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77编号网络与新媒体概论.pdf
6页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名词解释,4 个*5 分 简答,4 个*5 分 论述 2 个*15 分 分析应用,材料做题,2 个*15 分 第一章 1.新传播革命的本质(p2) 答 : 第四次传播革命将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通过“自我赋权”落到实处互联网赋予公 民以传播权力,实现传播的权利向传播权力的转移,这是新传播革命的本质内涵 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全面信息监管失效, “权利”上升为“权力” 2.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p4) 答:“去中心化再中心化” ,是第四次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去中心化” ,是指互联网 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取向 “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 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3.新传播革命带来的挑战(p7) 答: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由报纸、广播、电视引领百年的传媒业态正在经 历重大转型 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 ; 就传播媒介构建的舆论场来看,中国正从曾经的 传统媒体一元空间、固定渠道的单向传播,走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双重话语空间并存、复杂 多向的传播格局。
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多元思潮的泛滥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 造成当前“噪声四起”的局面,也使得政府的执政环境复杂化 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 ; 新传播革命带来执政环境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政府 处在了全民全时空的“全景化围观”中 第二章 1.新媒体的概念和基本特征(p17) 答: 概念:新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 为主要支撑,以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新媒体形态 基本特征: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 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 超时空是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 2.新技术的发展趋势(p27) 答: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是互联网的关键支撑技术,也是新媒体的 显著技术特征 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 web1.0 到 web3.0;具有更多空间、更强安全的下一代互 联网,将不断满足人类对互联网的各方面需求 移动化:移动通信技术从 1G 到 3G;移动通信技术是互联网与新媒体发展时代的重 要支撑技术 第三章 1.什么是信息聚合(P37) 答 : RRS(信息聚合缩写)是一种描述和同步网站内容的格式,目前广泛用于网上新闻频道、 博客和 Wiki 上,主要的版本有 0.91、1.0 和 2.0。
RRS 通过软件工具的方法从网络上搜集各 种 RRS Feed,并在一个界面中提供给读者进行阅读 2.什么是社交网络(p41) 答:社交网络,也就是网络+社交的意思,即通过网络这一载体把人们连接起来,从而形成 具有某一特点的团体社交网络的组成包括硬件、软件、服务和应用四大方面 3.什么是对等网络下载(P43) 答 : 对等网络也称对等连接,是一种新的通信模式,每个参与者具有同等的能力,可以发起 一个通信会话由于速度快,它已成为下载娱乐内容如电视剧、电影和音乐等的重要方式 4.互联网的基本功能 6 个 (P32) 答:信息传播;知识传播;社会交往;娱乐休闲;商务推广;观念争议 第四章 1.从受众到用户带来了新闻传播哪些变化?(5 个 P57) 答 :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进入数字化时代后,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体对信息源的 掌控,互联网用户拥有了获取信息的主动权 从接收信息到传播信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和推广, 用户具备了成为信息传播主 题的条件 从消费商品到生产内容 在互联网时代, 手中作为媒介产品消费者的身份发生了变化 从匿名群体真实个体随着网络和新媒体像各个领域更深、更广地渗透,用户愈发倾 向于有选择的公开个人隐私,把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呈现于互联网。
