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相标准试样、标样【86件套】.docx
9页金相标准试样、标样【86件/套】一.Fe-Fe3C相图平衡组织(10种)序号材料状态组织说明1工坐屯铁退火F・白色等轴晶为F晶粒,黑色网络为晶粒之间的边界,即晶界晶界 原子排列不规则,自由能高,易浸蚀,形成凹槽,故呈黑色其上有黑 色小点的氧化物220钢退火F+P白色晶粒为F ,黑色块状为片状P放大倍数低,P的层片结构 未显示岀来20钢含碳量低,F占76%, P占24% ,所以显示出了黑 色网络的F晶界345钢退火F+P白色晶粒为F ,黑色块状为片状PP的层片结构,亦未明显显 示45钢含碳量比20钢多,F下降到42.7% , P增到57.3%465钢F+P白色基体为片状P白色呈网络状分布的为FP片层结构亦未 明显显示65钢含碳量接近共析成分,基体组织中的P明显增加,已 达84%, F量相应减少F仅为16%5T8钢退火片状PP是F与Fe3C相同排列的机械混合物F为白色,Fe3C为黑 色,两者呈片状相间排列,形如指纹它是高温A进行共析反应的产物 有的试样含碳量偏下限,会有少量的F岀现当物镜的鉴别能力小于 Fe3C片层厚度,Fe3C呈黑色片条状当物镜的鉴别能力大于Fe3C片 层厚度,则白色Fe3C条片会明显显示岀来。
6T12钢退火P+FesCno黑白相间的层片状基体为P晶界上的白色网络为Fe3Cno T12为过共析钢,共析反应前,FesCii首先沿A晶界呈网络状析出嗣 后,随着温度的下降到共析温度,发生共析反应,剩余A全部转变为片 条状P网状FwCii可采用正火处理清除7T12钢退火P+FesCuo用碱性苦味酸钠溶液浸蚀Fe?C染成黑色,F仍保留白色 故黑色网络为FesCu,余为P浸蚀浅,层片状P未显示呈灰白色8亚共晶生铁铸态P+Fe?Cu+Ld斑点状基体为共晶Ld ,黑色人枝晶为P ,系初生A转 变产物,故成大块黑色FesCu与Ld中的Fe3C连成一片,均成白色, 不能分辨它随着生铁中含碳量增加,P量减少,Ld增多9共晶生铁铸态共晶Ld是由P+FwCu+F已C组成P由共晶A进行共析转变而来,组 织细小,成圆粒及长条分布在渗碳体基体上,为黑色FwCu共晶Fe3C均为白色连成一起,无法分辨其P与Fe3c的相对含量为fe3C 60%P40%10过共晶生铁铸态Fe3CI+Ld\由于Fe3CI首先结晶出来,结晶过程中不断成长,故呈白 亮色粗大的板条状,而Ld认为黑白相间的斑点状二"C"曲线组织(6种)序号材料状态组织说明11T8正火S。
细层片状F与Fe3C的机械混合物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小于600X 层状分辨不清,有如天空中黑淡的云彩只有放大到1500X以上,才能 分辨其P的层片状特征12T8等温淬火T. T是淬火时A分解成极细片状的F与Fe3C的机械混合物,光学显微 镜倍数低,无法分辨T的层片结构而呈墨菊状黑色团状只有在电子显 微镜下放大10000X以上,才能显示片层状特征T是淬火而得的组织 总会保留部分淬火M ,由于侵蚀浅,M形态未显示,与Ar同为白色13T8等温淬火B上+M+A残B上是由成束的大致平行排列的条状F与分布在F条间 的断续Fe3C组成的非常层状组织在光学金相显微镜下,成束的F条向 A晶内伸展,具有羽毛特征F与Fe3C两相分辨不清而成黑色,只有在 电子显微镜下放大8000 X以上z才能分辨出两相14T8等温淬火B下+M+A残B下是呈扁片状的过饱^口 F与分布在F内的短针状Fe3C 的两相混合物它比淬火M易受浸蚀,在光学显微镜下成黑色针状或竹 叶状,只有在电子显微镜放大8000X以上,才能分辨F内的Fe3Co其 中白色部分为淬火M和A残.1520淬火板条M尺寸大致相同的条状M,定向平行排列,呈现黑白差的M束.束与 束之间位向差较大,一个A晶内可形成几个不同取相的M束.板条M之所 以呈现黑白差,因低碳钢的Ms点高,先形成的M受自回火程度重,呈 黑色,后形成的M自回火轻而呈白色。
