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ppt
49页历史唯物主义 哲学的概况(第一单元 1.2.3.)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 4.5.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6. 唯物辩证法 7.8.9.10. 社会历史观 11. 《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 (第二、三单元 ) (第四单元)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人如何认识世界 —世界存在的状态(怎么样?)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价值观(人生价值观 12 —人的存在及价值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世界的物质性 二、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一、意识的本质 二、意识的作用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 考点概览考点概览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实践的概念、 实践的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和谬误 4、认识的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上升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求索真理的历程 实践 概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① 活动 特点:客观物质性、②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③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④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⑤ 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⑥ 和归宿 真理 概念:标志主观同⑦ 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特点:客观性、具体的、⑧ 的 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具有⑨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唯一 目的 来源 动力 客观 有条件 无限性 认识具有上升性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1)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世界 (2)直接现实性活动 (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考点一、实践考点一、实践 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根本区别 实践是介于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点 p42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第一,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是客观的 第二,实践的过程及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 【提示】 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②实践具有能动性 ※人创造出客观世界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提示】 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不是 单个人的孤立的 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提示】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3、实践的基本形式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 (2)变革社会的实践; (3)科学实验活动 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社会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能动性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典例2】 训练 解析 答案 (2013·四川文综)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 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③方其知之, 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柳诗强调的是“通过实践获得正确的认识!”。
①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排除;④强调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排除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提示】 “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 “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 “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而且是唯一来源 “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考点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考点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的需要)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吃一堑,长一智 学然后知不足 书到用时方恨少 考点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考点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主观认识无法判别本身正确与否; ②客观事物不能自明其言; ③人们通过实践所产生的结果与认识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提示】 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科学理论不能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考点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考点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考点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考点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提示】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 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 (即改造世界) 原理内容: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①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例:((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21)木星是太阳)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年8月发射新的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B) 【典例】【典例】(2011(2011··山东文综山东文综)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2010年年10月,山东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月,山东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省17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山东省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山东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6分分) 目的 来源 动力 实践与认识关系 合理性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山东省委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认识2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山东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2分)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山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2分) 1 、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 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 真 理 谬 误 人的认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考点三 真理 ?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只有一个 2 2、真理的特点 (1)真理的客观性——基本属性 (2)真理的具体性 (3)真理的条件性 (1)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什么? 真理是客观的 客观性(绝对性) (2)如何理解: ①所谓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说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它不会受到权利、地位、金钱的影响。
如黑板是黑 的,它不会说胡锦涛来了,黑板就会变成红色的了 ②这里所讲客观性,主要是从真理的内容,也就是其所映 的对象角度来讲的因此,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③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④正是因为真理具有客观性,所以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例如:“万有引力”是规律对“万有引力”的正确认识即“万有引力定律”是真理 为什么说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 ①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 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2、特点、特点 (1)真理的客观性——基本属性 (2)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 (2).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顾变化,照搬过去的认识,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前苏联的 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的 社会主义革命 “先在城市夺取政权” 理论 “农村包围城市” 理论 2、特点、特点 (1)真理的客观性——基本属性 (2)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条件和范围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3)真理的条件性 a2+b2=c2 A b C B a c a2+b2=c2 B a c C A b 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性) 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特点、特点 (1)真理的客观性——基本属性 (2)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条件和范围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3)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 1.真理的客观性 2.真理的具体性 3.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具有绝对性 真理具有相对性 每个真理,都是既有绝对性(客观性) ,又有相对性(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 ,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考点三 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 (2)真理的条件性 (3)真理的具体性 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些属性 真理很可能会转化为 谬 误 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两者的界限是确定的,不容混淆的; 但二者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思考: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考点三考点三 真理真理 例:例:(2008·广东卷)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C 1、认识具有反复性 第一,认识的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客观条件——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主观条件 ——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第二,认识的客体: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考点四 认识过程 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 )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 A.①② B .②③ C.①④ D.③④ 1.认识的反复性 (1)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着的。
2)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3)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2.认识的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考点四 认识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 2.认识的无限性 (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2)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3)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 3.认识的上升性 考点四 认识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 2.认识的无限性 3.认识的上升性 4.方法论要求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考点四 认识过程 原理 世界观 方法论 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无限性限性 认识的上升性 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类认识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例:(2014课标12).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 .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 (2013·天津卷·8题)在《集安高句丽壁画》一书中,作者称图一为“剁肉图”,把古人右手所持工具看作菜刀;后有研究者结合该书图二“烤肉串”和图三“厨师扇风”,认为古人右手拿的是史称“便面”的中国古扇,因此图一应叫“烤肉图”对文物图像命名中存在的不同见解,应坚持观点是 ? A.真理是客观的,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 ? B.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 ? C.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 D.真理是具体的,是相对特定的过程而言的 ? (2013·新课标全国II·20题)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
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 ( ) ?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 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013·浙江卷·29题)十年前,科学家只把几十种基因突变与疾病挂上钩,现在已经把三千种左右基因突变与疾病对上号,但要搞清所有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尚需时日这是因为( ) ? ①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 ②实践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 ③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暴露与展现有一个过程 ? 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010高考·福建卷39)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 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 ,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再至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 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
③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综合探究:综合探究:P51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2、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区区别别 联系 意识 意意识识是客是客观观事物在人事物在人脑脑中的反映,属于中的反映,属于唯物物论论的范畴,与的范畴,与物质概念概念对应对应,有正确和,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它们都来源于实践,都是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主观的东西,是第二性的,它们统一于实践;它们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科学理论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真理性的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都属于人们的认识 认识 认识认识是人是人脑对脑对客客观观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过程,又指反映结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与畴,与实践对对立。
有正确、立有正确、错误错误之分,有之分,有感性感性认识认识和理性和理性认识认识之分之分 真理 真理是人真理是人脑对脑对客客观观事物及其事物及其规规律的正确律的正确认认识 理论 理理论论是人是人们们把在把在实实践中践中获获得的得的认识认识和和经验经验加以概括和加以概括和总结总结所形成的某一所形成的某一领领域的知域的知识识体系,它包括正确的理论,也包括不正确的理的理论论,不形成体系的,不形成体系的认识认识不称不称为为理理论论 科学 理论 科学理论是正确的理论 【【总结总结】本】本单单元常用的重要原理元常用的重要原理(世界(世界观观+方法方法论论)) 唯唯物论论部分分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有能动作用,正确(错误)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极(消极)的推动(阻碍)作用 (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 ((发挥发挥主主观动观动能性,能性,认识认识和利用和利用规规律)律) 认识论部分 【总结】本单元常用的重要原理【总结】本单元常用的重要原理(世界观+方法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必须立足实践,重视调查研究) 认识对实践起反作用,正确(错误)认识对实践起积极(消极)的推动(阻碍)作用, (树立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 真理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 (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错误)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 追求和发展真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