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菜活动规划(多篇).docx
17页种菜活动规划(多篇)第17篇:关于什么时候种菜的谚语 关于什么时候种菜的谚语 关于什么时候种菜的谚语有如下: 1、菠菜 二月清明菠菜老,三月清明菠菜小 头伏萝卜二伏芥,避开三伏种菠菜 秋分种,立冬盖,来年清明吃菠菜 2、油菜 头伏萝卜二伏菜,末伏种的好油菜 浅种油菜苗苗旺,深点南瓜爱死人油菜浇花,黄豆浇荚 油菜听得锄头响,一边锄来一边长 冬至油菜,年大麦 3、白菜 头伏萝卜二伏菜,末伏种的好油菜 处暑就把白菜移,十年准有九不离 要想白菜好,多浇人粪尿 冬至收萝卜,小雪收白菜 立冬快拔菜,不拔受霜害 4、香菜 七芫,八菠七月种芫荽八月种菠菜) 芫荽不热不种,不冷不弄 5、豆类、瓜类 a、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说的就是春天瓜豆类蔬菜露地播种的最宜时段 太早了不保险,太晚了又耽误农时,恰到好处才是正解 这个农谚除了南岭以南的地域和太靠北的地域以及高寒山区外,都能套用 b、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要种四季豆,不在清明后 早上种瓜,尽开空花,晚上种瓜,瓜用车拉 雨种豆子晴种棉,种菜宜在连阴天。
麦出七,豆出五,高粱十天才出土 八月八,冬瓜南瓜回了家 6、地瓜 春分早、谷雨迟,清明种薯正当时 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 谷雨前后栽地瓜,最好不要过立夏 红薯没有巧,只要插秧早 红薯种得迟,薯似羊胡须 春薯栽炕秧,夏薯插剪秧 洼地种地瓜,十年九年瞎 地瓜块根长,深翻才能长 塘深鱼肥,垄高薯壮 做瓦靠坯,红薯靠灰 种薯不翻藤,白白累一年 白露见湿泥,红薯一天长一皮 寒露早,立冬迟,霜降收薯正当时 7、花生 过了谷雨种花生沙土花生粘土麦 花生不下针,一年空费心 花生过路客,不可年年作 秋分收花生,晚了落果叶落空 白露谷,寒露豆,花生收在秋分后 8、玉米 苞米下种谷雨天深种玉米, 浅种麻,辣子种上扫帚拉 玉米地里带绿豆,一亩多收好几斗 三叶间,五叶定, 九、十片叶水肥一齐攻玉米去了头(去雄),力气大如牛 要想结大棒,锄的转个向 包谷种不晒,一冬必得坏 9、萝卜 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种荞麦 沙地萝卜肥地菜 稀种萝卜密种菜 渣巴不整烂,萝卜长得像鸡蛋 萝卜是根,种提要深。
萝卜不怕痒,越锄越肯长 萝卜大蒜葱,全靠大粪攻 早浇萝卜晚浇菜地冻冰凌响 白菜萝卜长萝卜长过冬,培土不漏风 冬至收萝卜,小雪收白菜 第18篇:英国伦敦的城市种菜史 英国伦敦的城市种菜史 在伦敦市中心骑士桥的地铁站四号出口外,有四栋公寓楼这个被冠之全球最贵公寓的楼盘共有80套房间,每平方米均价约6.45万英镑(约合人民币63.21万元),面积最大的一套卖到1亿英镑(约合人民币9.8亿元)据悉,这里的业主中,最大的群体来自俄罗斯,占了全部买家的三分之一然而大多数业主们或许并不知道:与他们的豪宅比邻而居的,曾经是伦敦最大的一片菜地 “为胜利种地”行动 在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的时候,许多伦敦人才想起:位于伦敦市中心的海德公园曾是伦敦人的大菜圃 1940年7月,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挪威等国全被德国征服,整个西欧只剩下英国还在抵抗德国旋即跨越海峡对英国本土展开轰炸,与此同时,德国的海军对英国的海上运输线持续打击,致使英国很快失去了原本赖以生存的从海外输入的物资 当时英国有接近4800万人口,全国三分之二的食物依赖进口。