16T8淬火片状M+Ar高碳M呈片状,片间互成一定的角度在一个A晶内, 第一片形成的M较粗大,往往贯穿整个A晶粒,将A晶粒加以分割, 以后形成的M针,则被受其限制而逐渐变的细小,故片状M ,在同视 场中有长短粗细之分淬火M本为白色针状,Ar为浅灰色由于制样 过程中在成回火,故马氏体呈浅黑色针状45钢与T12钢热处理组织(种)1745钢正火F+S白色条块状为F沿晶界析岀;黑色块状为S正火冷却块,F得 不到充分析岀,含量少,进行共析反应的A增多,析岀的P多而细45 钢正火可以改善铸造或锻造后的组织,细化A晶粒,组织均匀化,提高 钢的强度、硬度和韧度1845钢油淬M+T沿晶界分布的黑色团块为T ,白色为淬火M油淬冷速慢,45 钢淬透性不够,不能全部获得M ,会析出少部分TT易浸蚀,稍浸蚀 即成黑色,淬火M难浸蚀而呈白色1945#钢860C水淬中碳Mo M成板条和针状混合分布板条M较多,针状M的针叶两端 较为园钝45#钢的Ms较高,先形成的M产生自回火,呈黑色,未自行回火的M呈白色因而形成衬度2045钢860C水淬低 温回火回火中碳Mo在20CTC以内回火,M内的Fe3C析岀,使M呈深黑色 极少量Ar完全转变。
2145钢86CTC水淬中 温回火回火T回火T是从M分解岀的F基体上分布极细粒状Fe3C的混合物 组织中温回火,促使M中析岀的碳化物向针叶边缘集聚呈极细颗粒 状,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分辨而呈黑色而M的中心出现贫碳而呈白色 所以白色F片条状说明仍稍保持M位向黑色的碳化物,只有在电子显 微镜下才能分辨渗碳体质点并可看出回火T仍然保存有针状M的位向2245钢860C水淬高温回火回火S回火S是F基体上分布细粒状FeK的混合物回火温度增高, Fe3C颗粒长大,其颗粒比回火T粗,但光学显微镜下仍不能分辨Fe3C 颗粒淬火得到的M通过高温回火,促使M中析岀的碳化物向针叶边 缘聚集,致使其易浸蚀呈黑色,而M中心贫碳呈灰白色2345钢780C水淬亚温淬火组织F+M由于加热温度低于AC3,保留了部分F ,加热组织 A+F淬火后,A转变为M ,呈黑色,F不变,为白色所以亚温淬火 组织为黑色的M基体上,分布着白色块状F2445钢1100C水淬过热淬水组织M粗由于加热温度过高,A晶粒迅速长大,淬火后获得 成排分布的粗大的中碳Mo不同的晶粒内,平行排列的M位向是不同 的25T12球化曲球状Po是F基体上分布颗粒状Fe3Co白色为F基体白色小颗粒为Fe3Co 图中部分为Fe3C颗粒较粗大。
26T12780C水淬低温回火回火M和粒状Fe3Co黑色为隐针状回火M ,白色颗粒为Fe3CUo由于 加热温度在A3在ACi之间,加热组织为A+FesCuo淬火后晶粒细的A 获得的M针亦细,Fe3Cu不变回火后M成黑色,成为黑色回火M基 体分布白色颗粒FesCu.属于正常回火组织若黑色M基体出现浅黄色 甚至有细针状M ,说明回火不充分27T121100C水淬低温回火过热淬火后的低温回火组织M+Ar由于加热温度过高,Fe3C全部溶解 于粗大的A中,淬回火后获得粗针的黑色回火M体及灰白色的残留Aro四.