从受众反馈到用户体验在互联网中,用户享有前所未有的参与度,媒体和用户形成 充分的双向交流 2.互联网小众传播的特点(P70) 答:传播主体和传播内容的细分;小众化传播不再追求与广种薄收,而是着眼于特定群体 并提供符合特定需求的信息和服务 用户的主动性增强 ; 传统媒体的用户在接受信息的时间、空间上都处于被动地位,小 众化传播便于用户突破时空束缚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传、受者之间的互动频繁,界限模糊;大众传播是单向性活动;在小众化传播时代, 每个用户都身兼传者与受众两个角色 3.什么是信息茧房?(P73) 答 : 公众往往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获取信息,因而信息结构是不完整、不全面的,久而久之, 会置自身于蚕茧一般的狭隘的空间长期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容易使人视野狭窄、偏执自 负、盲信盲从 第五章(大题) 1.新媒体带来传媒格局变革 2.传统媒体的求生之路 3.媒介融合 第六章 1.什么是新闻生产?(P98) 答:新闻生产是指新近变动的事实经过加工形成新闻作品的过程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 指事实经过采写、编辑、发表等业务流程,是新闻专业组织制造的过程及结果 ; 二是指新闻 生产者经过有意识的加工赋予新闻事实以意义从而建构了社会现实。
2.什么是新闻生产的场域?(P101) 答 : 新闻生产的场域是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生产者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客观关系,是社会 各种力量之间博弈的场所 新闻生产的直接和间接相关的影响因素隐喻了新闻生产背后的权 力关系 3.新闻生产的新模式有哪些?(P105) 答:UGC 新闻模式,指受众通过互联网或移动网络,以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制作发 布资讯和观点等内容 众包新闻模式 ,指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 式外包给非特定的大众网络的做法 “迭代新闻”模式 ,是一种在快速基础上,逐渐逼真事件真相,抵达受众对新闻深 度的要求的模式 融合新闻模式, 是新旧媒体进行跨平台合作向目标受众进行新闻传播的一种创新性的 新闻报道模式 第七章 1.公民的四个基本权利(P118) 答 : 网络与知情权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更加透明化,民众通过网络可以更方便的获悉 公共事务信息 网络与参与权 参与权是指公民依照法律规定, 通过国家创造的各种合法途径参与公 共事务及决策过程的权利 网络与表达权公民有权遵照法律的规定表达自己对公共事务和公权力的看法 网络与监督权 监督权是我国宪法明确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 是人民主权原则的具体 表现。
第八章(大题) 除第一节全考 第九章(大题) 全考 第十章 1.什么是网络社会思潮?(P152) 答 : 网络社会思潮, 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社会思潮 网络社会思潮是现实社会思潮的延伸, 与现实问题联系相当紧密,它反映和表达的依然是现实世界的不同意见、态度和倾向,以及 话语和利益诉求 由于我国网民的主体是中下层的社会成员, 所以网络社会思潮主要表现为 以中下层为主体的网民利用网络表达其经济政治诉求, 并希望通过网络舆论形成的压力促成 社会问题解决的思想趋势和倾向 2.具有什么特点?(P153) 答:首先,网络思潮的传播者趋于多元化、大众化;其次,互联网扩充了传统媒体时代的传 播途径和传播方式 ; 再次,就传播效果来说,网络技术的便捷使得网络社会思潮的传播极为 迅速,但虚拟空间和现实场域的相互结合又增加了对其把握的难度 第十一章 1.网络形式的大众文化特征(P171) 答 : 符号的生成速度远远大于中心化的媒体各种各样的新旧符号的不断叠加生成是流行 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些符号规定着我们的行为,尤其是消费行为 小众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不断模糊 任何符号都有何能进入大众文化的漩涡中 心。
用户参与流行文化生产 众多普通网络用户共同创造文化内容, 这些内容具有广泛性 和普遍性的特征 2.网络流行文化独特样式(P173) 答 : 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异常丰富,也体现出极大的随意性,可能一种说法随着一个视频 的流行就成了大家的日常用语 网络文艺, 主要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由普通网民创作的网络文学和由网络歌手创作的 网络歌曲两种 网络恶搞,采用非常规的的形式完成诙谐、幽默或是荒诞的作品,用背离传统的思维 方式和审美方式质疑社会的权威,充分体现出颠覆经典、解构传统、张扬个性、讽刺社会的 反叛精神 网络模仿,通过网络平台,用户发布模仿名人形象,流行音乐作品、著名电视节目等 的行为 第十二章 1.新的营销模式:社交、病毒 答:社交网络营销,主要方式:博客和微博营销;人人网和开心网营销 P193 病毒式营销 : 病毒式营销和病毒营销广告是指利用社会网络进行自我复制的类似于病毒 传播的过程,来提高品牌知名度的营销手段 P197 2.长尾理论(P197) 答 : 互联网环境中,整个市场都在发生变化能抓住消费者眼球的不一定是广告主力推的流 行产品,受众的兴趣爱好无线多元化,市场被无限细分,以往“默默无闻”的小众产品也可 能因为收到无数个性化需求的消费者的青睐而聚集成规模效益,长尾理论开始盛行。
第十四章 全考 第十五章 全考 。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