由于缺乏同德军潜艇对抗的经验,英国的运输船大量遭袭,损失严重,各大港口的进口量一度锐减为战争前的一成,大量的食物损失在运输线上,整个英国面临饥馑的挑战——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对饥荒的恐惧甚至比希特勒的威胁来得更直接 在这种局面下,许多英国人只能吃到最基本的面包和果酱,因为英国本土之前只种植一些小麦和用于酿造酒的苹果,而这两样食品显然完全没法均衡饮食,这导致英国军民严重缺乏维生素、蛋白质和铁元素 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把确保人民吃饱的重任交给了他信任的农业大臣伍尔顿爵士,后者请教营养学家们如何能用尽可能少的食物保障人的营养经过多重方案的讨论后,英国开始实行全国食物配给制度先是咸肉、糖和黄油限量供应,随着战争的持续,限量供应的单子越来越长,肉类、鸡蛋、果酱,以及糖浆等调味品也陆续被加入名单中 农业部先是出书鼓励大家节约食材,把能吃的全吃掉,但无论怎样节流,食物总不够吃,于是英国人又在开源方面下功夫,搞出了“为胜利种地”行动,鼓励人民利用周围的一切公园的草地、自家的后院,甚至是德军空袭炸出来的土坑来种菜 在“为胜利种地”行动的号召下,包括海德公园在内的伦敦多个公园都被开辟成战时的菜地。
有专门的组织帮助大家把玫瑰花刨掉换成蔬菜,并帮助大家用厨余废料养猪 在英国农业部派发给每个家庭的“战时菜谱”中,蔬菜比例较大而在所有推荐种植的食物中,尤以土豆的地位最重要因为土豆不但可以提供淀粉,也含有维生素C这在严重匮乏水果的当时可以说是伦敦居民最重要的维生素C来源 《战时菜谱》提倡土豆不削皮,以保存尽可能多的营养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拥有大片空地的海德公园被开垦出来,种植了大片土豆,成为伦敦市中心的土豆田 “有机风潮”带动花园菜地复兴 经历了残酷战争的英国人,在战后迫切希望忘掉战争带来的伤痛,提升乐观的情绪因此,当年被种植土豆和蔬菜的公园很快恢复了鲜花和草坪的旧貌,而且不少园艺知识几乎等于零的民众也勤奋学习,在自己家的花园种上了天竺葵、牵牛、剑兰、香豌豆等花卉 不过,就在英国人“退耕还花”20多年后,在不少人的后花园里,那些姹紫嫣红的花卉再次让位给了蔬菜而这次导致蔬菜再成新宠的原因并非是战争的威胁,而是一场规模庞大的“有机蔬菜风潮” 受到所谓“有机食品”的煽火,英国人逐渐了解到,超市售卖的蔬菜通常贮藏在气体冷却的冷冻室里,并不新鲜而在上世纪70年代,英国如今随处可见售卖蔬菜的超市还很少见,彼时人们买的蔬菜上通常还带着泥。
那时候的蔬菜是当地产当地销,并不经过物流和加工,很不卫生 同时随着汽车的普及,英国人可以利用便利的交通举家外出,到乡村、到郊外的庄园去郊游瓜果飘香的乡村自然环境,与人们自己花园色彩斑斓的色彩形成鲜明对比郊游打开了眼界,人们迫切希望把看到的自然搬到自己庭院里来,也让自然种植的蔬菜开始在花园中回潮 媒体也对有机种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时在英国民众中拒绝杀虫剂、化肥的呼声越来越高而英国广播公司收视率颇高的“园艺爱好者之家”栏目在这阶段换了新主持人杰夫•汉密尔顿汉密尔顿是第一个在电视上倡导有机种植并引导人们有效进行有机种植的电视人,其有机种植节目的成功影响和感染了那个时代乃至当今英国成千上万的园艺爱好者的园艺情结 从那时起,无论乡村或城市,到处都有众多的园艺爱好者,到处都是各有特色的阳台和花园;无论在私家花园里还是在人们的阳台上,有机种植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理论,而是大众公认的最基本的、健康的耕作手段和每个热爱园艺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而对杀虫剂、农药、化肥的使用如今几乎仅限于大面积种植的专业生产户和养殖户,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在自己院子里、阳台上开辟菜园的洪流当中。
