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启发式教学的策略与方法.doc
80页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启发式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启发式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启发式教学的历史与现实启发式教学的历史与现实启发式教学是教学实践中一个古老而新颖的课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知识无限与人生有涯的矛 盾的日益尖锐,启发式教学成了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的重大课题 启发式教学是在与注入式教学的对立、斗争中产生和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方法从教育史上看,人类最早 掌握的教学方法是注入式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加上孔子 几十年的教学实践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使他突破了自己保守的政治观点和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冲破了注入式教 学的樊笼,提出了与之对立的观点 “启发”二字,便是源于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 不复也 ”“愤”,从心理学看,是指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迫切地想弄通但又弄不通,而要奋发攻关的情绪状态;“悱” 就是迫切的想谈清楚但又谈不清楚,而决意非谈清楚不可的情绪状态教师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处于适度的“愤” 和“悱”的状态之中,诱发和维持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求知欲,在传授知识时开导指点,通过举一隅, 引导学生探索,达到“三隅反”,掌握更多的知识和道理。
孔子认为教师应当在学生达到这种境界时再加以启发, 才能发挥启发的作用,他不仅注意到要在学生需要的条件下进行启发,并且要求学生在启发后进行积极思维,以 举一反三正如他的学生颜渊赞叹:“夫子循循善诱人”,达到使人“欲罢不能”的境界(《论语·子罕》 ) 《学记》进一步总结和发展了孔子以来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和方法一方面,它对当时的注入式教学提出了严 肃的批判,同时对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作了精辟的阐述它把启发的原则概括为“善喻”,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 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道” 就是指导学生遵循正确的认识路线,引学生的思维活动“上路”,而不处处硬拖着学生;“强”就是激励学生长期保持 探求新知识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点滴的进步,而不时时去压抑学生;“开”就是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锻炼学 生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而不单单把现成的答案硬灌给他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运用启发诱导的原则:积极引导 学生,但不是牵着他们走,师生关系就会和谐融洽;大力促进,但不能压抑他们,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愉快的体 验,从而乐学;开导他们,但不能把现成结论和盘托出,代求通达,这样使学生感到和谐、安易,以便积极思考。
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语文教学时,再三强调启发式,指出“课前要使学生预习,课内要引起其自学之动 机,指导学生作种种的研究”他那句有名的“教是为了不教”的论断,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熏陶,启发发挥主导作 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 在欧洲,启发式教学思想也是源远流长虽然没有正式出现启发式这一概念但许多教育家的教学论思想是 与启发式相通或者相近的古希腊大思想家苏格拉底的“问题法”(或叫“产婆术”) ,就是用问题激发学生的独立思 考以探求真理的方法,这也是与当时奴隶主的民主政治、自由研究的学术风气较盛有关中世纪的封建专制下, 科学成了神学的奴仆,经院哲学和注入式教学统治了讲坛,启发式无立足之所,不可能发展文艺复兴时期及以 后,资产阶级在反封建、争取自由、平等的潮流中,出现了许多人文主义教育家,如拉伯雷、蒙旦、爱拉斯莫、 夸美纽斯等,先后提出了增进儿童的独立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的要求,把启发式教学推向前进捷 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提出过自觉性原则,用以反对无意义的、机械的呆读死记他主张“燃起学生的渴望和 学习热情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强烈反对机械化的背诵,抨击当时中学流行的形式主义和经院主义,要求 把教学建立在学生的自动性上面,强调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瑞典大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德国教育 家赫尔巴特,都对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本世纪以来,欧美出现了许多新的流派,许多过去各执一 端的争论有互相渗透、融合的趋势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尤·克·巴班斯基在他提出的举世瞩目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 论时强调指出:没有学生积极而自觉的学习,老师的教授就不可能取得预想的结果所以他将教学方法为分三大 类,其中第二类是教学认识活动的刺激和动机,通过认识性游戏、讨论有趣的问题,创造情绪情景和提出要求、 鼓励、责备、说服和创造紧张情景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义务感,以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启发 式与注入式的对立却未完结,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赞可夫对苏联传统的“教学论”的批判等,都是与反对注入式 的思想相关联的 在现代教学论中,启发式与“发现法”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发现法的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发现不 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可见,发现教学法的 目标在于养成探究的思考方法,这与运用启发式的目的也是基本一致的 根据国内一些专家的研究,运用发现法的一般步骤是: (1)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或必须解决的问题。
(2)学生利用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某些材料,对新提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3)从理论上或从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学生有不同观点可展开讨论或辩论 (4)对争论作出总结,得出共同的结论 运用启发式没有也不应有固定的程式但如果我们将运用发现法的一般步骤与某些教师向学生提出富于启发 性的问题、要求学生解答时作一比较,应当不难发现它们的相似之处 综上所述,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在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主导 作用,但不包办代替,不塞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而是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自己动 脑、动手、动口,积极思维,探索和发现科学真理,掌握知识孔子的启发诱导举一反三教学孔子的启发诱导举一反三教学孔子认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在于是否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果“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 ,也 就是说,教给学生一方面,他们却不能推知其它方面,那这样的教学方法就必须终止 孔子自述其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述而》 )受教育者先遇到疑难,有求知的动机,然后才去 启发开导这样,他们就能主动地与教师配合,积极地思考问题,教学效果自然显著些 启发式教学对学生是引导而不是牵着走,是开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而不是代为表达。
