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明代汾河流域洪灾研究.docx

3页
  • 卖家[上传人]:卢卡****7
  • 文档编号:192208825
  • 上传时间:2021-08-1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4.51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明代汾河流域洪灾研究摘要】:通过对汾河地区明代洪灾历史资料的整理、分析及数据处理,对该时期的洪灾等级、成因作了处初步分析结果说明:明代汾河中游共发生洪灾78次,平均每3.5年就有一次,说明本流域在明代洪灾比较严重,大洪灾和特大洪灾占到了21%,而中度以上洪灾也占到74%,超过了洪灾总数的一半明代早期的洪灾数量很少,中、晚期数量较多,频率加大,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社会动乱洪灾频次与气候波动有密切的关系,而人为因素又是洪灾的助推剂关键词】:汾河;明代;洪灾等级;发生原因我国是洪灾频繁的国家从秦末到建国初,平均每2.1年就有一次大水灾而汾河流域也是深受水害困扰,如1977年8月,汾河中游的特大暴雨,总雨量376.0mm,其中24小时雨量358.2mm,接近万年一遇洪灾给山西造成了巨大的财产、经济损失,因此诸多学者【1】积极研究汾河流域洪灾发生的原因、危害及对策进行了许多研究关于汾河流域历史时期洪灾特点,前人也做了很多研究,但是对其明代洪灾等级划分、变化特点成因等方面的研究还较少大量论著反应,洪水的发生往往跟气候的暖湿化关系甚大故本文依据历史文献资料,统计洪水发生时间,通过数学工具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研究了明代汾河流域洪灾发生的时间、地区、严重程度等相关问题,对反应明代社会气候变化、洪灾对当时社会影响、政府赈灾神主对当代防洪减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汾河流域概况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是山西人的母亲河,但其又是一条多泥沙、多洪水的河流【2】汾河发源于晋北,穿越晋中、晋南盆地,全长713km,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5.5%,耕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9.54%,水资源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27.2%,养育了全省41%的百姓汾河流域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是山西全省政治、文化、经济最为兴旺的地区之一,太原市就位于坐落在汾河中游的晋中盆地中,也是全省商品粮的主要产区之一,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因而研究汾河流域洪灾的成因、特点与治理直接关系到山西经济社会的健康开展汾河流域属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干旱少雨多风,四季清楚,日较差大,年内降雨主要集中于6~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降水比较集中,年均降水量450mm左右【3】降水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易涝二、洪灾等级划分分析明代的洪灾目前主要靠史料记载,而当时的历史文献、地方志一般为定性描述,定量描述少以?山西自然灾害史年表?、?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汾河志?、?山西气象志?、?山西省自然灾害简要纪实?、各地方志等史料对汾河流域地区的洪灾的描述为蓝本,结合苏慧慧等的相关毕业论文数据,按照史料中洪灾的持续时间,受灾范围以及受灾程度,参照赵景波、查小春[4-6]等人对关中、汾河洪灾等级划分的标准为参考,也对本流域的洪灾划分出四个等级:第一级轻度涝灾。

      第二级为中度涝灾第三级是大涝灾第四级特大涝灾,其次数少,但危害最甚然后做出明代汾河流域的洪灾等级时间分布图,结果如下图1所示:由上图1可知,明代汾河流域发生洪灾78次,平均每3.5年一次,明代时期汾河流域洪灾仍是比较频繁的汾河在明代时期中轻度涝灾21次,占发生总次数的27%;中度涝灾41次,占53%;大涝灾13次,占17%;特大涝灾3次,占4%说明在明代本流域的洪灾以中度涝灾为主,其次是轻度涝灾特大涝灾次数最少而且可发现在明代早期涝灾发生的次数较少,且频率不高,也没有特大级发生,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较轻;从中、晚期开始,涝灾次数明显增多,且史料上记载的特大级涝灾也在此阶段,频率变大,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三、涝灾在时间上的变化〔一〕涝灾年际变化趋势为了更好的研究洪灾发生的阶段性特征,可以统计每十年发生洪灾的次数,并作出如图2所示可知,洪灾发生不是均匀的,有比较明显的波峰波谷特点,可进一步划分为早期和中、晚期这两个时期在明早期〔1368-1460年〕的93年间,本流域共发生洪灾11次,平均每8.45年1次,占洪灾次数的7.1%,且记录的洪灾根本为轻度、中度涝灾;在明中晚期〔1461-1644年〕的184年中,共发生洪灾67次,平均2.75年发生1次,占总洪灾次数的92.9%,特大涝灾。

