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社会学课件详尽版(依据周长城老师教材).doc
49页经济社会学课件详尽版(依据周长城老师教材)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什么是经济社会学第二节: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历史及学术思想 v 一、什么是经济社会学 1、名称由来 经济学: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 前提:资源的稀缺性 对象:理性选择行为经济人假设(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 ) 目标: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研究对象:包括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人口变动、民族、城市、乡村、社区、婚姻、家庭与性、信仰与宗教、现代化等领域 社会学ᑐ经济学 经济学:个体、理性、利益 社会学:整体、感性、责任 经济社会学: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问题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社会经济学: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问题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2、定义什么是经济社会学:斯梅尔塞:狭义:同稀缺物品及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有关的复杂行为广义:在狭义的理解的基础上,还包括经济组织、经济制度、经济发展以及与经济有关的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等许多方面。
斯廷施凯姆:经济社会学是通过审查制度的类型和社会谋求生计的技术限制把经济力量的巨大运动和个人行为连接在一起的 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是把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分别看作社会行为及社会体系中的一种形态或下属部门 汪和建:经济社会学是以经济和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分析和研究,既研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后果,也要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第二节经济社会学的学术思想渊源及发展历史一、学术思想渊源v 经济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v 社会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一、 阿弗里德马歇尔v 阿弗里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创始人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攻读数学和物理学,1868年,为了研究康德哲学去了德国,同年回国,任剑桥大学道德学讲师v 1875年因研究保护政策而远渡美国在剑桥大学期间,由于和哲学、经济学界人士的往来,他的兴趣由物理学转向哲学和经济学v 1877-1882年,马歇尔任布里斯托尔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教授,兼任学院主任v 1883年马歇尔担任牛津大学经济学讲师v 1885年回剑桥大学任经济学教授。
v 主要代表作是《经济学原理》(1890年)一)偏好的产生v 偏好的产生在马歇尔构建的理论大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很显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都对这一问题感兴趣,同时,这一问题使经济学和社会学两门学科进行合作成为可能v 根据马歇尔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需求水平将越来越高活动产生偏好,当然,这里的活动是广义的活动,包括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活动实际上,若限定在经济活动方面,马歇尔所说的活动是生产(production)或者供给(supply)的另一种说法,需求则只是消费(consumption)和需要(demand)的代名词而已这样,马歇尔将生产和消费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不仅体现在其著名的供需曲线上,也体现在活动产生需求的一般思维方法上根据他的观点,生产和消费是强烈相关的,这被看成是对李嘉图强调生产重要性观点的批判v 虽然马歇尔认为活动产生需求,但他区分了两种不同的需求,即舒适的标准(standard of comfort)和生活的标准(standard of life),而且只有生活的标准与活动相关v 他指出舒适标准的增加仅会导致"虚假需求"的增加有时需求的增加是由于其他过程而不是活动所致,但进步则是活动的结果。
(二)行为理论v 马歇尔偏离主流经济学,分两步剖析了行为: 首先,他认为货币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然后,他讨论了产生这一动机的理由,或者说动机的动机v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假定人是功利主义的和原子化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动不受其他行动者行动的干扰v 马歇尔的观点与此相反,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多数情形下是基于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行动的认识换言之,一个人的偏好,或者动机,与其他行动者的偏好是相关联的v 显然,马歇尔关于行动的理论与韦伯的行为理论是一致的,即当一个行动者考虑其他行动者的行为时,这一行动具有社会性特征三)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素v 马歇尔认为生产要素通常三类:v 土地:指大自然在各方面所赋予的物质和力量v 劳动:指人类用手或脑进行的经济工作v 资本:指为了生产物质货物和获取收入利益而准备的一切储备v 马歇尔最先把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并强调它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的重要作用v 马歇尔在四个分析层面上讨论了组织和知识:v 第一层面是社会层面,有时,他也称之为“社会群体”,如一个民族、宗教;v 第二层面是社会的经济层面,如经济制度、经济组织;v 第三是产业层面,如行业协会;v 第四是单一的公司层面,如公司的组织结构。
