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小昆山,“二陆”文化的最初源头.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538041233
  • 上传时间:2023-06-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5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小昆山,“二陆”文化的最初源头松江 黄忠杰 晋朝文学家、书法家陆机、陆云的文化(简称“二陆”文化),从遥远的晋朝小昆山起步,走过了一千多年的漫长路程,一直连通着松江文化,乃至上海文化沿“二陆”文化之路是古代小昆山人率先铸就了本地区的历史文化辉煌在这条源远流长的文化走廊里,有一段厚重而精彩的路程,我称作为“二陆”文化之路二陆”文化之路,是一条远古时代的文化之路历经一千多年,那时他们和众多的小昆山人一起,在这里繁衍生息,共同开垦了这片热地,一齐书写了这里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他们最早从青少年时读书、生活于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小昆山)晋朝(280年)陆机、陆云回到小昆山,开始人生的艰难旅程,“屏居读书十载”并以自己的方式和才华展示了他们的文韬武略,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而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从晋朝起,“二陆”文化千秋播扬,研究“二陆”文化遍布许多地方这些文化研究成果,不仅分布范围广、种类多、内容丰富,有的甚至具有唯一性二陆”文化是一个多彩而深厚的文化课题在松江文化史上,“二陆”文化贯通整个古代松江文化,历史渊源广远,文化传播,历史背景,以及延续和发展的脉络都很深远它在松江文化史中独具风格这在松江文化史中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因此,小昆山“二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应借助于历史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借助于前人和时贤的佳作,以及考古研究 成果等,着重展示“二陆”文化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成果、重要事件及精神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大“二陆”文化爱好者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也能为研究“二陆”文化的学者们提供一些信息或线索,以致共同努力,为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作出贡献一、 历史溯源  西晋陆机(261-303年),字士衡,文学家、书法家;陆云(262~303年),字士龙,文学家吴郡人,青少年时读书、生活于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小昆山)出身望族他的祖父陆逊为三国名将,曾任东吴丞相,父亲陆抗曾任东吴大司马晋朝(280年)陆机、陆云回到小昆山,开始人生的“屏居读书十载”陆机主要成就:文学经典:《文赋》;书法名帖:《平复帖》陆机著诗、赋、杂文二百余篇,集十四卷善行书、草书,惜为文名所掩传世墨迹有章草《平复帖》、行书《望想帖》陆云主要作品:《陆云集》12卷二、经典集萃(一)陆机的《平复帖》一、《平复帖》简介《平复帖》,是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所作,用牙色纸本,因内有“恐难平复”的字样,故取名《平复帖》作于晋武帝初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真迹,比王羲之的《兰亭序》还要早60多年。

      《平复帖》上有字9行,全帖只有85个字《平复帖》纸高7寸5分,阔6寸,纸色邃古,有纹隐起,像琴上的断纹字体在章草和今草之间,是向朋友问候疾病的书札,帖上有宋徽宗赵佶瘦金题签,钤下双龙圆玺,前后钤“宣和”、“政和”印玺《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被冠以最崇高的地位, 具有“故宫国宝第一号”、“现存第一祖贴”、 “中华第一帖”、“墨皇”、等尊号现收藏于北京故宫 二、《平复帖》的价值《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珍稀性和独特性它在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中,《平复帖》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书体的演变,大约经过篆书、隶书、章草、楷书、今草(楷书与今草处并列地位)、行书几个阶段,《平复帖》介于章草与今草之间,是两者过渡时期的典范之作章草到今草的转变,曾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唯有陆机的这篇墨迹有幸流传至今,成为这一转变的重要见证二)陆机《文赋》的思想内容归结为七论文学创作:一论创作动机和目的(《文赋》的序言)二论创作准备和基础 三论构思和想象 四论形式与内容 五论创作乐趣 六论风格和体裁 七论创作技巧 三、 “二陆”精神概括为四种精神:(一) 陆机的人生之路与文学之路,完美地展现了他的人生精神和文学精神。

        (二) 陆机的人生道路和文学道路,体现了他的服膺儒术,著书立言的人格精神三) 陆机是集抒情精神、艺术精神于一体的自觉审美的文学家四)陆机在文学、书法上的创新精神四、千秋播扬晋朝时期:曾有学者将陆机比作美玉,有“玉出昆岗”之说,晋朝把陆机誉为“太康至尊”南朝时期:梁武帝时期《千字文》有记:“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以天子之尊,为“二陆”亲撰文云:“远超枚马,高蹑王刘,百代文宗,一人而已此文句对陆机的《平复帖》极大地尊崇与褒扬唐朝时期:诗人杜甫《醉歌行》中云:“陆机二十作《文赋》宋朝时期:宋徽宗把“平复帖”收进宋堂内府,他曾亲自用泥金题写了瘦金书:“晋陆机平复帖”宋朝时期:宋朝宰相王安石,为“陆机”留下诗句:“玉人生此山,山亦传此名宋代时期:文化大师苏东坡曾登临读书台,并在读书台的石壁上欣然题写了“夕阳在山”子瞻可见,苏东坡对陆机的成就很崇拜明代时期: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称赞《平复帖》为“其书极似索靖笔法明代时期:书画家董其昌赞誉陆机为:“晋初开山第一祖清代时期:《康熙昆山县志稿》专有记载:“山以昆名,比之昆冈玉出,而县名从之昆邑人文,自当以二陆为开先也现当代:书画家程十发专写楹联:“二陆文章雄万代,草堂灵气贯千秋。

