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论著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两者区别.doc
4页一个人的读书经历总是和自己的生命经历和人生感悟紧紧联系的,困惑和思考时,书籍是最为有力的源泉,补给我们生命的影响在老师的推荐下,再次阅读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论著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细细感受与与十几年前阅读的不同,很多的困惑在大师们的阐述中豁然开朗,而很多司空见惯的教育行为又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横向比较两位大师,他们有着不少的差别,但在教育的追求中却又有着更多的相似,让我不由感到,在教育推进与上下求索之中,新时期的学校,新时代的教育还应该认真领悟并努力传承怎样的教育?现将自己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与大家分享,希望得到专家和老师们的批评指正一、熟悉平民生活,关注民众教育陶行知(1891-1946 年)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出生在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他自幼聪明好学,免费入塾读书1906 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曾经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1914 年以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在南京金陵大学文科毕业后,便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最初攻读市政,后便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师从杜威,期望通过教育来救国救民。
他的一生献身教育事业,从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到社会大学,从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国难教育、大众教育一直到民主教育,他都始终不渝地以普及教育为己任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出生于乌克兰一个贫苦家庭,兄弟四人都是教师1933 年,他从自己村庄的七年制学校毕业,又参加了一个师资培训班学习1935 年,年仅 17 岁的他便踏上了漫长而光荣的教育之路在任教期间,仍坚持继续学习,后拿到了中学教师合格证书,并加入了苏联共产党卫国战争期间,他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被法西斯匪徒残暴的杀害,他也在浴血奋战中负了重伤,伤愈后,仍从事教育工作1947 年,他当上乌克兰巴普雷什中学的校长,直到他逝世从两位教育家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因为对平民生活的熟悉,对知识的渴求,通过自身的们努力看到了知识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他们将自己的目光和全部学识投入到了最为基础的乡村教育中,在深入课堂,深入生活,深入儿童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最教育本质的最核心的问题当苏霍姆林斯基与孩子一同劳动,一起在麦秸上诉说着无限的宇宙的时候;当陶行知和孩子们一起放风筝,说着“春天不是读书时”的时候,他们的心和孩子的心是紧密相联的,他们在用整人个诠释教育,而这中间跨越了说教的生涩,在直面自然中,引导孩子们直面人生。
教育家必定来自于对教育对象的熟悉,“变成小孩子”才能教育小孩子陶先生以卓越的中英文学识编写者一首首平易朴实、朗朗上口的诗歌,他说要老妈(没有文化的老人)听得懂才能称及格他的诗有许多都谱成歌曲,如锄头舞歌、镰刀舞歌、手脑相长歌,教育就在这种润物无声之中苏霍姆林斯基为孩子们建立阅览室,让每个孩子找到他们喜欢的书,让精神营养滋润孩子们成长,没有必须书写的读后感,没有教条的人生感悟,而是让孩子将内心的震动与心灵的成长叠加起来,成为宝贵的生命财富他们自觉地置身于基础教育中最贫瘠的土壤,却在这份辛勤的耕耘中谱写了最美丽的教育篇章每当读到他们的教育思想,我便不由自主地觉得:只有最贴近大地的声音才最有生命力,只有来自一线的思考和建议才最有说服力到孩子们中间去,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才会真正的领悟教育的真谛二、生活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生活教育”这一概念是杜威提出来的,但意思完全不同杜威提出的是“教育即生活”,而陶先生把它改成“生活即教育”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反对教育即生活他说“生活即教育,是把一个鸟放在林子里;教育即生活是把鸟放在笼子里陶行知先生用很多的事例和非常经典的故事阐述了他的观点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是一个大概念,所谓“生活”,就是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活动。
因此可以说一切活动都是生活,教育也是生活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再来看看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孩子们根据需要自己设计学习时间,假期里学会骑马、游泳,孩子们必须要吃早餐,坚持半年的时间睡在室外,坚持用冷水淋浴……他们在学校里成立学习小组,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学习,尝试着为学习数学困难的学生编写数学故事,老师带领孩子们面对落日感受词语……共同成长中,学校在不断的丰满中创设了这样的生活,而这样的生活就在时时处处孕育了教育当我们还在为孩子们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甚至五谷不分、目中无人烦恼时,我们是否也应该让孩子们更多的聆听一些自然的声音,感受一下劳动的艰辛,体味一下付出的快乐,拥有一份耕耘的收获?社会实践讲堂免费向学生开放了,可我们的时间呢?路途成本呢?安全隐患呢?我们的政策在一个个实际问题前却步或许我们知道太多的教育规律,却没有教育实践的能力?但是我们可以,为孩子们创设更广阔的校园生活,让孩子在校园生活中拥有更高尚的生活,如陶先生所说:是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做作的与人无关的教育究竟哪些是未来人生需要的教育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问题三、让儿童健康的成长,培养社会需要,推进社会进步的“人中人”苏霍姆林斯基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标在他看来,所谓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即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第一,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第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第四,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最后,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陶行知针对旧教育把培养“人上人”作为目标的现象,指出新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早在他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就为这所学校提出三个教育目标: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他说:“我们要在必有事上下手我们要以事为我们活动中心研究学问要以事为中心;改造环境,要以事为中心;处世应变,也要以事为中心在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晚会上,他重申要培养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他号召学生每天做如下“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行知提出这“四问”颇具独特见解 陶先生在教育观念中提出了一下四各方面的健全人格,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第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第三、强健活泼之体格;第四四、优美和乐之感情通过大量的事例我们看到两位教育家都在以他们的教育实践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目标思考我们的教育目标,对于学生的当前发展,未来发展,人格发展的整体定位还缺乏特别的重视和执行,特别是在儿童的身体素质发展和审美艺术发展中,我们的近视率、肥胖率居高不下也还说明,我们当今的教育存在着忽视学生的整体发展、全面发展的现象,还常常是:身体指标为学业指标让路,以主科成绩确定学校的优秀程度这样的现象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功利的、短视的问题,我们还没有真正的把每一个教育对象放在一个全面发展的个性和谐的“人中人”目标去培养。
四、师德为本,师生要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终生学习“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两位教育家以自己的教育实践诠释着教师的形象,也用自身的素养、专业知识影响着众多的教育后来人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他们无愧于人民教育家的称号! “教学做合一”是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这是陶先生杰出的创造他自回国以后,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中国教育有改革之必要,当时就主张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教学做合一”的理念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更主动),用自己的知识联系起来,贯彻在实践中去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历程的字里行间也充满了对学习的探索,对教师知识的要求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在教育专家的理论支撑下,更应该拥有高尚的教育情怀,不断点燃自己的教育热情,努力探索新时期的教育发展之路以高远的教育理想矢志从教,以自己的奋斗和智慧、行为和形象去影响教育学生;热爱事业追求卓越,不断的跨越人生的障碍将事业推向高峰;以德立教,在奉献中积累,无私奉献、严谨治教、严于律己、真诚正派;做乐学善学、学而不厌的学习者,做悦纳自己,自强不息的奋斗者;做拥有童心和长者风范的育人者;做有平和之心和坚韧精神的平凡者。
以教育大师为榜样,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写下无悔的教育篇章!大师如同一座山,他们以对教育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成为我们景仰的高度;大师如同一扇窗,洞开我们埋头行进中的视野,成为横跨天空的永恒光辉而今当我们潜心阅读着大师的语言,就如同在精神之旅中与他们并行,重新点燃起对教育的希望与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