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doc
10页浅析鸿章的历史功过摘要: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鸿章有关系〞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近百年来"论犹未定〞误国、卖国之罪不可否认,但也还有爱国进取之心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对待一个人应客观更立体,这个擅长外交的中堂也绝不是一无是处如果我们抛弃故有的偏见,客观地考察他的生平,去阅读这位晚清重臣的一生,我想大家会发现一个与以往观点不同的鸿章关键词: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外交、忠臣正文: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海禁大开、强邻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遇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场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鸿章的名字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这些忧外患中到处都有鸿章的影子鸿章的个人命运是末代中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见证,是中国逐渐被迫开放的写实,他是中国驶向世界的第一个舵手。
鸿章是何许人?鸿章字渐甫,号少荃,1823年〔道光三年〕生于省庐州府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1847年在科举的道路上爬上了进士的名位,开场跻身于封建统治者的行列从他步入仕途官阶之始,就正是西方列强肆志于,"西力东渐〞的时代鸿章活泼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时代造就了鸿章,而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他以军事起家,纵横于晚清外交界,弛名于西方,为晚清一代"兵家〞和"外交家〞,代表晚清政府主持签订了"条约"、"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中俄密约"及"辛丑条约"等近代史上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重大不平等条约同时又对晚清近代化进程做出过奉献,史学界中有人称他为中国近代化的"奠基人和创始人〞1、军事近代化上鸿章是晚清政府中较早认识到要向外国学习先进武器才能"自强〞的官僚之一中国近代史上首先在自己部队中实行并向西方先进武器学习的就是鸿章。
由于鸿章最先给淮军装备当时较先进的军事装备,所以淮军为晚清的主力军队之一 鸿章在勾结外国侵略者抵抗太平军进攻的作战中,"其亲睹器械之利〞,"深感中国军器远逊外洋为耻〞("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二、三)决心"取而用之〞,向外国购置洋枪洋炮他分析"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横行于中土,中国向用之弓矛小枪土炮,故不敌于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的重要原因鸿章成认了落后的现实,正视中西方之间的差距,清醒的认识到要抵抗住外来的侵略,必须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改变落后状况必须以自强为根底,以"富国强兵〞的实力作后盾鸿章的见解,不仅是十九世纪后期,中国封建统治者改变统治方式、稳固其反动统治的需要,也是"救时〞、"救国〞之要策 此后由于"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则狎处辇毂之下,外则布满江湖之间〞,"外国猖獗到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 在1864年他说大清要"及早自强,变易兵制,讲求军实〞,其具体做法就是"废弃弓箭,专精火器〞,"仿立外国船厂,购求西人机器〞于是,在鸿章的运筹帷幄下,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机器局等中国近代第一批军火企业纷纷出现,这些企业还大量聘请洋人做技术人员并购置外国先进机器来生产制造军火;同时在国培养一些技术人员以逐步取代一些不合格的洋人技术人员。
中国的重工业开展不能忘记鸿章 又由于鸿章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自己曾屡次强调:要"筹办海防,欲与洋人争衡,非治土寇可比,必须时加戒备〞,"日本狡焉思逞,更甚至西洋诸国,今之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 为了防外敌,尤其是东邻日本的野心,于是北洋、南洋舰队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场筹建,而北洋舰队与更是由鸿章亲自一手经营,也是他一生花费最多,经营最久的事业到19世纪八十年代,鸿章已成为外国商人的最大主顾,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鸿章辖下的北洋水师已拥有总吨数四万多吨,在当时可说是相当可观的一支真正舰队了鸿章当之不愧为晚清军事近代化的奠基者和创始人中日甲午海战使北洋舰队重创鸿章在甲午海战中的指挥失误也是他得卖国贼之骂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中日两国实力来说甲午海战爆发时,总体而言,中国海军实力稍逊于日本明林在他的著作"外国人评点鸿章"中总结了北洋海军的四条严重缺点:1、制度上含混不清;2、指挥系统不清;3、经费缺乏;4、军纪不严从这些记载看,北洋海军的综合实力也许还需要再做考证事实上鸿章早在战前给光绪帝地走这种就写到"自光绪十四年后,并未添购一船;操演虽动,战舰过少……〞这场战争也许注定要失败,根源不在鸿章,而在腐朽的清政府,这个风雨飘摇的国家机器已经没有太多精力与外敌抗衡。
有传言慈禧曾挪用北洋海军的经费用于私人享乐,在颐和园上她花了千万,国家危难之时,军费紧缺,假设有千万补给军费,海战不致输得如此惨烈吧西方报纸有评论说:"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鸿章一人战耳〞触目惊心,言中其实由于鸿章贪恋权位,忠诚地执行慈禧太后妥协投降的外交路线,避战保船,乞求帝国主义出面干预之误,加之北洋海军自身的腐败因素,各省大吏又"徒知划疆自守〞的地域、派系之见等种种原因,致使北洋海军及所有海防设施也随甲午战争的失败而覆灭鸿章误国、卖国之罪是不可饶恕的,但不等于所创办的近代海军、工程功绩也随鸿章的卖国之名而被唾弃应该成认的事实是,这些军事设施、海防工程、北洋海军在还击外来侵略者的"炮战〞、"海战〞、"陆战〞中都发挥了近代化人才和武器的威力 鸿章把学习西方的富国强兵之策,努力付诸实践,比起昏顽、愚昧、空喊"礼仪〞治国、救国的封建顽固派,确实可称"鹤立鸡群〞他的思想、言行并没有越出封建囹圄,但却给这种封闭的囹圄翻开了一道缺口,代表并领着统治阶级中"不想灭亡〞的那局部人,走出国门,顺应历史潮流不自觉地迈开了前进的脚步2、经济现代化上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
