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文化资料.doc
27页近日,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1932 年版《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卖断市了,连出版社都没货同期重印的老课本系列在网上收获好评一片,引起不少学生和家长热议《开明国语课本》,还有《世界书局国语读本》和《商务国语教科书》,是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 年重印的前者在 1949 年前共印了四十余版次 家长们热议的话题很简单: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会那么喜欢 78 年前的课本,却不喜欢现行的课本?答案也很简单:民国语文教材更贴近孩子们的心理,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而现行教材则高高在上,超过了孩子们的接受年龄,其中还有一些做作和虚伪的东西与其说家长和孩子的选择是对教育行政部门的鞭策,还不如说是给现行教材编写者一记响亮的耳光当然,现行编写者一定会觉得委屈,因这耳光实在应该抽向将教育当作意识形态工具的主政者脸上新中国成立之后,语文课本有过多次改革,虽然其中的政治意味越来越淡,但高高在上的说教依然存在,这是造成教材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我们的小学课本经常教导孩子们要爱祖国,但是小孩子并不能理解“伟大祖国”的真正含义小孩子真正好奇的是他周围的世界,这个时候,最需要教给孩子的是要爱爸爸妈妈、爱身边的人,要学会怎样与人相处。
小时候教好了他能够理解的东西,长大后他自然能理解什么是伟大的祖国,应该怎样热爱伟大的祖国正所谓:没有小我,何来大我?而现在的状况是: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教育他要热爱祖国这样的大道理,到他们长大成人,我们反倒要到处刷上“不要随地吐痰”、“要孝敬父母”这样的标语,广而告之这些从小就应该懂得的道理偌众的成人世界,怎么看都像是还生活在幼儿园里所以就有了那次著名的滑稽争论——中国速滑队员周洋在 2010 年温哥华冬奥会夺冠后感谢父母,居然被认为不应该不感谢父母才是人伦悖逆!连父母都不感谢的人,怎么可能感谢祖国!?再比如,同样是民国版的《新选国语读本》有篇《两个疑问的信》课文这样写:“平之:先生时常对我们说,进退要守秩序,应对要有礼貌但是也有人说,秩序,礼貌,是束缚自由的东西照你看来,究竟应该怎样呢?”字里行间有对孩子的尊重,并鼓励他们进行讨论的平等思想而新教材则往往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行文,没给孩子们留更多参与讨论的机会所以你看现在大街上张贴的种种霸道标语,就会知道源头在哪儿了从小就没有学会平等和尊重,等这个人长大了,特别是这个人有职有权了,情况便更糟了曾有专家指出,现行语文课本存在“四大缺失”,即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
依我看还有一个更重大的缺失1960 年安徽凤阳的武店公社有个医生叫王善生彼时正值大饥荒,许多人患上了不寻常的恶疾,公社干部请王医生想想办法,他看了看,说治不了,因为“少了一味药 而那味药就是粮食数十年后,在中国教育上也有一种恶疾久治不愈,原因也是少了一味药,这味药就是常识常识!这才是最大的缺失常识需要捍卫吗?当然需要但在捍卫之前,先让我们正视常识,不践踏常识好吗?其实早在 2003 年,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就曾出版了一本专著《语文教育门外谈》,书中第一篇就是《以“立人”为中心》钱理群认为,“语文教育的过程,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最终是要促进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个性的健全发展,以此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他人思想的奴隶,按他人的意志去说话、写作的工具 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似乎在往相反的方向走我们目前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将语文工具化,失去了人文性考量其培养目标不是成为自我完善的公民,而是建设者——其象征是高度物化的“螺丝钉”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无论如何都应该放开控制,提供自由的出版舞台,让各种教育团体组织最优秀的文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出版家和学识精深的优秀学者来共同编写。
