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四章 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ppt
45页第十四章 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理性行动理论,又称为社会学的理性选 择理论该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借鉴和扩展了经济学的“理性选择理论” ,不仅用于解释人们的经济行为,还试 图解释更广泛的社会行动主要代表人 物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科尔曼(James S. Coleman,1927—1995),他在 1990年出版的《社会理论的基础》为这 一学派建立了较系统的理论体系• 一、科尔曼的理论和方法论倾向 • 1、个体主义方法论 • 2、理论倾向 • 二、理性行动理论的目标 • 1、联接社会学的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 • 2、深入分析各种社会行动 • 三、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 1、基本行动的要素 • 2、行动者之间的关系• 3、社会规范 • 4、社会资本 • 四、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 • 1、影响行动的两个因素 • 2、分析框架 • 五、法人行动与现代社会结构 • 1、法人与法规的形成 • 2、对法人组织的分析• 一、科尔曼的理论和方法论倾向 • 1、个体主义方法论 • 针对整体主义方法论整体方法论忽视了社会系 统的内部层次、特别是忽视了个人行动层次科 尔曼主张的个体方法论是用社会系统的不同组成 部分(如个人、群体、组织、制度)的行为来解 释社会系统的行为。
• 这种个体方法论不仅仅依据个人动机和倾向来解 释社会现象,而是要考虑由个人到系统之间的多 个层次到底选择哪个层次来进行分析,要根据 所要解答的具体问题来选择• 2、理论倾向 • (1)“理性人”假设 • 不同于帕森斯的“社会人”假设,认为“社会 人”假设把社会规范作为理论的出发点,人 只是被动地按照规范行动 • “理性人”假设是指“对于行动者而言,不同 的行动有不同的‘效益’,而行动者的行动原 则可以表述为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 • 但这里的“效益”并不局限于狭窄的经济含义 ,还可以是社会、文化、情感、政治等方 面的“效益”因此,“理性人”不同于“经济人 ”• (2)理性行动 • 因此,理性行动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通过 人际交往或社会交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 行动,这种行动需要理性地考虑(或计算 )对其目的有影响的各种因素 • 理性行动不包括不具有目的性的情感行动 和不具有社会性的私人行动• (3)理论形式 • 借用了经济学的理性选择模型但是从社 会学的角度扩展了理性选择模型 • 经济学认为,人是依据个人稳定的利益偏 好在各种行动中作出选择的(理性选择模 型),社会学则认为,人的行动是受社会 环境和社会结构制约的。
• 科尔曼的理论则力图把个人(行动)与社 会结构结合起来解释社会行动他要研究 人的理性行动是如何受到社会结构制约的 ,在结构的限制中人们又是如何选择行动 方式的 • 在借鉴经济学的理性选择模型时,科尔曼 将社会学的权威、社会关系、组织、社会 规范等理论因素引入到理性选择模型中, 发展出一个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理性 行动理论)• 二、理性行动理论的目标 • 1、提供一种以个人理性为基础的社会行动 理论,以此将社会学的微观理论和宏观理 论结合起来 • 任何以个人行动为基础,阐述系统行动的 理论都由三个部分组成: • (1)说明宏观微观的转变这类命题由表 达社会特征的自变量和表达个人特征的因 变量组成 • (2)说明微观水平的个人行动和人际互动 这类命题由表达个人特征的自变量和因 变量组成• (3)说明微观到宏观的转变这类命题由 表达个人特征的自变量和表达社会特征的 