v 保证工业组织有效性的首要条件是,使每个受雇者担任最合适的工作,并供以最好的机械和其他工具在对手工技能有很大需要的低级工作中,劳动的专业化能大大提高效率,但在高级工作上则不尽然 v 作为生产组织者的企业家,需要具有对自己行业中的物质要素的透彻知识,又应是人的天生领导者很少有人具备这种理想的全部才能他认为,经营才能是组织要素得以发挥作用的重大手段,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经营管理日趋复杂,必须对它加以重视二、约瑟夫熊彼特v 约瑟夫A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ter,1883-1950年),原籍奥地利,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01-1906年就读于维也纳大学,随后两年游学伦敦v 1909-1918年在奥匈帝国的捷尔诺维茨和塔拉兹大学任教v 1921年任维也纳私营皮达曼银行总经理v 1925-1932年间曾应邀任日本客座教授,并在德国的波恩大学担任教授v 他不仅是著名经济理论家,而且还是经济计量学家他是国际经济计量学会的创立人之一、第五任会长(1937-1941年),1948年"美国经济协会"会长 v 所谓“经济社会学”,即对与经济相关的制度的描述和解释--或称解释性的描述--如政府机构、财产继承、私营企业、习惯性行为或“理性”行为;v 所谓“经济学”,即对经济组织的解释性描述,这种经济组织存在于任何给定的制度之中,如市场组织。
v 熊彼特不仅清楚地解释了经济理论的历史(定义为"经济结构"的分析),而且还回顾了经济社会学的历史(定义为"经济制度"的分析)v 经济学理论与社会学确有根本方法的区别,两者不能混用,重要的是每门学科要保持自己的方法论那种认为经济学处理经济现象,而社会学处理除经济现象以外的其他人类活动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熊彼特认为社会学对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是十分有用的v 他在《经济分析史》一书中说明了经济社会学在分析经济现象中的作用,他指出:“(科学的)经济学”由“四个领域”构成,即“经济理论”、“经济历史”、“统计学与统计方法”和“经济社会学”v 经济社会学与经济史一道研究应用于各种经济理论的制度框架v 经济社会学不同于经济学的是,它采用更规范、更典型、更设计化的方法看待行为v 具体分析主要反映在《帝国主义的社会学》和《税收国家的危机》 v 经济分析的任务是研究人们在给定的时间如何行动,以及该行动导致何种结果;v 经济社会学的任务则是研究人们为何恰好在经济活动被卷入其中的、更大的制度脉络中进行行动 v 企业家功能是熊彼特的发展理论中的关键要素他将其界定为革新--促成生产(和劳动)诸因素的新结合,当这种结合与信贷联系在一起时,它便打破了经济生活循环流动的静态均衡,把经济生活提高到新的水平。
v 企业家改变了供应条件,以新的方式把现存资源结合在一起,因而建立了新的生产特色 v 企业家的特质和作用:v 企业家是勇敢的领导者,乐于打破平常的束缚,这使得他不同于业务经理v 创新、抓住本质、抛开琐事、迅速行动和凭直觉理解v 凭借其意志和个人权威来行动v 乐于摒绝异常和危险的时候总会提出的批评v 在更受限制的领域中工作,在社会中处于更不稳定的地位v 企业家角色的心理:v 企业家行为是理性要素与情感要素的混合v 一方面,他因需要大规模的预测和计划方案而是理性的;v 另一方面,并不因为依赖于为自己获取和创造的自主驱力及最终建立家族王朝的企业家梦想而是狭隘的功利主义者 三、卡尔波兰尼v 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1886-1964年),经济历史学家v 1886年出生在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v 1933年波兰尼移民到英国,并成为一名家庭教师v 1940年到美国演讲,并在伯林顿学院接受教席v 1944年,完成了著名的《伟大的转变》一书v 1957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完成了第二本著作《早期帝国的贸易与市场》v 中心论点:经济“嵌入”于更大的社会之中v 社会有优先权并控制着经济v 在历史和比较视野中,经济总是嵌入在社会关系之中,经济行为者的活动并非旨在最大限度地扩大其物质利益,而是为了维护其社会地位、身份和社会优势。
v 市场和工业资本主义看作是一种过程的结果,通过这一过程,经济已使自身摆脱了社会的控制,使社会生活的所有其他方面服从其自身需要v 核心问题:v 市场经济及其矛盾;v 作为基本制度的自我调节的市场;v 对古典和新古典经济理论范式普遍效力的要求的限制 v 经济整合原则的类型学:v 互惠意指对称群体之间的相互关联的交易(如礼品交换);v 再分配指到“中心”和从“中心”的适当交易(如从行政上组织食品的分配,即慈善事业);v 交换涉及市场系统中“诸手”之间的交易(买与卖)v 这种分类的必然结果是,在具有这些结构群体种类(如对称组织起来的亲缘关系)的社会中,将依此形成不同的经济转让方式 v 波兰尼的类型学是不完善的,似乎没有包括对用于集体行动的经济物品和服务(如战争用品)的政治动员v 静态的分类方案,缺乏经济动态原则感或从一个体制向另一个体制转变的感觉v 高估了市场原则的分裂和非整合层面,低估其他层面的相反的可能性第二节 社会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v 埃米尔迪尔克姆v 马克斯韦伯v 乔治齐美尔 一、埃米尔迪尔克姆 v 埃米尔迪尔克姆(Emile Durkheim,1858-1917年)是法国第一位学院式社会学家,也是欧美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
v 1879年迪尔克姆在两次落榜后,终于通过了享有盛誉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入学考试,从而进入这一培养法国知识精英的摇篮v 29岁时受聘于波尔多大学,在该校文学院教授教育学和社会科学v 1896年迪尔克姆被提升为第一位法国的社会学教授v 1899年,他应聘到巴黎大学,1906年被聘为教育学正教授v 代表作:《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自杀论:社会现象的探讨》v 文化应整合于经济分析之中:有关这种关系的分析主要体现在迪尔克姆对社会秩序的讨论,也就是"社会是怎样整合起来的" v 在传统社会中:机械团结v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分工对机械团结的磨蚀作用,在经济方面,劳动分工和职业专门化在社会分化中的重要性v 对自由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