教育主管部门只需要组织专家委员会来对各类出版物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估和推荐,而不是现在这样恰恰相反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于此尤然今年出的新书《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的扉页,录了康德的一句名言:“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通常只是让他们适应当前的世界——即使它是个堕落的世界确实,“适应”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实,但好的老师要告诉孩子这个世界的“堕落”、何处堕落、为何堕落,否则就是自欺欺人!本文综合了多篇高论,恕不一一注引叶圣陶(1894—1988)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现代教育的一代宗师,对我国现代教材改革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主张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晚年多次指出,国家实现现代化,根本在教育,而教育的根本在小学;小学教师的辛勤劳动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1950 年代初期,一篇颂扬朱德艰苦朴素精神的文章——《朱德的扁担》被编入了小学教材然而,在十多年之后的 1967 年 2 月,学生们过完寒假回到学校后发现,同样一篇课文,已经换成了《林彪的扁担》无数的“红小兵”们又开始在这篇课文中学习林彪的艰苦朴素的精神仅仅数年之后,林彪事件发生,教材又悄然换回了《朱德的扁担》。
一根扁担,就这样随着政治风云变幻而不断发生换位这是对常识的亵渎,还是对现实的嘲讽?虽然这个故事是出现在语文课本,但从来以课本和老师的话为金科玉律的孩子们,如何去辨别虚构与真实呢? 教材之于一个人的意义,远不止于普通的书籍教科书中的内容成为一种先验的常识和固有的知识框架,而被不假思索接受下来由此出发,这些常识成为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起点和原点然而,一旦常识出现问题,则后续延展的知识无论是在逻辑上,还是在结果上,都会出现偏差因此,学者谢咏指出,教科书的编纂,一般来说有国家强制特征,这是教科书编纂的通则,因为它可以保证知识传播的国家意志而另一方面,教材本身由此面临着诸多悖反其一,它试图提供一种“标准答案”,而这种答案,却时常随着人们的认识的深化,或者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其二,作为一种“标准答案”,它无法展现出我们对历史认知的多元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种高度“浓缩”的规范化知识,它远不足以展示我们经历的过去的丰富与多彩因此,1995 年,美国学者詹姆斯·洛温写了一本书,名为《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他在序言中出语惊人:“实际上,历史是唯一一门让学生学得越多就愚蠢的学科他发现,“美国人既对自己国家的过去感兴趣,却又饱受着他们中学美国历史课程的折磨。
那些充斥于课本中的谎言与偏见,有人总结为虚构之说、片面之词和掩饰之计而这些,大多来自于沿习已久的认知误区和基于某些冠冕堂皇理由——最常见的是爱国主义——而有意的修饰在《老师的谎言》中,洛温告诉人们,不必担心真相会引起混乱;最危险的,是对真理与良知的麻木,以及对思考惰性的习惯我们需要培养所有阶级、所有种族背景以及不同性别的美国人都能掌握历史的力量——即用自己关于过去的理解去激励和证明自己当前的行动这样,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一个国家,美国人都将从历史中获得严肃的教益历史不再只是令人厌倦的‘僵尸’”那么,逐渐长大的我们,究竟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审视那些我们从小到大,认为理所当然的“常识”?我们能做的,只有回顾常识,回到起点,重新见识历史丰富多彩的另一面 我真希望,丁启阵教授是为了出名,才写了这篇文章 近日,北外副教授丁启阵在博客中发文《我赞成把朱自清〈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引发网友激烈争论而丁启阵主张删除《背影》最主要的理由竟然是,朱自清的父亲跳下月台横穿铁道去买橘子违反了交通规则 此前还有一个教授建议删除《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因为这篇文章太暴力,有可能教坏青少年……其实真应该把《大话西游》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因为里边的唐僧哥哥很有爱心,经常告诉小朋友们不要乱扔东西,因为这很可能砸坏了花花草草。
