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学传承图解.doc
96页儒家道统图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韩愈《原道》】尭舜禹湯文武周公至聖孔子亞聖孟子宋明理学诸儒 现代新儒家梁漱溟(1893 -1988)熊十力(1885 -1968)马一浮(1883 -1967)方东美(1899 -1977)冯友兰(1895 -1990)钱穆(1895 -1990)唐君毅(1909 -1978)徐复观(1903 -1982)牟宗三(1909 -1995)大同宏观图代号说明A = 正心 1 = 修身B = 诚意 2 = 齐家C = 致知 3 = 治国D = 格物 4 = 平天下DT = 大同XK = 小康←→=以内圣开外王→←=以外王达内圣 天人合德图构思:王忠文绘图:李志雄 代新儒家对《大学》的评语“不悟六经宗要,读《大学》可悟其宗要不得六经体系,读《大学》可得其体系不识六经面目,读《大学》可识其面目不会六经精神,读《大学》可会其精神熊十力《读经示要》:203-204 页】“八百年来中国思想之发展,实有如循大学八条目这次序,有程朱之格物为始教,至阳明之以致知为宗,刘蕺山之以诚意为宗,历顾、黄、王而由正心修身之学,以转至重治国平天下之外王之学。
既历大学之八条目一周,乃再归于清末以来,以格致之学之名,为引入西方科学之资,宛若二千数百年前之为大学一文者,及朱子之列大学为四书之首卷,即意在预定此规模次第,以供此八百年来中国思想之潮流,循之以进行虽曰偶合,亦足为奇,而大学一文之重要,亦可姑假此以言之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301 页】“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到了孟荀而已大体分别发展成熟;由《大学》一篇而得到了一个富有深度的综合也可以说是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完成《大学章句》经一章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不差矣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2.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3.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4.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5.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6.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7.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中庸章句》天命第一章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2.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3.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4.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5.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意朱子论读《四书》顺序《大学》 《论语》 《孟子》 《中庸》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
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再读《孟子》,以观其发越后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处系统体现儒家思想,为《四书》总纲以仁与礼为中心,多方位论证孔子的伦理、政治、教育等根本思想着力阐明和发展了孔子的仁义、王道、心性等理论和超越激发的思想以“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为中心,论述中庸之道的精髓与微妙的心法《四书》的发展史㈠隋唐以前儒家孔、曾、思、孟的书分散存在㈡宋朝有二程倡于前,朱熹应之于后,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代表的理学的大发展,而朱注的撰成刊行是其标志㈢元明时期《四书》的影响空前的扩大,深受统治者的重视,成为强化思想统治的利器这以《四书大全》的编纂为标志㈣清初出现了批判理学的代表作,即王夫之的《读四书大全说》四书的产生背景朱熹把分散存在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集为一部四书,奠定了新儒学的思想理论基础,其产生的背景是:由于儒家思想在新的时代面临新的挑战儒家思想在两汉时虽未能“独尊”,百家也未能一一罢黜儒家却受到了重视,如置学官,设五经博士和许多传记博士等但到魏晋时,老庄思想迅猛发展,隋唐时佛学也有明显发展,老庄思想及佛学还不断地吸收儒家思想(如当时以玄学注五经,注《论语》、《孟子》,佛老也不断儒化等),从而向儒家提出了挑战。
