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课内现代文复习(精编版).docx
14页一. 想北平1. 老舍: 长篇小说 《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是他的代表性作品 解放后, 以话剧 《龙须沟》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后又创作了话剧《茶馆》等剧作 2. 北平有那么多的名胜古迹 , 作者为什么不写,却只写了一些平凡的点滴事物和平民的日常生活呢 ? 答:〔1〕作者出身贫寒, 更加熟悉这一切, 也有更深的感情 〔2〕他有一颗平常心, 追求平淡、恬静,有浓厚的平民意识 〔3〕日常平凡的点滴事物反映他与北平的亲密,对北平感情的深厚,作者真正融入了北平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巴黎更近似北平” ,但是“假使让我 ‘家住巴黎’ ,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 答:北平虽与巴黎相似,但巴黎太显热闹,有些地方又显空旷,不如北平恰到好处,适宜居住.“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这句话的理解 答:说明北平“有个边际” ; 表现北平特有的文化内涵;表达“我”对北平的依恋之情5. “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中的“摇篮”具体指什么?所指内容在特征方面与“摇篮”有何相似之处?答:具体指北平相似之处:一是有个边际,二是让人感到安适 “天下第一”指的是什么? 答:“天下第一”是指北平“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 ,“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 。
7. 为什么用了 “想”,而不用 “写” ?请在原文中找答案 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 “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 “想”说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 “我真爱北平 ” 但马上又说: “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说不出” 三个字, 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 说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8. 作者笔下的北平有什么特点?作者如何写出这些特点的? 答: 作者眼中的北平具有动中有静 , 布局合理 , 贴近自然的特点9. 〔 1〕用衬托手法来突出凸显巴黎的热闹衬托出北平的安静;巴黎布局“比上北平还差上点劲”——北平布局合理;美国的橘子——北平的玉李——北平的贴近自然 〔2〕语言诙谐幽默,京味十足,生动鲜明,通俗易懂以“还差上点劲” 、“挤的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涵及其深刻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 〔写作特点:口语化,以小见大〕显示了语言大师的举重假设轻的语言功力10. 本文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假设住在巴黎会感到“寂苦” ,而后面又说巴黎“太热 闹”? 答: 作者要是住在巴黎会因为思乡而感到寂寞孤苦。
“太热闹” 指的是巴黎不象北平那样动中有静,有很多地方使人疲乏,需要酒精和咖啡的刺激11. 第二、 三段为什么连用四个 “说不出” ? 答: 我们对于自己非常熟悉的事物往往不知道从何说起,对于一种过于浓烈的情感常常也不能轻易道出, 正所谓“大爱无言” 、“情到深处反无声”,老舍对他日思夜想的北平的爱至深至真,难以用有限的文字来道尽这份刻骨铭心的爱12. 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 ”收笔,这一笔好在哪里 ? 答: 点明题意;照应开头 “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 ,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把“想北平”的感 情推到高潮,戛然而止,耐人寻味二. 最后的常春藤叶 :1、欧亨利 美国 《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莫泊桑 《羊脂球》、《项链》; 契诃夫 《变色龙》、《套中人》〔2〕贝尔曼先生是一个善良真诚地艺术家,善待生命、热爱生命,用自己的生命创造了最好的作品:永不凋谢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挽救了一个年轻艺术家的生命〔3〕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 ?亨利式结尾〕 ,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 ,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 人是怎样冒雨 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 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 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 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明确: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假设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2、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提示: 主人公评判的标准, 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 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明确:本文的主人公应是贝尔曼先生3、作为小说的主人公, 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 试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 初见贝尔曼时, 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 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 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 “白痴般的想法 ”后, “挖苦地咆哮了一阵子 ”,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 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炽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 却仍无私关心、 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4、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明确: 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 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5、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明确:欧 ?亨利式的结尾欧 ?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 “小说的意外结局 ”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这意外的情节逆转, 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 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最后的常春藤叶是假的,是老贝尔曼画在墙上的,作者有文中有两处作了伏笔:第一处是“随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 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低屋上倾泻下来 ”第二处是 “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不风中不飘动吗? ”第三处是 “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 冰凉冰凉的 他们想不出, 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 他空间是到什么地方去的 ”第四处是 “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炸馒头的灯笼, 一把从原来地方挪动过的梯子, 还有几枝散落的的画 笔,一块设色板,上面和了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6、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明确: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也可结合全文进行拓展思考: 由前文介绍可知, 琼珊和苏艾都是青年画家, 作为画家的琼珊,居然一直没能看出墙上的常春藤叶居然是画上去的, 由此可以从侧面说明贝尔曼先生最 后这幅作品精湛的技艺,真可谓以假乱真,堪称杰作了〕1..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原名 自华,号 秋实,后改名自清,字 佩弦 现代最杰出的 散文家 、诗人 、作家、学者 、民主战士之一散文有《 春 》、《绿》、《背影 》、《荷塘月色 》、《 匆匆》等出生在江苏 海州〔今 连云港市 〕,后随祖父、父亲定居 扬州 ,自称“ 我是扬州人 ”三.荷塘月色 〔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结合〕2、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答: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所谓“文眼” ,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末 ”散文有“眼” ,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 ,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 警策”的“片言” ,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 。
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3.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是独处的妙处” ? 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在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①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 “心情颇不宁静” 的自我调节 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 一定要说出来 只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②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 出来的抒情段, 但从时空上看, 这一段与第 2 自然段是同步的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①在行文上, 这是一个过渡句, 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 它与第 2 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 2、3 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 3 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 ②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梦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5.“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是不是有点矛盾?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 ,因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 也爱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 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 6、第四段说“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抖,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既然只有“一丝” ,为什么会“像闪电一般”呢?答:这里的“一丝”既指程度很轻,也指速度很快,稍不注意,就闪过去了所以, “像闪电一般”7、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 “铺”,其好处是什么 ?答:“泻”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来的, “泻”字有向下倾的势态 “照”和“铺”字就没有这样的审美效果8、“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答: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 感,用语言平实自然10. 第 2 节小路有什么特点?答: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给人一种幽静、朦胧感觉11. 第3小节独白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答 ; 想超脱,想自由,显示出在现实中的苦闷。
重重 阴阴 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 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 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叠词叠字的运用, 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 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树 ,”阴森森”的小路 ,读起来节奏鲜明 ,富有音乐美〕12..哪些词语来描绘 荷叶 ? ①田田——荷叶相连 ②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高挑、轻盈、娇 美 ③弥望——叶子很多 荷花 : ① 拟人 :有袅娜的开着的——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写荷花含苞待放 ② 比喻 : 一粒粒的明珠——荷花晶莹剔透 碧天里的星星——荷花闪烁 刚出浴的美人——不染纤尘 荷香 ,描写了几种感官感觉?通感缕缕清香” 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假设有假设无、轻盈飘渺、沁人心脾 流水: 脉脉——含情脉脉,流水好似深含感情一样,虽然流水看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