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阅读方法及技巧.doc
8页初中语文阅读方法及技巧一、知识点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引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二、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针对一节中的主题句应在这一节中找议论、抒情的语句,特别是结尾处最重要 3.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4.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 以人物为线 (2) 以时间为线 ( 3 )以人物为线 (4) 以事件为线 (5) 以情感为线( 6 )以某物为线 ( 7 )以题目为线 ( 8 )明暗两线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3)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①核心人物②核心事物③核心事件④作者情感8.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10.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11.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及作用?(包含修辞)1、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2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 XX ”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3 、手法的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12.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13.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在结构上的作用:(1) 关键句是指: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和过渡句2) 作用:A 、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的句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B 、 从内容上,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 画龙点睛 ) 等作用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14.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15.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16.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记叙文中抒情:抒情可分为: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二是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17.描写的种类及作用?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A、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 ( 1 )肖像描写 ( 2 )外貌描写 ( 3 )神态描写 ( 4 )动作描写 ( 5 )语言(对话)描写 ( 6 )心理描写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B 、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 揭示社会现实三、散文与小说1、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2、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3、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4、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5、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6、小说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7、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8、概括层意、段意、层意、中心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首段或尾段句、议论抒情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9、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四、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1、分类⑴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⑵、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2、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