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伟大钢琴家肯普夫.docx
9页伟大钢琴家肯普夫 威廉·肯普夫(1895-1995) Wilhelm Kempff 生于德国特伯格,师从H.巴尔特和R.卡恩21岁时已初享钢琴大师声望 肯普夫是当代德国最有代表性的钢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教化家他的演奏风格秉承了德国致密、朴实、严谨的模式并与自己的创建精神相结合而形成的,因此不受技巧约束,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表现功能来运用他的演奏哲理性强,深厚严谨,含蓄细腻,音色光明、名贵、节奏处理具有独特的推动力,仿佛脉搏跳动、水的流速那样合理、亲切、自然肯普夫的演奏曲目涉猎面不是很广,仅限于巴赫、莫扎特、舒曼、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作品,也正是因为这种专一的追求和深化的探讨,才使他成为演绎贝多芬钢琴作品德专家和权威此外,肯普夫还是一位音乐教化家和作曲家作为音乐教化家,他曾担当斯图加特高等音乐学校校长和领导高级钢琴班,并多次在各地等教学中,为德国乃至世界培育了一批闻名的钢琴家肯普夫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演奏生涯中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而成为20世纪德国传统音乐的最终巨匠 一八九五年诞生于东普鲁士的居特伯格,一九九五年在意大利波西塔诺逝世肯普夫由父亲启蒙学习钢琴,九岁进入柏林高等音乐学校分别师从巴特与卡恩学习钢琴和作曲,一九一六年在个人第一场演出中同时演奏钢琴与管风琴,一九一七年以钢琴演奏与作曲得到柏林市颁发的门德尔松奖,一九一八年首度与柏林爱乐合作,一九二四年到二九年出任德国斯图加特音乐学校校长。
二次大战前,肯普夫的踪迹遍及欧洲、南美与日本,大战结束后才到伦敦(一九五一)与纽约(一九)演出在演奏生涯最终几年里,肯普夫的曲目多以德国古典与浪漫派作品为重心,特殊是贝多芬的作品除了独奏,肯普夫也从事教学、创作与室内乐演出,梅纽因、谢霖和罗斯特罗波维奇等人都是他的搭档一九三一年到四一年间,肯普夫与费舍等人在波茨坦的暑期高级班里担当教授,战后还曾经主持过贝多芬钢琴作品讲座,因此很多后辈杰出钢琴家都接受过肯普夫的指导,其中最精彩的就是内田光子 第一次听到布兰德尔谈及肯普夫至今已经有三十多年当时我们正从波士顿经由麻州高速马路前往檀格坞,他谈到他对很多已逝或仍活跃的钢琴家的看法当我提到当年仍健在的肯普夫时,布兰德尔立即声明:“他的全盛时期比我们任何一个人弹得都要好接着布兰德尔谈到肯普夫最近与莱特纳及邦贝格交响乐团录制的莫扎特二十三号钢琴协奏曲,以及1950年录制的李斯特布兰德尔为本系列第三套肯普夫专辑选择录音) 威廉·肯普夫1895年诞生于德国柏林南方约三十五公里居特伯格,成长于波茨坦他的家庭信仰路德教派并且有深厚的路德教派音乐传统,祖父约翰·腓特烈·肯普夫与父亲威廉·肯普夫是教堂管风琴手与圣歌领唱。
肯普夫也是从这些渠道起先接触音乐,因此他是唯一一位能同时能举办管风琴独奏会的重要钢琴家肯普夫特别庆幸自己是从这样的环境起先接触音乐 肯普夫的键盘演奏技巧相当罕见,他是脑与手神经能够毫无瑕疵、轻松且完备结合的音乐家之一九岁的时候,肯普夫在柏林高等音乐学校入学考试里已经能把十二平均律里任何一首曲子随意用一个调性凭记忆弹出他一生的记忆力都特别好 1916年第一次与柏林爱乐合作并在柏林举办第一场个人独奏会后,肯普夫正式步入职业音乐家生涯独奏会的曲目有贝多芬《汉马克拉维》奏鸣曲与布拉姆斯《帕格尼尼变奏曲》没有多久,肯普夫的名声已经传满整个欧洲、拉丁美洲与日本,唱片也在世界各地畅销不坠,但是他到1951年与1964年才首度造访英国和美国肯普夫对教学很有爱好,1924年到29年在德国斯图加特担当音乐学校校长,1931年到41年与费舍、季雪金在波茨坦开办暑期高级班,战后更在波西塔诺、巴伐利亚等地主持贝多芬钢琴作品讲座直到1982年 “肯普夫就像一架风鸣琴,”布兰德尔说,随时都会对着吹拂他的风做出响应他把音乐变为自己的一部份他的音乐带有许多即兴成份,早年的独奏会甚至都会支配即兴演出。
