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doc
7页解读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解读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2006-12-7[摘要摘要]奥肯定律反映的是一种趋势性的普遍规律,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由于受到经济结奥肯定律反映的是一种趋势性的普遍规律,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由于受到经济结 构、经济增长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会表现出不同的互动模式,构、经济增长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会表现出不同的互动模式, 就业弹性的强度和方向也会有所不同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对就业弹性不就业弹性的强度和方向也会有所不同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对就业弹性不 仅要看到表面数字的变化,还应分析引起变化的深层次原因仅要看到表面数字的变化,还应分析引起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一、什么是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一、什么是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 促进经济增长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前提,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也一直引人关注 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是衡量这种关系最常用的指标所谓就业弹性系数是指就业增长 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即经济增长 1 个百分点,相应地就业增长的百分点美国经 济学家奥肯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在 3%的 GDP 增长基础上,GDP 增长速度每提高 2 个百分点, 失业率便下降 1 个百分点;反之,GDP 每下降 1 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上升 1 个百分点。
无 论发达国家的经验,还是我国五十年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都基本上支持经济增长与失 业率这种负相关的变动关系 奥肯定律反映的是一种趋势性的普遍规律,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由于受到经济结构、 经济增长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会表现出不同的互动模式,就 业弹性的强度和方向也会有所不同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对就业弹性不仅 要看到表面数字的变化,还应分析引起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二、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互动模式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二、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互动模式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1、近 20 年来我国就业弹性系数变动表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总体上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六五”、“七五”、 “八五”和“九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 107%、79%、120%和 83%与此同时,从业人 员也不断增加,但增长速度却呈下降趋势,从而就业弹性系数也不断下降(如表 1 和图 1 所示) 表 1 我国不同时期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 年份 GDP 增长率从业人员增长率弹性 系数 年份GDP 增长率从业人员增长率弹性系数“六五”期间10.73.30.308*1986—1989 年8.82.60.298“八五”期间12.01.20.100“九五”期间8.30.90.108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01》数据推算 注:1990 年数据由于根据普查数据调整与此前数据不具有可比性,故只计算“七五” 前四年。
从 1981-2000 年二十年间的发展趋势看,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变动并不是逐年下降, 而是表现为差异显著的两个阶段:一是 80 年代经济增长的高就业弹性阶段,“六五”期间 就业弹性系数平均为 0.310,“七五”前四年平均为 0.298二是 90 年代以来经济增长进 入低就业弹性阶段,就业弹性系数大幅度下降,“八五”期间平均为 0.103,“九五”期 间略有回升,平均为 0.112两个阶段之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规律性,在经济同样处于高 速增长的情况下,80 年代从业人员同样保持了快速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率在 3%以上;而 进入 90 年代,从业人员增长只有 1%左右也就是说,80 年代经济的高速增长伴随着就业 岗位的大量增长,表现出劳动密集型经济的特点;而 90 年代就业弹性系数的急剧下降,反 映了劳动力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趋于下降,资本、技术等投入要素以及制度性要素 的贡献率提高如果数据反映的现象是客观的,说明 90 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发 生了明显转变 2、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奥肯定律依然成立 “八五”时期经济的加速发展并未带动就业规模的大幅度提高,说明奥肯定律在转型 期是失效的。
但对每个阶段内的不同时期进行分析,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依然显示了与奥 肯定律相似的变动趋势:“七五”期间经济增长较“六五”有所放缓,从业人员增长速度 也相应下降;90 年代后期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也伴随着就业岗位增长趋缓(见附表 1) 3、低就业弹性阶段的两种互动类型 就业弹性的变动受制于两个因素: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八五”和“九五”时期虽 然都表现为较低的就业弹性,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却有所不同八 五”期间从业人员增长趋缓,年均在 1.1-1.4%之间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经济出现超常 快速增长,GDP 年均增长 12%,最高年份达到 14.2%,导致就业弹性系数由 80 年代的 0.3 急剧下降到 0.1 左右可称这种经济增长为主要诱因的弹性下降过程为“经济过热型” “九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年均为 8%,而从业人员增长速度的下滑更为显著, 特别是 1998 年、1999 年、2000 年三年年均增长率不到 1%因此,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虽 然有所回升,但仍然保持在 0.11 左右的较低水平可称这种就业滑坡为主要诱因的弹性下 降过程为“就业渗出型” 可以说,“八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超常偏高而没有产生相应的就业需求是就业弹性 系数下降的主导因素;“九五”时期从业人员增长超常趋缓是就业弹性保持在低水平的主 要因素。