因变量组成 • 这样,理论体系的起点和终点都在宏观水 平,而推理过程中却降到了个人水平• 案例分析: • 科尔曼根据这种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方式对 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分析进 行了修正• 他认为韦伯的理论解释只停留在宏观水平 上(新教教义——资本主义体制),他重 新提出三个命题: • (1)新教教义改变了某些个人的价值观念 ; • (2)这些改变了价值观念的个人采取了一 定的经济行为; • (3)这些个人的经济行为有助于资本主义 经济体制的形成。
• 2、深入、全面地分析各种形式的社会行动 ,特别是法人行动 • 区分了社会行动的类型: • (1)交换行动:涉及行动者之间交换资源 或权利,这种交换不会对其他人造成外部 影响 • A.市场交换这里的市场包括经济的、政治 的、社会的市场 • B.权威关系中的交换指行动者把控制自身 行动的权利转让给另一行动者如球员服 从教练• C.信任关系中的交换指行动者单方转让 自己的资源或权利给另一行动者,如将自 己的资金委托给另一个人购买股票 • (2)法人行动和规范性行动前者如企业 的销售行动,后者如教徒们去教堂祈祷 它们都涉及对许多人产生外部影响的集体 行动• 三、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 与其侧重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主旨相应, 科尔曼的概念在基本行动和系统行动两个 分析层次上展开 • 基本行动是指两个行动者相互依赖的行动 与这一层次相联系的基本概念是:行动 者、资源、行动者的利益、简单社会关系 (权威关系、信任关系) • 系统行动包括三方或更多的行动者,与此 相联系的基本概念是:复杂关系(权威结 构、信任结构)、社会规范和社会资本、 法人行动• 1、基本行动的要素 • (1)行动者、资源和利益 • 行动者都有一定的利益偏好,并且都试图 控制能满足自己利益的资源。
• 行动者的利益是由一定的需要和偏好构成 的,它包括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需要 和偏好 • 资源的种类很多,如财富、物品、事件、 信息、技能、特长、感情等等• 行动者与资源之间是控制关系与利益关系 • “行动者仅仅通过两种关系与资源(间接地 与他人)建立联系,即控制资源和获利于 资源行动者只有一个行动原则:最大限 度地实现个人利益 • 最基本的行动是两个行动者交换资源,以 此来满足双方的利益,这也是人际互动或 行动者相互依赖的起因 • 基本行动是系统行动的基础• (2)社会均衡、社会最优状态 • 行动者之间的交换是使双方都获利而又不受 损失,如果这些交换稳定在某种状态而不再 改变形式或交换比率,那么社会就达到了某 种均衡状态 • “社会均衡”是在多次交换过程中逐渐实现的 社会均衡是一种相对状态一般来说,处 于均衡状态的交换比起交换之前的资源分配 所达到的利益满足程度要高 • “社会最优状态”是在一定系统中最佳的社会 均衡状态• (3)行动的权利 • 社会交换必须以一定的社会秩序为前提, 这就需要建立行动的权利结构 • 权利可分为“自由(处置)权”和“要求权” • 权利结构规定每个行动者对何种资源有自 由处置权或利用这些资源采取行动的权利 。
• 行动者可以依靠强力或影响力强制他人承 认他的要求,也可以依靠共识,形成规范 ,使他人承认其权利 • “权利既依赖权力,又依赖他人的承认”• 2、行动者之间的关系 • 行动者之间除了直接的交换关系、人际关 系外,还存在着与系统行动者有关的权威 关系和信任关系,这些关系界于微观与宏 观之间,它们可以说明众多行动者的基本 行动是如何转变为系统行动的 • (1)简单关系:权威关系 • 如果行动者甲有权控制乙的某些行动,则 行动者甲和乙之间存在着权威关系即: 行动者乙将自己对某些资源或行动的控制 权转让给行动者甲,从而建立了支配者与 被支配者间的关系• 权威关系可分为两种类型: • A.共同的权威关系:即被支配者转让控制权 的前提是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支配者行 使权威能使被支配者获益如工会领导人 的权威 • B.分离的权威关系:双方的利益并不一致, 支配者行使权威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 被支配者服从权威是为了直接获得某些补 偿如企业领导人与雇员、行政官员与下 级之间的权威关系• (2)简单关系:信任关系 • 最简单的信任关系包括两个行动者:委托 人与受托人他们的行动目的都是使个人 利益得到满足。