同时这也暴露出儒学在体系上确有不够严谨、不够系统、不够完整,缺少哲理为基础等弱点,极需丰富、充实,使之更加完备化、系统化、严密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挑战由于构建当时社会精神文明的需要在魏晋隋唐盛行一时的玄学,以逃避现实,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为其特征,在他们看来,社会是虚幻、玄冥和空寂的;佛学则或寄托精神于来世,或超生于净土,或托身于空门,灭绝子孙后代这都难以使国人接受,消极出世又不合社会精神及时代文明的需要因此,当时的封建社会迫切要求构建一种适应国情,能取得民心的拥戴,又能吸取儒佛道三者之长的社会文明自唐以来,佛、道、儒三学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互相影响和冲突撞击的迹象已时有所见宋朝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苏轼、苏辙等人的思想中都可找找到三学融合的印记,这也是社会前进中的文明趋向与此同时,广大被压迫被剥削的民众纷纷起义,提出经济上要“均贫富”,政治上要“等贵贱”于是统治者就要求对“理”能有一种新的阐释,既能台平统治者长治久安的需要,又能麻痹民众的反抗意识,调和社会诸多矛盾现实斗争需要一种有关“理”的理沦于是理学就应运而生了朱熹主观上也深切地感到应建立一套新的理论,他深深感到那些俗儒徒诵词章之习而无助于实用;佛老异端崇尚虚无寂灭之教而无实效。
至于权谋术数,百家众技,只能惑世诬民,致使晦盲否塞,政局衰败,坏乱已极于是,他立志要传达孔孟之道,补其缺略,推进儒学的发展,期能收化民成俗、修己治人之效,以修补、完善封建政治思想,振兴腐朽的宋朝他这种经世意识得到统治者的关注和欣赏因此,自朱熹的理学一建立,以后的元明清各朝无一不把程朱理学视为精神武器,加以宣扬和推崇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对元明清二朝和民国年间的影响极为巨大,深受统治者的推崇,成为统治思想不仅《四书》受重视,撰修集注的朱熹也受重视,人虽离世,仍被尊崇为先贤先哲,配享圣庙元朝仁宗皇庆二年还决定今后科举会试时首场考试必须从《四书》中命题;考生对题意的阐释和答问必须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依据从延佑年间开始,成为科举考试的规范程式到明朝,朱元璋更认为《四书》、《五经》如五谷,家家不可缺胡广等奉敕纂修《四书大全》,把宋元各家理学之说、前人注释统汇于此书之中,成为科举考试的士子和官员必读的教科书元明成为理学最为昌盛的时期朱子《大学》序文原文 白话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大学》这部书,是古代的大学用来教育学生的有关法则大概上天让人民诞生之时,就没有不让他们具备仁义礼智的本有的素质,有时不能一样,那是因为不能够全部了解他所具备的本性并且全部拥有这些本性一旦有聪明而拥有这些本性的人产生于芸芸众生之间,那么上天就一定会让他成为亿兆生民的国君和师长,让国君和师长治理众生、教育群生,以图恢复他们的本性这就是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尧、舜所以继上天之后又立地极的原因,也是司徒等职位,典乐等官员所设立的缘故三代之隆,启发寝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太夫、元子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以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夏、商、周三代之时,天下兴隆,各种教育人的方法具备,因此上自君王的宫殿,中自属国的国都,下到贫民闾巷,没有不设立学校的一个人长到八岁,那么从王公贵族以下,以至于平民子弟,都要进入小学学习,教给他们洒水扫地、回答应对、前进后退的各种礼节,以及礼制、音乐、射击、驾车、书写、数学等各种本领;等到十五岁时,那么上自天子的嫡长子、其余王子,下到公卿、大夫、士的嫡长子,以及普通人家的优秀人才,都入大学,教给他们穷究真理、端正心态、修养自身、治理民众的方法,这又是学校教育中设立大学、小学的原因学校的设置,如此广泛,教学的方法,又如此条理分明、面面俱到,教育的本意,又都以仁人君子身体力行所得的体会为本,而不从人民日常生活、伦理之外去寻求因此当时的人没有不学习的,所有学习的人.无不知晓自身固有的本性.以及与本人身份相当的所作所为,并且各自勉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这就是古往之时的盛世,上层社会管理有序、下层社会风俗淳美,而不是后世所能比得上的原因所在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昭后世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
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等到周朝衰亡.贤明神圣的君王不再出现,学校的教育不推广,教化的功能衰退,风俗败坏当时竟然有如孔子这样的圣人,都不能处在君主和老师的位置上,以推广他的政治措施于是孔子只好将先王的好的措施单独抽取出来,诵读它们,传播它们,以告示后世像《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各篇,本来就属于小学中的支流余绪,而《大学》这一篇,则是根据小学的经验,来阐明大学的明德之法则,从外部看,将大学的规模都涉及到了,从内部看,又将大学的各种功能都详尽地罗列孔门三千个徒弟,大概没有不闻此说的,而惟独曾参对它加以承传,能够继承它的宗旨,于是又作传文,以阐发它的意蕴等到孟子去世之后,对《大学》的传文逐渐中断,以至书虽存在,而理解和掌握它的人却很少了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间,使其君子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