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热河谷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对策.docx
19页南涧干热河谷区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对策1、生态环境特征1.1 地理概况 地处横断山脉小江深大断裂带上,山势陡 峻,河谷深切,褶皱裂隙发育的生态脆弱带,长期以来,由 于自然生态系统所形成的格局受到近期人类经济工程活动 的作用,加之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致使生态环境 恶化,泥石流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抵御自然灾害 能力低弱,交通设施和人民生存受到威胁,生态平衡严重失 调1.2 气候特征 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指海拔 695 米--2000米以下的低中山峡谷地段,属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主要气 候特征是高温、干早和少雨,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垂 直差异大,水平差异小的立体气候显著,干湿季明显,雨热 基本同季, 光热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全年太阳辐射总量达 5872.91 兆焦耳/平方米,直射强度 14.0 万千卡/平方米, 年日照时数 2313.1 小时,太阳入射角较大,变化范围在 8721 —4027‘之间高原空气稀薄、清新、阳光透射率强, 光谱中的短波成份多,利用率高季风效应显著,干湿季分 明河谷深切,焚风效应显著年降雨量少,约 700--890mm, 88%降雨集中在5 —10月,相对湿度50 — 59%mm,年蒸 发量在2500 — 4000mm,年均干燥度2.5,旱季干燥度为 11.2,属半干旱气候。
1.3 地质—地貌简况 境内为深、中切割的高中山峡谷地貌,反差强烈, 山地面积占97.3%,河谷盆地仅占 2.7%, 成层排列,以河谷盆地为中心,中山纵贯南北,高山对峙东 西, 小江从南向北贯穿全市地处小江中游的深大断裂带, 既有垂直方向的振荡运动,也有显著的水平方向的扭动,构 造带内断层交错, 褶皱发肓,岩层古老而破碎,岩性软弱 而易塌,为水土流失、 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地质基 础和物质条件[1]此外,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强烈,给土 壤侵蚀, 地表松散物质的积累和输送过程提供了可乘之机, 使各种生态环境灾害应运而生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和特定的地貌条件的作用, 山坡 陡峭,斜坡物质稳定性差,在水力、重力的作用下, 易于 形成水土流失,山地垂直自然带幅又受坡向、坡度、地下水、 风化壳等的影响,致使带幅窄,递变急剧,微域差异显著, 使每一个自然带的环境容量小, 经受不了外界的冲击(特 别是森林植被的破坏),一旦某要素被破坏,系统无法自偿, 环境就发生崩溃,由于自然带幅窄,通过大气环流,地表径 流,动物活动等方式,使山体重力侵蚀明显, 容易产生一 带受破坏引发多带的连锁反应,暴发山地灾害1.4 土壤特征 东川是云南省土壤种类最多的地区,云南 有十一种土类,东川有其中的十种,下属 23 个亚类,45个 土属,62 个土种。
土壤垂直分布明显,其变化规律与海拔高 度,成土母质,人类活动有关,有以下三方面特征1.4.1 以海拔高度而言,可分为四个垂直土壤带,即干旱性土 壤带,山地红壤带,山地森林土带和山地草甸土带1.4.2 受成土母质影响的土壤分布有:玄武岩形成的土壤,石 灰岩形成的土壤和紫色砂页岩形成的土壤1.4.3 凡人口密集,人多地少,水肥条件好的地方,生产水平 较高,因距村寨近,施肥较多,改土培肥方便, 土壤养分 供求状况得到改善;反之,改土不变,施肥少, 耕作管理 又粗放加之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降低,成了历年的低产田地 [2]1.5植被 东川自然植被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高 原亚热带北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地带,滇中、 滇东高原半 湿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区,下分两个亚区,北部(以北 纬 26 度分界)为滇中、北中山峡谷云南松林,高山栎类林 亚区, 南部为滇中高原盆谷青冈林,云南松林亚区东川 现有木本植物 106 科、295属、622 种,其中乔木 268种, 灌木316种,木质藤本 33种,在622种植物中,野生种507 种,栽培木本植物 115种东川共有草本植物 100科,319 种东川植物区系组成中的交汇现象十分突出, 成为许多 植物区系组成分布的边缘。
