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考语文二轮专项复习专题五 议论文阅读 训练(教师版).doc

20页
  • 卖家[上传人]:gu****iu
  • 文档编号:349678826
  • 上传时间:2023-04-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0.50KB
  • / 2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专题五 议论文阅读[一](2020·合肥42中期中考试)(17分)说“勤”林家箴①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②勤,对好学上进的人来说,是一种美德我们所说的勤,就是要人们善于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勤于总结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树者,在其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是用辛勤的汗水写着一个闪光的大字——“勤”③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了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种以上;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漫游生活,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德国伟大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歌德,前后花了五十八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女知识青年曹南薇,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④勤出聪慧。

      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浑浊,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但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雨雪风霜,坚持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我国宋代学者朱熹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读熟可是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终于“无书不读”,成了一个博学之士⑤实践证明,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一个人的知识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唯有勤奋者,才能在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才能不断地开拓知识领域,获得知识的酬报,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这就是说,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个渴望得到真知灼见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意的有删改)1.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3分)想要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就需要“勤”3分)2.请用“∥”为本文划分段落层次限标2处)(2分)①∥②③④∥⑤【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章段落层次的能力本文作者第①段引用俗语、韩愈的名言提出中心论点;然后第②段运用道理论证阐述“勤”的内涵;接着③④两段设立两个分论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论证中心论点;最后第⑤段,总结全文,强化中心论点所以文章段落层次划分为:①∥②③④∥⑤3.请为第③段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来论证“勤出成果”的分论点3分)示例:王羲之练字,每次练完字后都会在水池中清洗毛笔,久而久之将池水染成黑色,终成一代书法大家言之有理皆可,3分)4.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运用了举例论证1分)列举德摩斯梯尼和陈正之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勤出聪慧的观点,(2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1分)5.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名言,前后两处作用有何不同?请做简要分析5分)开头引用名言是为了引出论点“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并作为道理论据论证了这个观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分)结尾引用名言是为了强调勤和个人的关系,进而补充论证“想要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就需要‘勤’”的观点2分)[二](2020·湖北随州)(14分)“魏晋风韵”为何难以超越嵇绍玉①书法史上的魏晋时期留下了无尽的辉煌,以清雅、高逸、流美、洒脱为特征的“魏晋风韵”,一直被后期书家苦苦追索。

      书法演进有种奇特现象:一种审美风格的形成,从萌动、滋生、繁茂、壮大到成熟,往往经过漫长时间的孕育,高峰形成后又迅速坍塌同样,“魏晋风韵”在隋唐后便跌入低俗,虽也不乏书家踵其前贤而光耀千秋,但水准始终难以接近、持平或超越,只能空发仰慕之思②书法特别垂青于魏晋,魏晋书家才情早熟,素养宽博,韵致别具,人才辈出,各领风骚我们从书家行为与心路历程便可知晓“魏晋风韵”产生的本质和动因魏晋时期书家大多放浪形骸,举止超脱,不滞于物,不拘于事这种外界表现缘于他们充沛的内在感情他们情感丰富,易于动情,对事对物一往情深,执着而痴迷而这种情感体认与把握,又缘于他们对生命意识的高度敏感一方面,他们哀叹生命之仓促短暂王献之《桃叶歌》中的“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对人生短促一唱三叹深感于怀,人生如梦、所欣皆为陈迹的悲凉始终萦绕胸际另一方面,他们感受到生命反复无常那个时代,谁都可能瞬间抓住偶然的机遇而登朝入室,谁都可能因不测之际而面临灭顶之灾,世事动荡成为人们存活的强大而酷烈的异己力量《三国志·钟繇传》中记载:“人当道情,爱我者一何可爱,憎我者一何可憎!”正是社会炎凉极好的写照再一方面,他们欷歔生命之虚空无依谢安在《与支遁书》中说:“人生如寄耳,顷风流得意之事,殆为都尽。

      生命随波逐流、风雨飘摇,使得趁时纵欲、及时行乐心态甚嚣尘上为此,他们反复叩问生命真谛与意义,在心灵深处自觉地认识到,真正的人生就是要以自己的风度、智慧和思想来证明自身的存在与价值,用宽广旷达的胸怀深情拥抱这个世间③这种自觉的“生命之思”,直接导致“魏晋风韵”的形成和发展而与之相比较,后世书家再也没有这种自觉自醒的机缘,失去了原生态感悟的底蕴,有的仅是享受智慧之果的福报,以此唤醒自己的审美意识,“睡他人之榻,被他人唤醒”,正是后期书家无法超越“魏晋风韵”的本质原因④从书法史上最接近王羲之、王献之的书家来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这一点⑤功利目的和生活体验使智永成为“魏晋风韵”的谢幕者作为“二王”后裔的隋朝书家智永书艺过人,但他书写目的十分功利,生活方式也十分怪异,躲进楼阁临摹40年,只望复兴祖上宏业,留芳百代强烈的功利心和生活际遇使他无关严冬酷暑,无关春青秋黄,既不闻外界自然风风雨雨,也不见寺内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样的举止本身就与“魏晋风韵”难以合辙,使之书法相较王羲之笔法的秀润与圆劲还差一些火候,清健流便稍显不足,欲传承祖上风韵只能徒生望洋之嗟,仅成为这一脉最后一位杰出的传承人⑥个性追求和创新理解,使米芾成为“魏晋风韵”信奉者。

