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槐叶瘿蚊简介及防治方法.docx
7页刺槐叶瘿蚊简介及防治方法刺槐叶瘦蚊被称为刺槐的杀手,具有危害大,传播快,繁殖能 力强,防治难的特点今年在我市首次发生,突发危害,现整理外地 有关叶瘦蚊在国内外发生情况、形态特征、生活史、生物学特性、危 害特点及防治方法作简要介绍,使大家对该虫有一个初步了解和认 识,以期对指导防治工作有所帮助一、国内外发生情况刺槐叶瘦蚊属于双翅目瘦蚊科昆虫,原分布于美国,可能是由 于它在原产地危害不大的原因,因而美国并未将它列为主要害虫近 年来,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2002年在日本和韩国发现;2003 年在意大利等几个欧洲国家发现,以往在我国一直没有记载2004年在河北省秦皇岛市首次发现,国内外对该害虫的研究文 献极少,仅有形态学描述文献可以查阅,无法满足生产需要2006 年经南开大学卜文俊教授鉴定后得到正式确认2010年在山东省惠 民县沙窝林场发现其危害刺槐叶片,目前已扩散到吉林、辽宁、河北、 北京、山东及陕西所以说刺槐叶瘦蚊是我国新发现的外来林业有害 生物,属于非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二、刺槐叶瘿蚊在中国的危险性评估根据河北农业大学张东风等学者采用CLIMEX模型预测分析了刺槐叶瘦蚊Obolodiplosis robiniae(Haldemann)在中国的潜在地理 分布,并参照我国有害生物危险性定量分析方法,对刺槐叶瘦蚊在中 国的危险性作出综合评价。
结果表明:刺槐叶瘿蚊在中国潜在的分布 区范围是 98.30° -132.03° E,24.23° -47.41° N最宜适生区(EIN 15)包括华北、华中、华南及云南大部分地区;适生区(5WEI15):包括 辽宁和河北中南部,山西及陕西南部,四川、甘肃东南部分地区;半适 生区(0EI5):包括黑龙江、吉林、四川大部分地区及西藏、甘肃、宁 夏部分地区;其余各地的EI值均小于等于0,属于非适生区预测其 在中国的风险值为2.26,根据国际上风险值分级标准,属于高度危险 生物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三、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3.2~3.8mm;触角丝状,14节;鞭节各小节长圆 柱形,中部稍缢缩,各小节上生有2圈长刚毛,基部1圈刚毛明显长 于近端部的1圈刚毛,但均比雄虫触角上的刚毛短……雄成虫 与雌相似,但体较小,体长2.7〜3.0mm,触角26节,鞭节各节为球形和中部缢缩成倒葫芦形的小节相间排列,球形与 倒葫芦形小节上均生有1圈长刚毛,刚毛中间混生有环状毛,特化成 倒葫芦状的小节基端小球形突上生有1圈环状毛……卵:长卵圆形,淡褐红色,半透明,长0.27mm,宽0.07mm产 于叶片背面,散产。
幼虫:体长2.8-3.6mm,纺锤形至长椭圆形,乳白色至淡黄色; 前胸腹面中央具1呈叉形的剑骨片,褐色;幼虫生有9对气门,分 别着生于前胸、腹部1-8节背面两侧蛹:体长2.6-2.8mm,淡桔黄色,翅、足等附肢粘连,位于蛹体 腹面,但与蛹体分离,下伸达蛹体长的3/4处;腹部2-8节背面每 节基部生有1横排褐色刺突;头顶两侧各生有1个深褐色的长刺, 直立而伸出于头顶四、生活史刺槐叶瘿蚊1年发生多代,根据其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计 算在我国各分布区1年可发生4〜6代在吉林市6月中旬始见幼虫 危害,8〜9月为幼虫危害盛期,10月上旬仍可见到叶内有少量幼虫 根据2006年8月在辽宁营口观察,刺槐叶瘿蚊成虫寿命约2〜3d, 卵期约3〜4d ,幼虫期约7〜9d,蛹期4〜5d,完成一代约需14〜 