合金钢热处理组织(11种)序号材料状态组织说明2840Cr调质回火S白色F基体上分布着细的浅黑色颗粒Fe?C当淬火温 度较{氐时,合金碳化物难于完全溶于A中因而在回火S中残 存极少量的颗粒状合金碳化物2965Mn淬火中温回 火回火T白色F基体上分布极细的黑色Fe3C颗粒,它仍保持M 位向由于放大倍数低,难于分辨渗碳体的形貌30GCrl5常规淬火低 温回火回火M及细颗粒碳化物+A残M分黑区和白区,是轴承钢淬 水后的特有组织白区在A晶界处呈网状分布淬火加热时, 碳化物在A晶界处首先溶解,使之含碳、碳量比晶内多,Ms较 低,淬火后获得以挛晶M为主的隐针M体,不易自回火,不易 浸蚀而呈白色;A晶内的碳化物溶解少些,Ms点较高,淬火时 获得板条M为主的隐晶M ,易回火,易浸蚀呈黑色。
白色细颗粒为加热时未溶的合金碳化物31W18Cr4V铸态Ld+T+M+Ar共晶Ld呈鱼骨状分布,其中的共晶碳化物极难 溶于A中,不能用热处理改变其形态,只能通过锻轧破碎;T 易浸蚀呈黑色,有黑色组织之称;M+Ar不易浸蚀呈白色,有 白色组织之称黑色、白色组织均可通过退火、淬火消除32W18Cr4V退火S+碳化物基体为S ,放大倍数低,S条间距离未显示,而呈 暗黄色;白色块状为共晶碳化物,白色细小颗粒为二次碳化物33W18Cr4V淬火M+Ar+碳化物白色基体为隐针状淬火M及Ar高速钢淬火 后,A「高达20-25% ,故稍深浸蚀就可呈现黑色网络的的A晶 界;A晶粒的粗细反应淬火加热温度的高低白色大块为共晶碳 化物,白色细小颗粒为二次碳化物34W18Cr4V淬火及回火M+碳化物+A残黑色基体为回火M+Ar,白色大块颗粒为 共晶碳化物,细小颗粒为二次碳化物35lGrl8Ni9Ti固溶处理A .白色晶粒为A晶粒,部分晶粒呈李晶,基体上黑色点状为碳 化物,有的试样存在黑色成条状分布的硫化物夹杂3630CrMnSi等温淬火B粒由灰白色F和它所包围的小岛状组织所组成岛的形态多 样,呈粒状或条状,很不规则。
岛刚形成时为富碳A ,在随后的 转变可以有二种情况:它可能是F和F&C ;也可能是发生M转 变或者仍然保持富碳Ar37ZGMnl3铸态A+碳化物白色基体为A ,黑色网络为晶界,沿A晶界析出颗 粒状碳化物铸态高Mn钢沿A晶界分布的网状碳化物对铸件 的机械性能及耐磨性将会产生不良影响必须经过水韧处理, 使碳化溶入A中38ZGMnl3水韧处理A .全部为A晶粒,晶粒大小不匀,有李晶变形铸态咼Mn 钢加热到1050-1100C ,使碳化物溶入基体,迅速冷却,获得 单一A具有良好的韧性,工作在承受较大的冲击载荷时,发挥 岀高耐磨性的特点五.钢的化学热处理组织(3种)序号材料状态组织说明3920钢渗碳后退火正常渗碳的平衡组织最表层为过共析层,黑色基体为P ,白色网络为FesCu . 次表层为共析层,全部为黑色片状P ;第三层为亚共析过度层,含碳量逐步下 降,一直到心部,其组织特征,白色F逐渐增多,P相应减少,一直] 20钢 原始组织4040Cr调质软氮化软氮化组织白色表层为多相化合物,其结构一般为:Fe4N、Fe3N. CrN的 混合组织比较致密,余为回火索氏体4145钢渗硼后空冷渗B组织表层白色为硼化物Fe2B相,呈现齿形契入基体中;次层过渡层为 扩散增碳层,基体为S及少量沿晶界呈条状分布的F ;心部为45钢的正火组 织,即S+F。
六.铸铁组织(13种)序号材料状态组织说明42灰口铸铁铸铁HT的石墨形态黑色片状组织为石墨,因未作浸蚀,故基本未显示,呈白色 金相观察石墨以单独的片状,散布在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