      北宋的米芾天资高迈,为人狂放,信仰“魏晋风韵”,心慕手追“二王”书迹,《宣和书谱》中记载:“米芾书学羲之,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宋史·文苑传》中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虽然他一生临池不辍,但刻意角逐个人笔法,求其特殊而又设法求变,最突出的是他笔法圆转、竖钩呈现陡起与“蟹爪”,使书作外形过分竦削他有“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中和”思想的体验,但又自称书写过程为“刷字”,讲究痛快淋漓,欹纵变幻这种人为的色彩和“魏晋风韵”还是有一段不小的距离⑦内在情性和自我意念使苏轼成为“魏晋风韵”突出者与智永、米芾不同,苏轼有着自己对生命意义的见解与思考,这正是其《黄州寒食帖》被世人评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重要原因他理解王羲之的“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价值创造之中,所以有骇世之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的“生命之思”主要表现在人生不必对流逝的生命作无谓哀叹,不能把生命绝对化,而应多维度去加以体验,顺则“兼治天下”,逆则“独善其身”可以看出,他更多的是对王羲之的继承与发展,而且继承大于发展,失却“首创”与“自觉”意义他将情性和自我意念举得过高,提出“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书学思想,过分注重书家主观情感作用,格外追求创作心态自由。

      情感浓郁甚于王羲之,有其优也有其劣,尽管如此,还是可以认为,在书法的千年历史长河中,苏轼是最接近且具有“魏晋风韵”的卓越书家⑧时代审美和承续动机使赵孟成为“魏晋风韵”追随者元代的赵孟直追“魏晋风韵”,耽于“二王”时间最久,潜心研习“二王”功夫最足,明代的王世贞在《彝山堂笔记》中说:“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复二王之古,开一代风气他对书法的最大功绩便是复兴“魏晋风韵”,影响之大在元、明、清三朝中无出其右但时殊境迁,世人面对现实已无生命叹喟而且在艺术形态上,审美也在发生着变化,彼时总体上艺术审美风格日趋内敛,气度日趋狭小,特别是艺术上“逸笔”成熟,使得时代审美更加精致、典雅、秀媚、甜熟同时,在传承动机上也值得深究,也许赵孟追溯魏晋,有着恢复传统的民族意识,但更多地为超脱现实环境之需所以后世书家批评他“媚”“熟”,如明代董其昌说:“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并非尖酸刻薄这就是赵孟对“魏晋风韵”只能步其后尘,而不会为其增色的原因选自2019年12月2日《中国文化报》,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魏晋风韵”难以超越 3分) 【解析】本题考查提炼文章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是能够表达观点的陈述句,一般结合题目、开头、结尾以及文章中其他关键词句进行概括。

      文章题目“‘魏晋风韵’为何难以超越”提出了本文的论题,结合文章第①段“同样,‘魏晋风韵’在隋唐后便跌入低俗,虽也不乏书家踵其前贤而光耀千秋,但水准始终难以接近、持平或超越,只能空发仰慕之思”可知,文章的论点是:“魏晋风韵”难以超越文章第①段提出论点,第②③段论证“魏晋风韵”形成的原因,第④段到结尾,则用举例的方法论证后世无法超越“魏晋风韵”2.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1分)引用明代王世贞的话(或:名人名言)论证了“时代审美和承续动机使赵孟成为‘魏晋风韵’追随者”(或:元代的赵孟直追‘魏晋风韵’,研习‘二王’时间最久,功夫最足)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3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1)论证方法判断引用了明代王世贞在《彝山堂笔记》中的话,故判断是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2)作用分析结合段首句“时代审美和承续动机使赵孟成为‘魏晋风韵’追随者”可知,引用王世贞的话是用以证明这一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3.“魏晋风韵”为何难以超越?请简要作答4分)后期书家只注重审美,没有像魏晋书家一样自觉地深入思考生命的真谛与意义,证明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紧扣“没有自觉的‘生命之思’”概括作答,意思对即可,4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第②段“为此,他们反复叩问生命真谛与意义……用宽广旷达的胸怀深情拥抱这个世间”和第③段概括作答即可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3分)A.魏晋书家大多洒脱超然,书风追求自由随性,书作崇尚韵味、清逸流美B.“二王”是魏晋书坛杰出代表,后世书家因种种局限难以超越他们C.苏轼认为,只要融入主观情感,恪守严谨法度,就能写出佳作D.选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构紧凑,逻辑严密,说服力强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第⑦段“他将情性和自我意念举得过高,提出‘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书学思想,过分注重书家主观情感作用,格外追求创作心态自由”可知,苏轼非常重视主观情感的融入,认为这至关重要,并没有提到“恪守严谨法度”;且“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理解有误[三](2020·辽宁辽阳)(18分)木秀于林,风必助之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语出三国(魏)李康,意思是说,树木高出树林,风就会折断它;石堆显露出堤岸,水流就要冲毁它;为人处事样样出众,别人就会诽谤他。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