• 信任关系是指委托人将自己的资源委托给 受托人使用,以便得到比不存在委托关系 时更大的利益 • 为了保护委托人的利益,还应该创造出某 种社会结构,使受托人只有恪守承诺才能 获得好处这种社会结构的形式主要有较 持久的互赖关系和内部联系密切的社会组 织• (3)复杂关系:权威系统 • 由两个行动者的简单关系发展到多个行动 者的复杂关系标志着由微观互动到宏观结 构的转变,因为复杂关系还形成了一定的 社会结构(如权威结构、市场结构等) 由复杂关系形成的社会结构还表明了系统 行动的三个组成部分:微观互动、微观到 宏观(结构)的转变、宏观结构对微观互 动的影响• 任何社会都会从简单权威关系发展出各种 权威结构 • 与简单权威关系相比,复杂的权威结构由 三种角色构成:支配者(权威委托人)、 代理人、被支配者 • 支配者将自己掌握的某些权利委托给代理 人,由他们具体行使权威如国家领导人 授予各级行政官员一定职权• 委托人、代理人、被支配者这三种角色的 复杂关系和微观互动形成了社会的权威系 统(如科层组织、等级制度、法规体系) 和系统行动(如行政管理、收入分配) 这是从微观到宏观的转变 • 宏观结构和系统行动的结果又对行动者有 反馈作用,行动者根据这些结果作出判断 (如分配是否公正、权利和利益是否受损 等),并根据这些认识调整自己的行动或 改变相互关系。
这是宏观到微观的转变• (4)复杂关系:信任系统 • 社会的信任系统(结构)也是由简单的信 任关系发展起来的 • 这种信任结构由三种角色构成:委托人、 中介人、受托人他们组成一条信任链 例如,储户—银行—借贷人、选民—人民 代表—候选官员,歌星—经纪人—晚会组 织者 • 还存在着相互信任的结构,即相互委托自 己的资源,这种结构可减少违约的可能性 • 3、社会规范 • 以往的许多社会学理论(尤其是帕森斯的 理论)都假定:社会规范是既定的,个人 通过社会化将其内化并依据规范行动 • 而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个人的利 益偏好是既定的,行动者根据利益最大化 原则行动社会规范是在微观互动过程中 形成的宏观建构,它伴随着各种赏罚措施 又影响着人们的行动 • 因此,理性行动理论要研究规范是怎样产 生的,它在行动者的互动中是如何得以维 持的,即社会规范的微观基础• (1)社会规范的产生 • 社会规范是通过社会共识形成的、非正式 的有关行动权利的规定如“不能在公共餐 馆吸烟” • 规范不同于法规,不具有正式性和法律强 制性,但有些规范可通过立法转化为法规 • 各种规范都是针对某种(或某类)行动制 订的,这种行动称为焦点行动(如吸烟) 。
规范的产生是由于焦点行动具有外在性 ,即行动的结果对其他人有影响• (2)社会规范的类型 • A.共同性规范:即规范的受益者和目标行动 者都能从规范的实施中获益,如“要礼貌待 人” • B.分离性规范:是对目标行动者的限制,但 使有关的他人获益 • C.惯例性规范:是对长期形成的习惯和行 为方式的规定,如参加晚会要穿礼服 • 规范也可以分为指令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 前者提倡某种行动(“要尊敬老人”),后 者限制某种行动(“不能随地吐痰”)• 有些焦点行动的外在影响是损害他人利益 ,有些焦点行动的外在影响是使其他人受 益,如助人为乐 • 受焦点行动的外在性影响的其他人称为“规 范的受益者”,受规范所限制或鼓励的行动 者称为“目标行动者” • “利益为规范提供了基础,即接受外在性影 响的人们产生了对规范的需求• (3)社会规范的实现 • A.赏罚与规范的实现规范的制订并不能保证其实现如果行动者不服 从规范,就需要对其实行惩罚,以保证规范行之 有效有效的惩罚措施依赖于“有关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这些关系结构可以从两方面保证惩罚的有效性 :其一,受影响的其他人采取联合行动对行动者施加 压力,如社会舆论。
其二,“有关他人”之间建立利益结构,共同承担实 施惩罚的费用(如游说行政和立法部门)• 社会规范是一种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