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伊通 伊丹.ppt
90页我的家乡,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伊丹镇,在伊通火山群中,东尖山、西尖山、马鞍山、大孤山、小孤山、莫里青山、北尖山等7 座火山分布似北斗七星(大熊星座)形状,得名“七星山”,故有“七星宝地”、“七星落地”之称位于伊通县城西北4公里处山体呈圆锥形主要岩石为粗玄岩和碱性橄榄玄武岩两种大多柱状石头,石头截面多呈五边形或六边形西尖山年龄约2080万年在距县城北6公里处东尖山与西尖山相距仅6公里,山形相似,都是圆锥形山体,高度也相近,成为姊妹山在民间有“二郎担山”的传说东尖山年龄约3300万年,为伊通火山群中形成最早的火山之一主要岩石为碱性橄榄玄武岩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中部有两座孤零零的尖山,两座尖山相距十里之遥,与伊通境内的大孤山还有另外四座山合称伊通“七星”在东、西尖山之间,有一条河,就是众所周知的伊通河 相传很久以前,西瑶王母的蟠桃园内,有水无山,很是缺彩一次,玉皇大帝派他的外甥杨二郎,到下方去选三座山,限他七七四十九天之内,将山移进蟠桃园二郎神奉御旨后,肩上挑着一副担子,手中拿把赶山鞭儿,出了南天门,驾着五朵祥云,飞赴人间 二郎神来到下方,找了三七二十一天,也没选着一座称心如意的山这天,他来到蓬莱岛,虽说岛上有数不尽的珊瑚礁,奇花异草,苍松怪柏,二郎神也无心观看,在蓬莱岛选了七天七宿,终于选中了三座孤岛,肩挑鞭赶往回走。
走了七天七宿,这天,正好路过现在的伊通,一则二郎神有些疲倦,二则是时间还很充裕于是,便停下来,把扁担往挑子上一横,鞭子往腰中一插,坐在道旁足足歇了七天七夜二郎休息已罢,站起身来,解下系在腰间的水葫芦,咕咚咕咚喝个饱,便把水葫芦往旁边一倒随后摸起扁担往肩上一担,猛地一直腰,只听“嘎叭”一声,扁担压断了原来,两座小岛已经落地生根了,一下子就变成东西并排的两座尖山,这就是今天坐落在伊通境内的东、西尖山二郎神见小岛落地生根,把扁担压断,急忙抽出赶山鞭,往那个大一点的岛上猛抽两鞭,只见两股青烟,山尖被打成四分五裂,这就是今天的大孤山山打不动,累得直喘,汗水滴滴哒哒,已经成为一条川流不息的大河,那就是现在的伊通河后来,人们还编了一首民谣,专门说东西尖山和伊通河形成的经过: 杨二郎,去担山, 压的扁担弯又弯 路过伊通歇口气, 留下三山一道川大孤山为伊通火山群中最高大的一座,被誉为“七星山之首”满语名为金色的马鞍子),伊通县城西南15公里(直线距离)处,大孤山有4个山峰,姿态各异大孤山的主要岩石为碱性橄榄玄武岩经地质学院专家测定,大孤山年龄为870万年,是伊通火山群中最年轻的火山之一小孤山位于县城西南30公里处,此山岩石略显示层状。
主要岩石为碱性橄榄玄武岩和火山碎屑岩年龄约1150万年山巅原有一圆形巨如一顶巨帽由于大量采石,山顶巨石被炸掉,西半部山体已被削去,使天然美景面目全非北尖山(又称横头山,也叫北头山),县城西30公里处,靠山镇尖山村西部主要岩石为碱性橄榄玄武岩,柱状石头山体尚完整,山上树林茂密,为“七星山”中保留原貌最好的一座火山马鞍山,县城西北12公里处,马鞍山镇南部山形酷似马鞍子,高度只有30米,是较低的一座火山主要岩石是碱性橄榄玄武岩,年龄约1190万年莫里青山,位于县城西偏北17公里处,莫里青乡南部主要岩石是碱性橄榄玄武岩,岩石硬度较大山巅原有一高十余米的鹰嘴形峭壁,巍然挺立此峭壁已于1974年兴修水利采石时被炸毁伊丹碾子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