      并书写了《文赋》全文五、传承创新 三大文化传承:具有最早的古文明踪迹 小昆山文化,早在6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了文明的踪迹从已发掘的二大古文化遗址上得到佐证:汤村庙古文化遗址,有6000多年的历史;姚家圈古文化遗址,有5500多年的历史据记载,汤村庙古文化遗址是松江最早的古文化遗址距今4400年到6000年之间折射出二种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几代文化大家的丰厚贮存小昆山曾拥有过七位文化大家,如:晋朝时的文学家、书法家陆机、陆云;宋朝时的文化大师苏东坡;明朝时的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明朝时的文学家夏允彝、神童夏完淳;现当代著名翻译家、作家朱雯山水风物和宗教氛围在此交融这座景色秀美、鸟儿清唱的小昆山,有一隅妙语禅音的宗教圣地------九峰寺佛道气象非凡,氛围浓厚,畅意适怀,千古余风九峰寺曾用名:泗洲塔院,大雄宝殿,宝训堂,藏经阁五大文化创新 薪火相传作铺垫小昆山文化创新有三大铺垫:一是根基深厚、传家宝众多;二是文化大家云集;三是优秀成果荟萃发展规划理念新发展规划二大理念新:一是文化规划设计成兼顾“底蕴合一”的文化理念,并与“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人文景观特点二是整个规划要与全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 规划相衔接,小城镇试点发展要与丰厚的传统文化、新兴的文化产业相结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寻找最佳结合点三大最佳结合点:一是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二是文化创造与小昆山特征的结合;三是用现代意境与特效文艺形式的结合立足于草根文化文艺创作的现代意境要立足于草根文化文艺、戏曲、小品、书法、绘画、摄影等,要以“人文山林、书画之镇、德孝之家”为目标,以“新颖、独特、超越”的内容和形式,举办多样式的文化艺术节建立生态文化共同体小昆山的文化发展要立足于生态文明,围绕山景秀美的山体、清澈的泖河,与观光农业相映衬,让水源给人喜悦,山地给人慰籍青山、绿水让人体验于回归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逐渐将文本文化走向自然生态文化六、名句赏析“屏居读书十载”的内涵“二陆”用十年时间屏居在这景色秀美、远离尘嚣的小昆山,潜心攻读,诗文唱和,奋发有为,成就了他们的人生辉煌的一个驿站  “匡扶家业,重振门庭十年磨一剑二陆”出于一种人生的无奈,存有一种人生的憧憬,走了这样一条韬光养晦、修成正果、兴家报国之路,这是他们最好的人生选择 “孤兽思故薮,离鸟悲旧林翩翩游宦子,辛苦谁为心 仿佛谷水阳,婉娈昆山阴表达了陆机的思乡之情,他感念松江的山川风物和深深的乡土情结《文赋》:“詩緣情而綺靡”之說简释:所谓"诗緣情"就是說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就是要诗賦的文学作品注重感情与形象。

      陆机把当时最重要的文体——诗歌的审美特征概括为“诗緣情而綺靡”,成為千古名言    《文赋》:“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简释:“意不称物”指构思内容不能正确反映思维活动对象,“文不逮意”指文章不能充分表现思维过程中所构成的具体内容 《文赋》:“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简释:“伫中区以玄览“是指写作的那种虚静的精神状态,可以使人不受外物和各种杂念干扰,统观全局,烛照万物,思虑清明,心神专一颐情志于典坟”,则是要求作家广泛学习前人文章和著作,吸取其丰富的创作经验《文赋》:“胸中之竹即:艺术构思简释:文章開始構思的時候,要集中心思,專心致誌,深思熟慮,旁求博采,讓想像張開翅膀,在廣闊的天空翺翔當文思到來時,思緒由朦朧而漸趨明朗事物也因思緒明朗而越來越紛紛地進入腦海   《文赋》:“手中之竹即:艺术传达简释:文學創作中的藝術表現,是和藝術構思階段密切難分的,但大體上還是有個先後的層次从晋朝的“二陆”(陆机、陆云)文化走廊一路走来,移步换景,别有洞天那远古时代的文化人的生活光阴,人生辉煌,精神光亮,全汇聚于彩壁之上,晋朝风韵展于长幅之间在这里,我们听到了千年的足音,看到了遥远小昆山文化园的璀灿。

      在这里,为我们留下了传承的脚印,播洒了发展创新的种子在这里,为我们镌刻了奋发有为的艰辛,品尝收获成功的甘甜小昆山“二陆”文化长廊——这朵奇葩,展示着无悔人生的追求,昭示了追求辉煌的不屈信念,见证了创新文化的辛勤耕耘,将凝聚起古人与今人的一脉脉心血,催生出明天小昆山文化灿烂的誓愿山上旌旗在望,三泖一帆风悬面对“二陆”,面对辉煌,今朝的小昆山人在思索,在寻觅,与时俱进,踏上新的起跑线,在新的文化长廊里碰撞和融合,使之成为灿烂文化的一大聚会待到山花烂漫时,我们共赏文化新篇。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