这对管风琴演奏家而言非常平常,而肯普夫是擅于弹奏管风琴的布兰德尔更进一步提到几点实例第一点仍是从长于演奏管风琴的角度动身,因此肯普夫对于处理复音与对位非常拿手肯普夫是演奏赋格的高手之一,”布兰德尔说,贝多芬《汉马克拉维》奏鸣曲终乐章以及与傅尼埃合作的大提琴奏鸣曲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有一对敏锐的耳朵,他知道如何让声音在渐强中渐次绽开并保持肯定的细密 肯普夫对于音乐的气氛与观点有不行思议的感受力,他的乐声总是风度翩翩,他的节奏、他对音乐的了解就是构成音乐的最小单位,他的演奏有如脉膊跳动,音乐有坚硬的骨干,但是却也相当柔韧,即使在无声的时候也能感受到它的生命力,从不压迫音乐或重击键盘布兰德尔认为肯普夫也是个“认为音乐的本质在歌颂性,而这个观点已经被遗忘很久了”的音乐家最终,肯普夫从来不会“过度阻碍音乐,这也好像是现在已经失去的观念古尔德或是现在很多演奏家所弹奏的音乐与他完全相悖肯普夫是演奏巨匠最好的典范,甚至连霍洛维兹都会喜爱他当然,我也不想离他太远 其次套肯普夫选辑的曲目有莫扎特最为人所熟知的A大调其次十三号钢琴协奏曲K.488,这一套则是向大家介绍莫扎特1776年完成的第八号钢琴协奏曲K.246。
就像布兰德尔在评论A大调其次十三号钢琴协奏曲所说的,九十年头已经听不到这样的莫扎特了:整首曲子听来就是那么简洁、顺畅,完全不在谱面上添加任何东西,而可能是莫扎特拿来做为教材的第八号钢琴协奏曲K.246更不是一首要让人产生窥探他往后协奏曲创作风格用意的作品肯普夫完备地以无忧、精力充足的方式来诠释这首作品,与听众共享他所宠爱莫扎特作品中名贵、优雅与幽默第八号钢琴协奏曲与其次十三钢琴协奏曲同样与指挥莱特纳(Ferdinand Leitner)合作 莫扎特改编自格鲁克歌剧的《我们愚蠢小民认为》主题与变奏录音有另一个故事首先,1783的莫扎特已经进入创作成熟期的阶段,他喜爱站在听众面前,喜爱为他们即兴演出据说这首曲子是莫扎特是在音乐会上即兴演奏后立即写下的作品当时年近七十的格鲁克是歌剧界大佬,他在1783年参与莫扎特在维也纳的两场音乐会,莫扎特于其中一场音乐会中即兴以这首作品做为这位贵客的颂歌《我们愚蠢小民认为》是一首可爱而且旋律匀整的作品,但是莫扎特让它的内容更丰富而且更适于以钢琴来演奏,音乐也传达出莫扎特当时的欢乐故事到此为止肯普夫也的确抓住莫扎特作品中兴奋与在群众面前演出的高兴,这是他在1956年的现场录音。
对肯普夫来说,这首欢乐的小曲与第八或二十三号钢琴协奏曲完全不同,或许肯普夫的表现略微鲁莽了些,但是那种精力充足而又带点冒险性的感觉却是在录音室录音中听不到 无论是在录音室或音乐厅里,贝多芬当然是肯普夫生命:他第一次录音的曲目就是贝多芬的钢琴小曲(现在好像己经没有任何唱片存在),他在不同的时间接连录制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两次)与五首钢琴协奏曲(也是两次),和傅尼埃、梅纽因也留下宝贵的室内乐录音这里选出的两首钢琴奏鸣曲:其次号与第十一号表现出肯普夫最好的一面肯普夫的演奏爽朗明快而且抒情,每个音符都恰如其份,有人赞美他不在音乐里加入过多个人情感或物质上的负荷,他从生活与特性上得到灵感,让常常被忽视的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出现美丽自然的音乐语言 在舒伯特特别优秀但是很惋惜没有完成的C大调第十五号奏鸣曲D.840里,我们再一次听到肯普夫以简洁方式诠释所产生的好处或许是因为未完成,这首作品常被一些音乐家严厉攻击肯普夫只演奏舒伯特完成的两个乐章,避开由其它人完成的诙谐曲与不重要的终曲 勃拉姆斯《狂想曲》作品79是肯普夫五十年头在笛卡留下的传奇录音之一,布兰德尔留意到这些录音没有作品“可能有”的冲劲,取而代之的是豪华的“管弦乐效果”以及奇异的抒情乐句。
舒曼《浪漫曲》作品28是一首细腻的作品,在肯普夫1972年的录音中,他让这首作品呈现出极为漂亮的色调他同样让钢琴在这首作品以绝佳的“管弦乐化”效果出现,而乐曲第一次转为升F大调时,整体效果犹如进入一个新世界而在动人的浪漫曲中,肯普夫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内心纠结的感觉,但是他的诠释依旧不脱舒曼作品中的“简洁” 最终是让人惊讶的弗雷第六号夜曲一般人根深蒂固的偏见是德国音乐家应当只会演奏德国作品笛卡曾经冒险为肯普夫录下肖邦与李斯特的作品肯普夫其次套选辑中的李斯特录音特别优秀,虽然肖邦的水准参差不齐(没有收录在这套全集里),但是有些曲子依旧特别美丽而且极为宝贵,不过,这首弗雷的夜曲却不是笛卡这一系列的录音,而是肯普夫在1945年所录制假如有人曾经听过肯普夫的作品,他就不会完全对肯普夫在弗雷作品中讨人宠爱、有如冥想曲般的表现感到惊异这是一首难懂的作品,但是肯普夫却让它不只呈现出钢琴奇异的魅力,还有一条准确的诠释脉络 宏大钢琴家肯普夫 钢琴家 十大钢琴家简介及唱片选粹(举荐) 钢琴家影评 与钢琴家相约 国际闻名钢琴家 各钢琴家的钢琴作品 钢琴家的名人故事 钢琴家赏析,英美影视观赏 我心中的中华钢琴家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9页 共9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