孔子回答学生提出的问 题,总是循循善诱,使学生受到启发,有所体会 《学而》篇记录孔门师生的一次问答,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发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 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孔子先肯定了子贡关于“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裕却不骄傲自大”的看法,进而指出, “但是,还不如贫穷却乐于真理,富裕了却谦虚好礼”子贡颇受启发,认为, “《诗经》上所说的, ‘要象加工骨头、 象牙、玉、石那样,精益求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由于告诉子贡一件事,他能加以发挥,推知另一件事,所以 孔子高兴地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这正是“举一么三”的明证 要使学生深刻地明了事物的道理,就要用生动的比喻启发他们的思维孔子经常用通俗的比喻来开导学生 他深入浅出地指出:“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 )这话 意思是,做学问好比堆山,只要再加一筐土便成了,如果停下来,这说明自己停留在原来水平上;好比平地,即 使是刚倒下一筐土,支持下去,这表明自己不断进步。
他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 ,来启发学 生要经得起严重的考验运用比喻,是针对领会知识由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心理活动过程而创造的教学方 法 孔子反对学生拘泥于老师所讲的内容,鼓励他们“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 ,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 共同提高颜回是孔子认为很好的学生,可是他对孔子所讲授的内容,从不提出反对意见,孔子不满意地说:“回 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 ”(《先进》 )子夏对《诗经》几句诗不理解,经孔子解释后,能够有所发挥, 孔子称赞说“起予者商也”, (《八佾》 )觉得子贡的看法对他也是个启发 孔子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颇受学生欢迎,颜渊就感叹地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 不能 ”(《子罕》 )孔子正是这样善于有步骤地诱导学生,用各种文献来丰富他们的知识,又用一定的规矩来约束 他们的行为通过启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内涵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内涵福建冀孙老师认为,启发式教学思想内涵主要表现为如下四方面的特征: 1 1.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
启发式教学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 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的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 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出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 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相反,启发式教学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 体相结合在启发式教学看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同样也是教育教学内在的必然要求,教师不发挥主导作用,也 就不成其为教育教学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样也就无从体现了但是,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 是始终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这也就是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在“引导”上下功夫,施教主动,贵在引 导,妙在开窍教师的引导要立足于使学生在迫切要求的心理状态下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 从而达到“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落脚点教师的引导还要立足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不仅教师要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学生自己也要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 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主动地调控自己,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强化学生的自我主体感, 并发展学生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向和根本目的 2 2.坚持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坚持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 启发式教学法是被古今中外的教学实践证明了的一种既可以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同时又能够充分发展他们 智能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为什么能够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有机统一起来呢?这是因为知识和智能两者有 统一的内在基础一方面,知识本身就有思维价值和智力价值,它是开发智力的“激素”,是形成能力的“媒介”智 能的发展只能是在知识的学习中进行的,离开具体知识的学习,智力活动和能力发展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 木,只能徒托空言另一方面,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也必须依赖一定的智能基础,发展智能对获得知识具有正迁移 作用尽管如此,却不能由此得出在教学中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是自然同步进行的实际上,无论是通过掌握知 识去发展智能,还是通过发展智能去掌握知识,都不是自发地进行的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互作用,齐头并进, 只有在启发式教学中才能顺利地实现。
这是因为启发式教学自觉地把学生看作认识活动的主体,在教学全过程中, 教师不是以教为主,而是以指导为主,不是重在传授知识,而是重在对学生激发思,指导思,发展思,训练思, 培养思,使学生在展开充分的生动活泼的思维活动中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有机统一 3 3.注重教法与学法的结合及其转化,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注重教法与学法的结合及其转化,培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