不过很快大家意识到中国科学技术与西方有很大差别,很多人出国留学从 70 年代末到 90 年代末,虽然中国人对科学感兴趣,但出国造成了中国国内自然科学人才的缺乏, 虽然有少部分人回国、 还有更少部分人在中国也做了重要工作,但留学对中国国内科学技术在短时间造成的直接问题是负面为主,长期也许还是带来了更多正面中国投入自然科学的经费直到90 年代都非常有限经费的增加主要是1998 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时候, 联合清华大学向国家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就是所谓“985 ”计划,而同期中国科学院向国家提出“知识创新计划”,两个计划为高校和科学院带来了新的资源但 1998 年高校和科学院都不清楚支持能持续多久,当时主要目的是救穷救急。
985”和知识创新计划到2003 年得以延续第二期,大家也看到中国经济的发展会持续,所以我认为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普遍能够真正、而非口头上考虑如何发展科学,恐怕从 2003 年算起在之前都是某个特殊计划按某个当时的情况投入,而 2003 年以后大家共同认识到中国可以稳定地发展科学,真正能摆脱当时的问题,用心思来想发展,也可以说是这十几年了解科学在中国的历程,虽然有100 多年可以算上去,但很多人有共识可以安心考虑发展的只有十几年华人群体盛行实用主义是否我们就一定可以快速、长期、稳定的发展?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这样希望希望与现实的距离与第三点有关:华人是一个盛行实用主义的群体,不论是国内还是海外而实用主义可能促进科学,也可能促退科学学好数理,走遍天下都不怕”是实用主义的口号,从1950 年到 2000 年可能让较多人对科学技术感兴趣 但那五十年的兴趣不是因为我们真正对真理有追求、对自然有好奇, 而是 1949 年发现升官发财是非常危险的道路,以前做官的失去生命、富人被剥夺财产,就是做1950 、1960 年代的官员也很容易被批斗,高危职业朝不保夕 作为整体, 我们中国很多人对科学感兴趣是因为实用主义。
虽然当时口号也叫向科学进军, 但恐怕实用才是中国人愿意做科学最大的原因这个原因一旦消失,科学技术的人才就出现问题经济发展很快的现在, 升官发财再度成为中国人的追求海外华人本质上也很实用主义即使很多海外华人说不回国是因为在国内创造性的教育比较差,影响孩子的教育, 但仔细看海外的华人, 他们的第二代大部分人是学实用的职业,按当地赚钱为标准,其中学医算高尚的有道德地赚钱, 从事忽悠行业的华人比较普遍,学自然科学、 以自然科学为职业的海外华人的第二代、第三代比例相当低的, 显示我们中国人万变不离其宗的实用主义即使有 1950 年到 2000 年左右 50 年的中国人表现对科学的较高兴趣,其实科学在中国、 在华人里都相当弱, 它没有成为文化 今天我们既可以看到科学经费和其他的环境条件对中国发展科学是越来越好,同时我们要考虑缺乏科学文化、缺乏对真理的追求、 缺乏对自然的好奇的文化, 实用主义对中国科学进一步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有些人比较幼稚认为, 莫言得文学奖、 屠呦呦得医学奖是中国要井喷诺贝尔奖我们做出的重要科学工作会与日俱增,但这个增是有限的,限制之一是我们科学人才越来越少 条件的上升曲线和人才的下降曲线将决定我们中国科学最后的高度, 不一定是不断上升, 而可能出现平台, 而平台的高度不一定能够达到我们希望的高度。
如果用简单的、 容易记的、 有点肤浅的诺贝尔奖的数字来说: 遥远的人口小国瑞士是只有700 多万人口, 已经获得过 20 多次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邻国日本从1949 年获得第一次诺贝尔奖至今也已获20 多次诺贝尔奖,可以预计到 20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 周年,也是日本获得诺奖 100 周年,我们几乎不可能在诺奖的数字达到日本的数字,当然是不是2049年中国总体科学超过日本, 这个问题目前没有确定的肯定或者否定,我们仍需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