16d刺槐叶瘿蚊在泰安地区一年可完成6代,世代重叠,以老熟幼 虫在土中结茧越冬在北京地区1年发生5代2009年对刺槐叶瘿蚊成虫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河北昌黎地 区4月底至9月初为成虫发生期,1年共发生6代各代成虫羽化期 平均为13.2 d越冬代成虫从4月25日开始羽化,5月5日-5月10 日为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5月20日-5月25日为第1代成虫羽化 高峰期;6月5日-6月10日为第2代成虫羽化高峰期;6月23日-6 月28日为第3代羽化高峰期;7月6日-7月10日为第4代成虫羽化 高峰期;7月23日-7月25日为第5代羽化高峰期;9月初开始以幼虫 越冬。
多数成虫在夜间羽化,少数成虫在早晨和晚上羽化,白天羽化量 很少成虫有趋弱光、喜潮湿的习性上午7-9点和傍晚6-8点活动 比较活跃,夏季晴天上午7-10点是刺槐叶瘿蚊的交配盛期刺槐叶瘿 蚊成虫喜欢在未展开的小叶和未展开的复叶上产卵,在叶柄和老叶上 产卵量很少成虫的平均孕卵量为137粒,在田间平均产卵量为59 粒刺槐叶瘿蚊雌成虫平均寿命为57.4 h,雄成虫为31.8 h五、生活习性刺槐叶瘿蚊成虫多于傍晚或光线较弱的白天羽化,趋光性较强 雌成虫停栖时大多四翅平铺,身体贴在小叶上,而雄成虫大多四翅竖 起,细长的足将身体高高抬起雌成虫平均产卵量约为142粒成虫 将卵产于叶背,幼虫孵出后即开始取食为害,造成小叶向叶背微卷, 随着虫体增大,叶片卷曲加重幼虫老熟后在卷叶内或入土化蛹(以 老熟幼虫在土壤内越冬)蛹体一头变得很黑羽化过程大约持续3〜 5 min在卷叶内化蛹的,成虫羽化时将蛹皮脱出卷叶一半对刺槐 叶瘿蚊发育历期影响最显著的是温度,春季完成一代约需30〜45d; 随着温度的升高,各虫态的发育历期明显缩短,夏季完成一代则约需 14〜16d在相同温度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有明显不同,以幼虫期 最长,卵期最短。
刺槐叶瘿蚊较适宜的温度是25〜31°C,虫体发育 较快,世代历期较短根据研究刺槐叶瘿蚊的卵、幼虫、蛹、成虫和 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4. 51,6.15, 4. 79和14.17 C,有效积温分别为62.20, 281.42, 124.45和55.48日•度;整个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01C,有效积温为506.93日•度六、生态学(1) 在人工气候箱中测定了不同试验温度下刺槐叶瘿蚊卵和蛹 的发育历期,结果表明,温度对刺槐叶瘿蚊2种虫态的发育历期影响 显著,其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缩短并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了 2种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刺槐叶瘿蚊卵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90°C和9.28°C,有效积 温分别为41.10日•度和88.01日•度2) 越冬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茧主要分布在0~3cm表土层 中,呈聚集分布春梢、夏梢、秋梢三个时期分别对刺槐叶瘿蚊幼虫在树体不同 方位和层次的分布研究表明,中层虫口密度显著高于上层和下层,而 在东南西北4个方位上差异不显著3) 4〜9月份对树上幼虫种群消长情况调查表明,刺槐叶瘿蚊幼 虫危害从4月中旬开始,6月中旬达到危害高峰,9月中旬结束。