这多符合现在我们一直说的要爱护草坪、爱护公物这样的文明条例,不过入选之前应该先把有关至尊宝的情节给删除了,这位爷动不动就要挥舞大棒子打人,太暴力了;也应该把紫霞仙子、白晶晶的情节给删除了,有这两位美女在,不是在鼓动我们青少年去早恋吗?全部的语文课本就该只剩下唐僧哥哥一个人,骑马吃素,低碳生活,人又大公无私,连对要吃自己的妖怪都仁慈得不得了,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做父亲,又不是去做神仙,丁教授大概认为只有高大英俊、才华横溢、腰缠万贯、偶尔会去做公益、偶尔会给自己的妻子买束玫瑰花这样的完美男人才能体现出父爱,才够资格上语文课本;但丁教授应该不会不明白,语文课又不是交通法制课,不是让自己的学生去考驾照老师教授“跳下月台横穿马路去买橘子”这样的细节的时候, 100 个人里有 99 个人都被感动得鼻涕、眼泪乱流,仔细一看,只有一个人在忙着拨打 110 报警,原来是丁教授,问他干啥呢?他说要报告警察叔叔,给朱自清父亲记个交通违章文学艺术这东西本来就是启发人的一种情感的,《背影》就是表达一种不顾一切的父爱把再干净的食物放到显微镜下去看,也都有细菌,真要这么钻牛角尖的话,啥也别吃、啥也别看、啥也别干了。
语文课本内容都可以删去,但选哪些文章进课本这就有讲究了,现在的芙蓉姐姐倒是进教材了,可是除了恶心人,别的什么也没带来真的希望丁启阵教授就是为了出名,才这么干的因为丁教授们真的从自己的心里或者治学精神上就打心眼认定因为违反了交通规则,《背影》就该下课,这样的治学思路,又身居教授高位,想想钱学森之问,想想我们何时才能创造世界一流的大学,先是哭笑不得,再想就是气不打一处来,再再想就是不寒而栗我们的大学教授为何总喜欢拿语文课开刀?今天要砍了这个,明天要删了那个,当我们终于遂了他们的愿,把现有的语文课本都删除干净的时候,丁启阵们,你们是否又有能力、有才华拿出更好的东西给填补进去?打开一部课本,闻到了童年的味道,闻到了历史的味道,也闻到了时代的味道,是一种回归,一种生命经历性的回归一本著作,是一种思想的载体,一系列读本,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是一种文化的时代烙印由小见大,可以从我们手中的一本书,比如说一本课本再比如一本语文课本,就可以看出我们身边所发生的故事,思想的,政治的,文化的,教育的语文,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母语读本,也是这个民族精彩的文化乐章,在其中闪烁和凸显的就是我们倡导的和继承的,从政治载体到文化载体,从死板背诵到文化熏陶,无疑是一种具有时代性的跨越与凝聚。
古人一篇文章论天下,一篇佳作唱天下,而语文就是在这样的进化中完成了许多自己的使命!看一看,就知其中奥妙了,开本有益啊!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只保留下《拿来主义》、《祝福》、《纪念刘和珍君》这三篇,媒体报道时用了“鲁迅作品成中学课本鸡肋”的说法我不认同文章篇数减少就说明一个人的作品成“鸡肋”了这个逻辑,如果鲁迅作品是“鸡肋”,那么今年首次挤入教材的梁实秋怎么说,装饰性的“鸡毛”?鲁迅的作品在今天究竟成没成“鸡肋”不重要,中学语文教材增添删减内容自然有它的道理和用意问题的关键在于,包括中学生、大学生以及在社会各个阶层摸爬滚打的我们,究竟有没有普遍地、完整地理解一个真实的鲁迅?如果理解,即便鲁迅作品全部退出语文教材又如何,如果不理解,那么语文教材通篇都是鲁迅作品又能怎么样?很想谈谈那个影响我的鲁迅上小学时,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觉得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但在老师讲鲁迅刻“早”故事的第二天,班上课桌齐刷刷地出现了一二十个“早”字;后来学《秋夜》,读到“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惊为天人,乃至很长一段时间乐此不疲地模仿,写出诸多如“在草地里看到两只兔子,一只是白兔,另外一只也是白兔”的句式。
由此可见,鲁迅对我的影响,一是教会了我如何破坏公物而又无法让老师找不到理由处罚,二是成了我的文学启蒙老师至于《秋夜》象征作者内心的压抑和孤寂,《药》所隐藏的冷漠与残忍,坦白说这并不是每一个孩子在当时所能够深刻理解的真正认识到鲁迅的价值,是在走向成年过程中阅读他的大量杂文之后,才发现一个犀利的鲁迅,一个批判的鲁迅,一个有锋芒一面也有脆弱一面的鲁迅而且,越是在谎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