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百合花》中情感线索.doc
5页浅谈《百合花》中情感线索摘要:茹志鹃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风格的 女作家,她的成名作《百合花》是“革命历史小说”中的另 类书写从情感线索来探究《百合花》能够体会文章深切的 人文关怀关键词:情感线索;百合花;人文关怀 在革命历史小说兴盛的年代,茹志鹃的《百合花》以诗意的叙说革命历史的方式游走在主流边缘时隔数年,《百 合花》则以其文学主题的多义性成为文学评论界关注的重 点,分析小说中的情感线索便是对其主题进行探讨的一次尝 拭茹志鹃在小说中巧妙地设置了三个人物,二女一男不 同于以往的“革命+恋爱”的叙述模式,作者设置了两个女性,一个是文工团员 “我”,一个是老百姓 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这就将原先的一对一模式二分化,有了 “革命者+革命者”和“军+民”两种形态茹志鹃自己曾写道:“ ‘我’对通讯员建立起一种比同 志、比同乡更为亲切的感情但它又不是一见钟情的男女间 的爱情‘我’带着类似手足之情,带着一种女同志特有的 母性,来看待他,牵挂他这是作者希望“通讯员”这一 人物形象所能达到的效果但是,“小通讯员”对我的感情 则一定程度上超出了这种同乡式的感情,这在文章开始的描 写中就可以体会到因为“我”是一个女同志的原因,在行走的过程中“一 开始他就把我撂下几丈远”。
休息的时候,小通讯“在远远 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把枪横搁在腿上,背向着我,好像没我 这个人似的当“我”故意和他面对面坐着的时候,他 “立即张煌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 安而当“我”问到他有没有娶媳妇的时候他更是“飞红 了脸,更加忸捏起来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同乡情 了,而是一个年轻的男性在一个年轻女性前的正常状态,正 因为他年轻很少接触过女性,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忸捏”、 害羞状态虽然“我”对“小通讯员”可能有故意接近之 嫌,但正因如此,“在‘我’的映照下,他是一个有着对异 性特殊、微妙心理的个体,” “对异性的朦胧意识及由此产 生的羞涩感”才得以生动地表迗出来由此,文章中的人性 美和人情美便在革命话语环境中悄悄绽放,成就了小说的多 重性和文学价值新媳妇”和“小通讯员”之间的关系从表面上看是 一种“军民”之间的美好情感但是,通过文章中的几处细 节又不难发现,他们之间有着朦胧的情感纠葛当小通讯员 因没有借到被子而和“我”一同再去前去的时候,听着道 歉,她不说话却一直“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而当新媳妇进去拿被子的时候,小通讯员又 不好气地说:“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 看怪吧!”这里显而易见是新媳妇故意不借给通讯员,一方 面她有着农村妇女泼辣朴实的特点,另一方面则体现了一个 刚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对一个年轻英俊的异性所产生的好感让她忍不住还想再多见他一这种感情是朦胧而尴尬的,是所谓的“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但是却又是让人难忘的。
正是因为这种不似爱情的爱情,才使得小说不仅止于“军民鱼水情”这一主题的表达,而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故事的结尾是小通讯员为了保护他人的英勇牺牲,“我”和“新媳妇”都伤心不已尤其是当新媳妇将自己里 外全新,绣着美丽百合花的被子劈手夺来,盖到通讯员的遗 体上的时候,已经不仅仅是对“这位同志弟的歉疚”,更是 对失去一位年轻生命的惋惜而那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 百合花,是“伟大的母性之爱和温婉的女性之爱的复杂集 合,是小说之所以在感人至深的同时、又令人回味深长的真 正原因此外,作品中还暗含着对“青春”这一主题的表现小 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无论是仅有19岁的花季少年“小通 讯员”,还是活泼开朗的女文工团员“我”,还是刚过门三 天美丽善良的“新媳妇”,都是充满着青春气息,健康活力 的年青人无论是“我”和“小通讯员”之间的同乡情,还 是“新媳妇”与“小通讯员”之间朦胧的爱情,还是“小通 讯员”对两个年青女性美好、朦胧的情愫都是生动而可爱 的而当小通讯员牺牲后,“我”和“新媳妇”面对他的遗 体时的痛惜,则是对美好青春生命逝去的慨叹和惋惜,而这 又在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对青春生命的扼杀,于是,作 品中深沉的人道主义情怀便彰显出来。
茹志鹃曾写道“《百合花》便是这样,在匝匝忧虑之中, 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1958写作这篇小说的时候,面对 人人自危、朝真暮伪的社会关系,茹志鹃感到心力交瘁,由 此缅怀战争时候人与人之间质朴的人际关系作者将这种愿 望渗透到小说的字里行间,既隐晦地表迗了自己的民间立 场,又从侧面表现了对社会的批评同时,小说中有两段回忆故乡的描写,不仅是对故乡的 怀念和对美好生命的礼赞,更是想通过故乡、中秋月、团圆、 童谣这一系列意象来反衬战争生活所带来的现实的苦痛,这 种感受反而超越了宏大叙事的高高在上,带给读者一种更深 层的个人体验和情感互动由此,无论是在“军民鱼水情”掩映下的男女之情,还 是温暖的同乡情;无论是对青春的热爱,还是美好生活的向 往,多重情感意蕴的交织让《百合花》在文学史上绽放得更 加灿烂!参考文献:[1] 茹志鹃.茹志鹃小说选[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348, 351[2] 王建光.“清新俊逸”遮蔽下的“欲望”书写一一 对茹志鹃小说的一种读解[J].甘肃社会科学,2007, 2 (77)[3] 张健.新中国文学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105[4] 路文彬.历史想象的现实诉求__中国当代小说历 史观的承传与变革[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 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