七、危害特点截至目前,观察到刺槐瘿蚊危害刺槐属的刺槐(包括四倍体 刺槐、金叶刺槐及其变种红花刺槐)、香花槐在各发生区域树木受 害率近100%,一般在春季刺槐刚展叶时,叶片受害率为20〜30%,严 重时可达50〜90%由于该害虫高温潮湿条件下发育周期缩短,在夏 季15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代,因此经过7~8月份雨季后受害率可达 100%;进入9月则受害明显减轻,但部分嫩叶中仍有低龄幼虫危害 在雨季,如遇较强风雨天气,可将大量幼虫从卷叶中淋落地面,危害 明显减轻该虫主要危害症状是:成虫把卵散产在刺槐小叶叶片背面, 幼虫孵化后聚集到叶片背面沿叶缘以口沟吸食叶片汁液,叶片组织受 刺激增生肿大,导致叶片沿侧缘向背面纵向皱卷形成虫瘿,一般每个 虫瘿内有幼虫2〜10头幼虫隐蔽在卷叶内持续危害15-20余天, 造成叶脱水褪色变硬干枯,阻碍和影响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并造成刺 槐提前落叶,导致树势衰弱,严重影响树木生长被害叶还易引发白 粉病,加重对刺槐危害八、防治方法:(总结北京、辽宁、山东、河北等地经验) (一)保护和利用大敌防治目前已报告的寄生性大敌有2种:毛链金小蜂属中国1新种[6]、 刺槐叶瘿蚊广腹细蜂(中国新纪录种),其中刺槐叶瘿蚊广腹细蜂野 外观察最高寄生率达84.8%;捕食性大敌有中华草蛉。
此外,各种捕 食性瓢虫、蜻蜓、蜘蛛及捕食螨也对刺槐叶瘿蚊有很好的控制作用 在幼虫期发现1种寄生性天敌瘿蚊长腹细蜂Platygster sp.,寄生率 93.4%由于一般的刺槐叶瘿蚊天敌捕食、寄生范围较广,不易对刺槐 叶瘿蚊形成集中攻击,单靠一、两种大敌难以控制刺槐叶瘿蚊的危害, 加之大规模繁殖大敌仍存在很多困难,因此利用天敌的作用控制危害 仍以保护其生存环境、促进其种群数量增加为主二)药剂防治在当前状况下,面对突发性发生大面积严重的危害,药剂防治 仍是刺槐叶瘿蚊防治工作主要途径,其关键在于根据虫情的变化选择 对应的药剂、使用时间和方法1、 从保护天地、保护环境考虑,重点抓好防治越冬代防治药剂首先考虑对天敌、环境安全的特异性杀虫剂;从防治 时间来看,重点做好防治越冬代对于上一年度虫情较为严重的地片, 在刺槐叶瘿蚊越冬代成虫羽化出土前用40%毒死蝉乳油500倍液、50% 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进行土壤处理实践证明:40%毒死蝉乳油于越 冬代成虫羽化出土前进行土壤处理,结果表明,用500倍液土壤处理 效果最好,死亡率达到100%2、 成虫羽化期和卵期用5%氟铃脲乳油1000倍液、4.5%高效氯 氤菊酯乳油1500倍液叶面喷撒防止卵孵化。
3、 一般发生地区,根据虫情在虫瘿形成初期用具内吸性的特异 性杀虫剂20%抑食肼悬浮剂1000倍液、20%灭蝇胺悬浮剂1000倍液 或5%毗虫啉乳油2000倍液、1%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4.5%高效 氯氤菊酯乳油1500倍液叶面喷雾4、 选用内吸、高渗药剂喷施如毗虫啉、氧乐果和杀扑磷等防 治幼虫幼虫期喷洒1.2%苦烟乳油800倍液,50%毗虫啉2000倍液, 2.5%敌杀死3000倍液,40%氧化乐果、50%敌敌畏1: 1份混合配成 800倍液5、 该虫在北京地区以幼虫和蛹在土中越冬施用10%毗虫啉可 湿性粉剂1 000倍液,虫口减退率可达99.1%,4.5%高效氯氤菊酯乳油 1 500倍液,虫口减退率为90.5%6、 黑光灯诱杀利用成虫有较强趋光性,成虫期夜间用黑光 灯诱杀,效果非常显著7、苗圃可人工摘除有虫卷叶和被害严重枝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