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梅州市三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化学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6页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广东省梅州市三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化学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1. 将足量CO2通入下列各溶液中,所含离子还能大量共存的是( )A.K+、SiO、Cl-、NO B.H+、NH、Al3+、SOC.Na+、S2-、OH-、SO D.Na+、C6H5O-、CH3COO-、HCO参考答案:B略2. 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有反应:X(g) + Y(g) z(g),若Z(g)的物质的量浓度c(Z)与温度T的关系如右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点与B点相比,B点的c (X)大B.A点与C点的化学反应速率:前者<后者C.在反应进行到D点时,V正<V逆 D.A、B、C点都表示该反应达平衡状态参考答案:C略3. 下列变化中,属于原电池反应的是 ( ) ①在空气中金属铝表面迅速氧化形成保护层 ②白铁(镀锌)表面有划损时,也能阻止铁被氧化 ③红热的铁丝与水接触表面形成蓝黑色的保护层 ④铁与稀硫酸反应时,加入少量CuSO4溶液,可使反应加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参考答案:D略4. 以稀硫酸为电解质溶液,利用太阳能将CO2转化为低碳烯烃,工作原理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电极为太阳能电池的正极B. 产生丙烯的电极反应式为:3CO2+18H++18e-=6H2O+CH3CH=CH2C. 装置中每转移2mole-,理论上有2molH+通过质子交换膜从左向右扩散D. 太阳能电池的原理与原电池的原理相同参考答案:BA、根据图可知,二氧化碳中碳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产生乙烯、丙烯等所在电极是阴极,则连接阴极的电源电极为负极,错误;B、阴极上二氧化碳得到电子与氢离子反应生成丙烯和水,电极反应为3CO2+18H++18e-===CH3CH=CH2+6H2O,正确;C、电解池中阳离子向阴极定向移动,H+是阳离子应该通过质子交换膜从右向左扩散,错误;D、太阳能电池应用的是光电效应,与原电池原理不相同,错误答案选B5. 在新制的氯水中存在下列平衡:C12+H2OH++C1-+HC1O,若向氯水中加入少量Na2CO3粉末,溶液中发生的变化是 ()A. pH增大,HClO浓度减小 B. pH减小,HClO浓度增大C. pH增大,HClO浓度增大 D. pH减小,HClO浓度减小参考答案:答案:C6. 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装置中,胶头滴管中吸入某种液体,平底烧瓶中充入(或放入)另一种物质,挤压胶头滴管加入液体,一段时间后两装置中的气球都有明显地胀大(忽略液体体积对气球的影响)。
则所用试剂分别可能依次是 ()A.甲:氯化氢和氨水 乙:苯酚和Na2CO3溶液B.甲:双氧水和MnO2乙:NaOH溶液和CO2C.甲:浓硫酸和木炭 乙:NaOH溶液和Cl2D.甲:电石和饱和食盐水 乙:水和CH4参考答案:答案:A7. 洋蓟素是一种新结构类型的抗乙型肝炎病毒和抗艾滋病病毒的化合物, 其结构如下图所示,有关洋蓟素的说法正确的是(连四个不同基团的碳属于手性碳)A.分子中含有6个手性碳原子B.一定条件下能发生酯化反应和消去反应C.不能与氯化铁溶液发生显色反应D.1 mol洋蓟素最多可与11 mol NaOH反应参考答案:B略8. 已知:HCN(aq)+NaOH(aq)=NaCN(aq)+H2O(l) △H=-12.1KJ.mol-1;HCl(aq )+NaOH(aq)=NaCl(aq)+H2O(l) △H=-57.3KJ.mol-1;则H CN在水溶液中电离的ΔH等于 ( ) A.-69.4KJ.mol-1 B.-45.2KJ.mol-1 C.+45.2KJ.mol-1 D.+69.4KJ.mol-1参考答案:CHCN与NaOH溶液反应既包含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中和也包含HCN的电离,HCl与NaOH溶液反应只包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中和,所以HCN在水溶液中电离的ΔH=-12.1-(-57.3)KJ.mol-1=+45.2KJ.mol-19. 已知:①2C(s)+O2(g)=2CO(g) △H=-221.0 kJ/mol ②C(s)+O2(g)=CO2(g) △H=-393.5 kJ/mol ③2H2(g)+O2(g)=2H2O(g) △H=-483.6 kJ/mol 则制备水煤气的反应C(s)+H2O(g)=CO(g)+H2(g)的△H为 ( ) A.+131.3 kJ/mol B.-131.3 kJ/mol C.+373.1kJ/mol D.-373.1 kJ/mol参考答案:A略10. 