如主要分布在滇西北的冷杉属, 其最东分布边界可达东川; 东川又是许多热带植物分布的 最北界;金沙江是棕榈科植物分布的最北界, 众多中亚生 长的干旱植物亦可到达金沙江下游;滇中高原的云南松,东 川是其分布的东北界;大量生长在温带草原的枸杞 (Engeihavdtia spicata)、狠毒(Sida sgechuensis), 东川是 其分布的南界[2]1.5.1 在海拔 1600mm 以下的金沙江、小江河谷大部分地区 的热量相当于南亚热带的指标,小部分相当于中亚热带, 水 分状况半干旱植物群落的代表类型是稀树草丛 常见树 种 如 : 攀 枝 花 (G assampinus malabarica) , 红 椿 (Tooramicrocavpa) , 苦 楝 (Sophoradaridi) , 滇 无 患 子 (Sapindus delavayi l.),车桑子(Dodonaenriscosa),酸模 (Rumex hastatus),四方蒿(Blsholezia blandw)等草本 层主要是禾本科植物,以扭黄茅 ( Heteropogn contottus) 为 优 势 , 旱 茅 (Eremopogon delatayi ), 芸 香 草 (Cynrbovpogon distans)等为辅。
在局部岩石露头较多的陡 坡地段,有以仙人掌(Calotropis glganton)为主的肉质多剌 植物1.5.2在海拔1600m以上的山地,热量相当于中、北亚热带和 暖温带,水份状况为半干旱、半湿润, 土壤主要是山地红 壤,其次是黄棕壤 植物群落代表类型为常绿针叶林和常 绿阔叶林常见树种有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华山松 (Pinus armandi)、滇青冈(Cyclaba lanopsis glauca)、麻栎 (Quercus acutissima)、栓皮栎(Q. Variabilis)、 高山栲 (Castanopsis deiaragi)、杜鹃(Rnododendron Spp),香薷 (Driganum ralgale) 等 草 本 植 物 常 见 有 野 古 草 (Amndinella satosa),旱茅(Eremopogon delarayi)、沙草 (Cyperus Sp.)、蕨菜(P.pteridium)等1.5.3 由于长期开垦和人为反复破坏,致使植被稀疏,有林地 面积仅为12758ha,有林地仅占全市总面积的6.78%,占林 业用地的 16.62%,远远低于云南全省森林覆盖率(24.04%) 和平均林地利用率(35.2%)的水平,覆盖率仅为 14.62%。
乔 木层遭受瓦解,稀树草丛演化为草丛, 山地暖湿性和温湿 性常绿针叶林演化为草丛,或垦为耕地, 常绿阔叶林演化 为杂木灌丛,冷杉林演化为箭竹灌丛 植被类型由森林类 型向干旱灌丛—稀树草地—半荒漠演变森林植被和草地 植被的生产能力不断减弱,生态功能下降,肥力流失,地力 衰退 [2]2. 干热河谷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2.1 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平衡失调东川干热河谷主要是山区,山区一般地势高亢, 坡度 陡峻,土层较薄(耕作层在 25cm 以内的占 72%),水力侵 蚀强,在这种地质地貌条件下所形成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 对外界干扰和敏感性强,自我调节和自然恢复能力差, 地 表水土等物质随时可进入运动状态, 从而导致生态环境和 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变,致使生态进一步失衡,表现出极大的 脆弱性[1]2.2 土壤退化,肥力降低,承载力下降 在生态环境十分 脆弱的情况下, 人类干扰活动对土地退化起着决定性的作 用随着原生植被和次生植被的破坏, 地表径流增大,土 壤加速侵蚀,加速了土壤旱化和荒漠化趋势雨季来临时极 易导致水土流失,特别是生产力低下, 科技不发达地区广 种薄收, 采取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传统的耕种方法, 表土和营养元素流失严重,土壤团粒结构遭到破坏,致使土 壤贫瘠,肥力下降,保水保肥能力差,生产力下降。