经济危机催生“种菜热” 缘起于上世纪70年代的“有机蔬菜风潮”影响很大,可带动的只是那些对食物品质有更高要求的人参与其中2022年的金融危机则催生了蔬菜进花园的“刚性需求”:自己种菜能省出一大笔支出 家住伦敦北部的娜米•西林格女士这几年就把自己面积不大的后花园变成了一块小菜地,里面种植着芥菜和球状生菜等蔬菜虽然她的小菜地只有区区1平方米左右,但足够她整个夏天吃沙拉用了 西林格女士用写博客的方式分享她的种菜体验,没想到一下子火了现在,她正在为此写一本书,书名就叫做《尽情品尝三尺地》她的做法也感染了她的邻居们他们形成了一个由大约一百人组成的“种菜帮”,相互分享种菜小点子,时不时搞个聚会,并且把种多了的蔬菜拿出来交换 目前在英国,像西林格女士这样,愿意自己种菜的“城里人”越来越多他们在家里窄小的空间见缝插针,利用一切能找到的地方种菜在2022年,英国家庭摄入的食物中,有2.1%是自己种植的作物到了2022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4.7%有评论说,这是英国中产阶级家庭应对政府的“紧缩政策”而采取的无奈之举,因为这些家庭在10~15年前,根本用不着自己种菜来省钱。
亲身实践的西林格女士称,自己种菜确实省钱,现在她一个夏天都用不着买蔬菜 自己种菜像是席卷整个英国的一股时尚,甚至白金汉宫也加入了这股潮流中——尽管对女王陛下而言从来都不是问题 2022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白金汉宫的地面上栽瓜种菜,那是二战结束以来的第一次二战时期的宫廷后花园,一度也成为菜园子金融危机后王室再次开辟菜地主要是为了显示亲民,这次的菜地也比二战时要小得多女王的菜地有大约10米长,4米宽洋葱、豌豆、马铃薯、莴苣、韭葱都出现在女王的菜地里,而且女王亲手栽种的草莓还被御厨用来做美食 年逾八旬的女王并不可能经常下地干活,菜园里所有的作物都会受到专业园艺师的精心照料比如,地里的土豆是按照标准的半圆形方式栽种,被围在当中的则是番茄、莴苣和豌豆,这些菜从不使用化肥和农药 白金汉宫里栽种的果蔬不但被宫里的数百名工作人员享用,而且还会出现在正式的国宴上,这在事实上也减少了王室的支出 在经济危机后,连女王都这么干,那么英国人利用花园、窗台和阳台等家里狭小的空间种菜,甚至是把种菜盒子挂到墙上,也都是可以理解的现象了 东方城乡报 2022年06月07日 第19篇:辞职种菜的外交官美文 回农村老家种大棚菜之前,郭磊已在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经商参赞处做了4年的外交官,公务员也做了近10年。
之所以放弃旁人艳羡的外交官工作,用他的话说:“虽然做了4年的外交官,但还是觉得自己更适合经商,这是我自己的追求,这种追求不存在任何强迫,更不是一时的冲动,是我在工作经历中逐渐形成的 大学毕业后,郭磊考取了青岛开发区黄岛国内投资促进局的公务员,不久又报考了商务部驻外秘书,并顺利通过,之后被派到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经商参赞处工作,负责促进双边经贸往来工作期间,他接触了大量的商人和以色列高新技术,尤其以色列的自动化水培种植技术让他大开眼界:“以色列是闻名世界的高科技国家,农业技术非常发达,而农业是我们国人了解比较多的一个行业以色列本身很贫瘠,2万平方公里上60%的面积是沙漠,在这种情况下,现实逼着他们去创新创造自动化水培种植技术不仅使大片的沙漠变成良田沃野,而且还大量出口农产品,占据了40%的欧洲瓜果、蔬菜市场,被誉为‘欧洲果篮’这些,都极大地吸引了郭磊,他当时就想:这个国家有很好的技术,但本身市场有限,他们必须输出中国正处在产业升级阶段,需要的也是技术如果自己创业,就能把以色列技术引进国内,而这样的生意应该很有商业空间 为了能进一步学到以色列的先进技术,郭磊开始学习希伯来语希伯来语非常难学,他和同事报了语言班,同事坚持不下来中途退了学,他坚持下来了,一年多时间听说读写,初步掌握了希伯来语,后来他又去学英语。
其间,郭磊还与以色列的埃拉特市市长成了好朋友,在应邀到好友位于沙漠附近的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