      同样可见,明代汾河流域的发生不是均质的,有波峰波谷期,明代中晚期发生次数偏多,且特大涝灾在该期;而早期涝灾次数少,频率较低,且多中轻度涝灾为主洪灾距平图是反映某区域受灾情况分析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图3可知,从1368—1470年间的距平值皆为负值,说明洪灾发生次数较平均值偏低,即少发期;1471年之后的正值明显增多,说明洪灾发生次数较平均值高,为多发期尤其是在1571-1620年期间,说明洪灾频次要高出平均值该图也较明显地表示明代汾河流域洪灾存在早起和中晚期明显的波动变化〔二〕洪灾频次的拟合最小二乘法在气象统计中有着极为广泛的意义【7】,利用数学统计软件来拟合明代汾河流域洪灾的发生变化特征,以图4所示从明代早期到晚期洪灾发生特点是呈现明显的波浪形洪灾变化可分为早期少和中、晚期多的2个时期,但在中晚期的洪灾次数仍存在明显的波动变化四、明代汾河流域涝灾灾发生的主要原因洪灾发生的原因有很多种,有气候变化、水文水系特征变化、地形条件、降水分配不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气候因子分析洪灾跟区域某阶段降水突增、地形地貌等因子相关[8]汾河流域地处中纬度大陆季风气候区,降水分配尤为不均,且夏季多暴雨,而其他季节少雨。

      流域降水量的南北变化梯度大,年际降水差异大,多年平均降水量在434~528mm间汾河流域汛期主要在夏秋两季,同时也易造成洪灾〔二〕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旱涝灾害的发生往往与气候变化相关竺可桢先生提出我国近五千年来有四个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出现的规律[9]明代就属于其中一个冰期,小冰期的气候不仅寒冷枯燥,且异常多变,导致降水分布更加不均匀〔三〕人为影响明代政府的一些政策,如移民、垦荒、修筑宫殿、军屯、民屯、商屯均在山西有实施,汾河流域又迅速成为山西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随之大量森林等植被被毁,生态环境持续恶化[10]明后期,汾河流域面积的森林覆盖率降至7.4%,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水土流失加剧,农业生态环境日渐陷入恶性循环,洪灾的频率和规模甚于前代汾河流域长期的垦荒种植、不节制的滥伐森林等不,加剧了本流域的水土流失和自然环境的恶化退化,加之汾河泥沙含量的不断增加,导致了河道的淤积,洪灾频繁发生且破坏日益严重五、结论〔一〕明代汾河流域共发生洪灾78次,平均每3.5年就有一次洪灾发生轻度涝灾21次,占总数的27%;中度涝灾41次,占53%;大涝灾13次,占17%;特大涝灾3次,占4%。

      但以中度涝灾为主,轻度涝灾次之,特大涝灾最少〔二〕明代汾河流域洪灾不是均质的,在时间上的分布可分为早期和中、晚期这两个阶段中晚期发生次数偏多,且特大涝灾在该期;而早期涝灾次数少,频率较低,且多中轻度涝灾为主〔三〕年降水突增或者某时期降水时间偏长应是造成大洪灾多的主要原因而人口的快速增长、土地、植被环境的破坏那么更加剧了区内洪灾严重的情形参考文献】【1】古帅,牛俊杰明清时期汾河中游洪灾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1,27〔8〕:108-111【2】凡平.汾河流域史话[J].山西水利,2021〔1〕:106-107.【3】左海凤近50年汾河上中游流域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J].水文,2021,25〔5〕:72-75【4】赵景波,王娜,龙腾文唐代径河流域洪灾研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21,28〔3〕:109-113【5】张霞,赵景波清代济南市洪灾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7〔4〕:95-99【6】赵景波,马莉明代陕南地区洪灾研究[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21,31〔2〕:207-211.【7】张琼华,赵景波.渭河流域洪水灾害关键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J].干旱区研究,2021,22〔4〕:485-490[8]山西省水利厅编撰.汾河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21,1-20,40-200.[9]薛平栓.唐代关中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J].陕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4〕:113-119[10]王兵.汾河治理经验思考[J].山西水利科技,2021,162〔4〕:83-84.。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