〞,认识到民用企业是一个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为解决晚清军事企业筹办资金问题,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场,鸿章开场注意西方的政治制度,提出改变传统的思想方法和生产方式、注重商务,强调"自扩利源,劝令华商出洋贸易,庶土货可畅,洋商可少至,而中国利权亦可逐渐收回〞,同外国侵略势力进展商战主"购器设局,自行制造〞,到达"敌洋产〞、"收利权〞,解决军事工业的原料、交通、资金饷源的匮困为此,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航运局、第一家电报局、第一个矿务局、第一家机器织布局,第一条铁路由他始终控制的这四大民用工业,在与外国侵略势力进展商战中,都发挥过一定的作用 1〕 清中叶以后,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局部改为海路运输,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招商局轮船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它一直运营到1949年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 鸿章不允许洋人从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作为大清惟一出访过工业革命后欧洲的重臣,鸿章深知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时隔不久,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到大沽口之间开通,效果良好,此后电报事业逐渐扩大,几乎普及各重要城市2〕轮船招商局在建立以后的十几年中,所得利润"总共少入洋人之手者约三千万两〞。
正因为如此,他遭到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责难,说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是要"把外国人从中国的沿海及河贸易排斥出去〞这虽是言过其实,排挤出去的目的并未到达,可总算收回了局部利权,打击了外国轮运对中国江海运输的垄断,还解决了清政府漕运和局部财政困难 3〕鸿章最早于1875年试开阳城山煤矿和兴国铁矿1877年又奏准开采科尔沁铅矿,同年设开平矿务局,1881年正式成立,是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用机器采煤的矿局从此中国兵轮、商船及机器制造各局所需用煤不致远涉重洋购进,打破外资的控制4〕1879年鸿章筹设织布局于开埠以后, "迄今通商大埠及城市镇,衣大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八九〞鸿章向清政府奏请说明创办织布局的目的,一方面是看到外资在华设厂办工业日增,生产效率高,获利丰厚,有利可图;但另一方面所表现的 "稍分洋利〞的动机和目标也不能无视织布局的创办,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客观上起了促进民族工业开展的作用5〕为了开平煤矿运煤的需要,他奏准修筑自煤井至胥各庄一条全长20里的运煤铁路,这是近代中国修成的第一条铁路同年又建议由海军衙门奏准修筑津通铁路,从此开创了中国近代自修铁路方案之始。
可见,鸿章真不愧为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人〞,而他兴办的这些军用民用实业对中国近代的经济现代化进程确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毕竟洋务运动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改革开放〞,鸿章确实在那个时代中做出了他应有的奉献,为中国经济近代化奠下了一定根底3、外交近代化上中国的近代化外交是从鸿章开场的,历史上中国与外国的外交关系根本上都是进贡关系,真正与世界列国"平等〞外交应该是从鸿章开场,鸿章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外交的先行者,那一时期的一代外交家曾出使过日本,晚年周游列国,与各国政要交往,"之至德也,访俾斯麦,其至英也,访格兰斯顿,咸相见甚欢,皆十九世纪世界之巨人也〞清与日进展"马关条约"商谈期间,日首相伊藤博文表示:必须要由恭亲王或鸿章充任谈判全权代表,才能开议,否则清政府不必派代表前往于是清政府就派鸿章前往日,"成功〞完成"中日马关条约"后,鸿章"声名鹊起〞1896年6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清政府原拟派布政使王之春前往彼得堡参加典礼,但俄国政府表示,王之春"人微言轻,缺乏当此责〞,要求改派鸿章为专使于是鸿章被任命为"钦差头等出使大臣〞,赴俄庆贺沙皇加冕,并前往英、德、法、美四国"联络外交〞。
鸿章奉命出使的消息一发表,西方列强便纷纷来电,请他先赴西欧和中欧俄国急派专使乌赫托姆斯基前往伊士运河迎候,把鸿章接到俄国4月30日,鸿章到达彼得堡,尼古拉二世亲自接见,给予最隆重的礼遇此后,又到西欧和俾斯麦、梅特涅等西方重要人物会晤,方返回中国鸿章的这次西行,"世界之人,殆知有鸿章,不复知有朝廷〞可见鸿章此行中尽现泱泱大国一代外交家之风,得到外国的高度评价,所以鸿章为晚清一代外交家,晚清与列强的"平等〞外交确实是从鸿章开场从鸿章推行"和戎〞外交的实际看,有得有失,而失远大于得他指挥过"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而以失败告终的甲午战争他亲手与外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其中除了"中日修好条规"、"中秘友好通商条约"等少数平等条约外,其他诸如"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均为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些丧权辱国条约标志着中国从独立国向半殖民地沉沦对此,作为以慈禧为首的统治集团的重要一员和晚清丧权辱国外交决策的参与制定者和主要执行人的鸿章绝对难辞其咎 鸿章确实为中国近代外交的"第一人〞,生逢于大清最黑暗、最动乱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都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所以梁启超在所写的第一本"鸿章传"里,就认为鸿章是中国近代一代外交家,并是"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
4、重视人才改革教育,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是鸿章洋务活动的重要组成局部首先是培养通晓外国语言文字的人才,有了自己的翻译人。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