三、哪些因素促成了就业弹性模式的转变三、哪些因素促成了就业弹性模式的转变 1、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弹性模式转变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产业结构调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主要因素之一从产值结构数据看,20 世纪 80 年代第 一产业总值的份额变动不大,保持在 28%左右到 2000 年则迅速下降到 15.9%;第三产业 产值份额在 80 年代迅速增加,由 1978 年的 23.7%上升到 1990 年的 31.3%,在 90 年代则变 动不大第二产业的产值份额从 1978 年的 48.2%下降到 1990 年的 41.6%,之后回升到 2000 年的 50.9%(见表 2)从就业结构看,第一产业的份额由 1978 年的 70.5%持续下降 到 2000 年的 500%,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份额则分别由 1978 年的 17.3%、12.2%上 升到 2000 年的 22.5%、27.5%(见表 2)从产业变动对就业弹性的影响来看,高就业容量 的第一产业、高就业弹性的第三产业在 90 年代的增长趋缓以及低就业弹性的第二产业在 90 年代的高速反弹,都直接推动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模式的转变(见附表 2)。
2、宏观制度变迁对就业增长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体制转型时期,其间的经济增长除了归功于要素投入的增 加外,宏观制度变迁的推动作用也功不可没 (1)市场化过程卢中原等人的研究表明,1979-1992 年间,我国 GDP 增长的 14%来 源于市场化改革的贡献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例,1978 年国有预算内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的近一半,1988 年这一比例降至 10%左右,1998 年进一步降至不足 5%其他领域如劳 动就业、物资流通、价格决定等,情况也有大体类似的变化由于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高, 市场化对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表 2 历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年份一产二产三产 年份一产二产三产产值构成就业构成产值构成就业构成产值构成就业构成1978 年28.170.548.217.323.712.21980 年30.168.748.518.221.413.11985 年28.462.443.120.828.516.81990 年27.160.141.621.431.318.51995 年20.552.248.823.030.724.82000 年15.950.050.922.533.227.5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1》 (2)对外开放。
根据有关部门专家测算,对外开放对我国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 22.5%,在某些地区贡献率甚至更大一些有的研究还表明,进出口总值每增长 1%,GDP 增 长 0.524%,其中,进口的 GDP 弹性为 0.388,出口弹性为 0.411国内各类市场的国际化 一方面扩大了我国的经济规模和就业规模,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 四、就业弹性是否还有上升的空间四、就业弹性是否还有上升的空间 我国目前较低的就业弹性系数是否还有反弹的可能?反弹空间有多大?首先,我们必 须承认,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互动模式的转变是劳动生产率和核心竞争力提高的必然结果, 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其次,由于受到一些偶然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 的影响,目前的就业弹性水平有低估的可能第三,随着我国结构调整的优化,特别是服 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弹性系数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1、我国目前的就业弹性存在被低估的可能 至少有三个因素的存在,需要对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进行深入的思考 (1)农村转移劳动力,这是被忽视的双重就业贡献农村转移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时体现在一产产值增加和非农产值增加两个方面。
1992-1997 年, 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全国从业人员增长速度却下降到 1%左右,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 大幅度减少,而第二和第三产业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就业增加除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导 致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的因素外,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逐年增加的农村转移劳动 力在劳动统计中并未计入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增加值中,从而低估了实际就业岗位的增加1992 年有 2000 万左右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以后逐年增加,到 1998 年达到 8000 万人左右,之后逐步趋于稳定保守估计,这些农村流动劳动力的 50%左右在劳动统 计中被作为一产从业人员,那么每年约有 1000 万新增非农就业岗位被漏统根据以上假设 调整从业人员数据,“八五”期间就业增长将由目前的 1.23%提高到 1.97%,就业弹性也由 0.103 提高到 0164 (2)下岗人员,这是特殊时期的制度性失业1997 年之后,从业人员增长速度下降 到 1%以上,第三产业就业增长减缓是一个重要原因,更主要的是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绝对减 少,一个突出的反映就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导致大量人员失业、下岗(见表 3)1997 年以来,每年下岗职工都保持 900 万人左右的规模,其中制造业是下岗人员集 中的行业,“九五”五年间制造业从业人员减少 1700 万人,仅 1998 年一年便减少 1293 万 人,这也是 1998 年出现“有经济增长无就业增长”现象的根本原因。
下岗人员实质上是计 划经济体制下隐性失业的显性化但是这种长期矛盾在短期内大规模、集中性排放,对理 解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产生了一定的干扰初步估计,就业增长会因此减少 0.3 个百 分点,就业弹性损失 0.04 左右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制度性失业”对就业 弹性的影响也会逐步减弱 表 3 1997-2000 年全国下岗职工人数 年 份1997199819992000全国下岗职工数(万人)1151892937911(3)隐性就业,这是影响就业弹性的不确定性因素依据目前我国的就业统计口径, 隐性就业主要包括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口两类群体据国家统计局 1998 年调查, 全国下岗职工总数为 1008.8 万人,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统计的下岗未就业职工数为 709.8 万 人,再就业率为 29.6%;经居民户调查估算的下岗未就业职工数为 481.8 万人,再就业率 为 52.2%因此在国家劳动部门登记的下岗未就业国企职工中,有 228 万人口可处于隐性 就业状态,隐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