2.3 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灾害频繁 植被的破坏致使水 土流失加剧, 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 1273.53 平方公里,占 总土地面积的 68.51%, 其中剧烈流失 75.92平方公里,极 强流失68.73平方公里,强度流失 158. 46平方公里,中度 流失492.03 平方公里,轻度流失478.39 平方公里,多年平 均侵蚀土壤 828.34 万吨,平均侵蚀模数 4456 吨/平方公 里?年,年平均侵蚀厚度 3.55mm, 各支流输入小江泥沙 3000-4000万吨,小江河床每年平均淤高约20cm,小江两 岸泥石流沟谷由 50 年代的38条发展到 107条,农田水冲沙 压砾石垒垒,沙滩片片,铁路公路受害严重, 成为我国暴 雨型泥石流典型发肓区其分布之广泛,类型之齐全,活动 之频繁,危害之严重,为国内外罕见[2]40 年来,由于水土 流失泥石流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用于治理的费用均逾亿元人民币,据不完全统计自 1980年以来,就有144人死亡, 50 多人受伤于泥石流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3. 干热河谷水土流失治理途径 毛泽东主席1955 年提出:“绿化祖国”的号召, 周恩来总理指出: “青山常在,永续利 用”,并就环境问题、 生态问题、森林问题作了许多指示, 昭示了:植树造林、 改善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 密切的关系。
绿化国土对农业的保护,对生态的改良,对 气候的调节, 对水旱灾害和水土流失的治理极其重要3.1 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是治理水 土流失的根本途径鉴于干热河谷环境条件恶劣,应按照“因 地制宜, 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适宜造林树种的筛选,采取 以灌为主、乔、灌、 草结合,合理配置树种和群落结构的 技术路线, 把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治 理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对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而言, 东川泥防所、 林业局、农业环保站等单位已筛选出一此抗 旱的速生树种, 如新银合欢 ( Ieucaena leucocephala) 、 台湾相 思 ( Acacia auriculensis) 、 大 叶相思 (Acacia canfusa) 、 刺 槐 (Robinia pseudoacacia) 、 和 余 甘 子 (Phyllanthus cmblca)等,草本植物如:蓑草(Eulaliopsis binata)、苦刺(Sophora baridii)、羊胡子草(Eriophoram Comosum)等建立乔、灌、草结合的多层复合结构的人工 植物群落,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改善旱生环境, 取得了 一些治理水土流失的成功经验。
3.2 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合理开发坡地,治理水土流失 合理开发利用坡地, 充分利用坡地的潜在优势是持续发展 的重要途径,除坡度大于25°的坡地采取退耕还林、 封山育 林外,低于25°的坡地要大力推广坡地农业技术(S loming Agricultural land Technology)采用等高耕作技术 进行横坡种植,并采用每隔4 — 6m沿等高线种植固氮篱, 绿篱间际耕作带,定期修剪绿篱枝叶返还耕地作有机绿肥, 改良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稠密的绿篱对流失的水土有截留 作用 在耕作带采取常规的农事耕作, 在自然重力作用和 绿篱拦截下逐渐形成生物梯田坡地农业技术采用就地、大 规模有机质投入方式解决了传统的施用化肥引发的环境污 染和土壤板结等系列问题,有助于改良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 肥力, 有效地治理了水土流失3.3 综合防治与生态、经济效益相结合 把水土保持工作 寓于经济开发之中,同当地的经济振兴、脱贫致富紧密结合 起来以小流域为单元, 以坡耕地的挽救和改造为中心, 工程、植物、农耕措施一齐上,山、水、田、林、路综合治 。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