下列反应中,反应物的用量或浓度改变时,不会改变生成物的是( ) A.铁与硝酸反应 B.硫在氧气中燃烧 C.碳酸钠溶液和盐酸反应 D.明矾溶液与烧碱溶液反应参考答案:B略11. 分子式为C8H8的某芳香烃,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也能与溴水反应.该芳香烃在一定条件下与H2完全加成,其生成物的一氯代物的种类有( )A.5种 B.6种 C.7种 D.8种参考答案:B考点: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分析:分子式为C8H8的某芳香烃,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也能与溴水反应,说明含有苯环和碳碳双键,结构简式为.解答:-解:分子式为C8H8的某芳香烃,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也能与溴水反应,说明含有苯环和碳碳双键,结构简式为,与H2完全加成生,分子中有6种氢原子,一氯代物有6种.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有机物结构和性质,为高考高频点,明确物质中存在的官能团及其性质关系是解本题关键,同时考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题目难度中等. 12. 下列配制1.0mol/L的NaOH溶液的操作不会造成误差的是A.称量后转移固体时不小心把少量固体洒到烧杯外B.干净的容量瓶又用蒸馏水洗涤了一遍 C.氢氧化钠溶解后,冷却到室温再移液D.加水定容时,视线仰视刻度线参考答案:BC13. 下列实验合理的是 A.①实验只能得到红褐色沉淀 B.②实验吸收氨气,并防止倒吸 C.③实验制备并收集少量NO2气体 D.④实验制备并收集少量O2气体参考答案:B略14. 用酸性KMnO4溶液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A.区别苯和甲苯 B.检验硫酸铁溶液中是否有硫酸亚铁C.检验CH2=CHCHO中含碳碳双键 D.区别SO2和CO2参考答案:C略15.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A. 用两块铜片作电极电解盐酸:Cu + 2H+H2↑ + Cu2+B. NaOH溶液与足量的Ca(HCO3)2溶液反应:2HCO3-+ 2OH-+ Ca2+==CaCO3↓+ 2H2OC. 等物质的量的FeBr2和Cl2在溶液中的反应:2Fe2+ + 2Br- + 2Cl2==2Fe3+ + Br2 + 4Cl-D. 氨水吸收少量的二氧化硫:2NH3H2O + SO2==2NH4+ +SO32- + H2O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A、用两块铜片作电极电解盐酸的离子反应为Cu+2H+H2↑+Cu2+,故A正确;B、NaOH溶液与足量的Ca(HCO3)2溶液反应的离子反应为HCO3-+OH-+Ca2+═CaCO3↓+H2O,故B错误;C、等物质的量的FeBr2和Cl2在溶液中反应,由电子守恒可知,亚铁离子全部被氧化,溴离子一半被氧化,离子反应为2Fe2++2Br-+2Cl2═2Fe3++Br2+4Cl-,故C正确;D、氨水吸收少量的二氧化硫的离子反应为2NH3?H2O+SO2═2NH4++SO32-+H2O,故D正确;故选B。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16. 有文献记载:在强碱条件下,加热银氨溶液可能析出银镜某同学进行如下验证和对比实验装置实验序号试管中的药品现象实验Ⅰ2mL银氨溶液和数滴较浓NaOH溶液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黑,试管壁附着银镜实验Ⅱ2mL银氨溶液和数滴浓氨水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溶液无明显变化该同学欲分析实验Ⅰ和实验Ⅱ的差异,查阅资料:a.Ag(NH3)2++2H2O Ag++2NH3H2O b.AgOH不稳定,极易分解为黑色Ag2O(1)配制银氨溶液所需的药品是 2)经检验,实验Ⅰ的气体中有NH3,黑色物质中有Ag2O①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NH3产生的现象是 ②产生Ag2O的原因是 3)该同学对产生银镜的原因提出假设:可能是NaOH还原Ag2O实验及现象:向AgNO3溶液中加入 ,出现黑色沉淀;水浴加热,未出现银镜4)重新假设:在NaOH存在下,可能是NH3还原Ag2O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发现试管中出现银镜在虚线框内画出用生石灰和浓氨水制取NH3的装置简图(夹持仪器略)5)该同学认为在(4)的实验中会有Ag(NH3)2OH生成,由此又提出假设:在NaOH存在下,可能是Ag(NH3)2OH也参与了NH3还原Ag2O的反应。
进行如下实验:1 有部分Ag2O溶解在氨水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 实验结果证实假设成立,依据的现象是 6)用HNO3清洗试管壁上的Ag,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参考答案:(15分)⑴ AgNO3溶液和氨水 (2分) ⑵ ① 试纸变蓝(1分)② 在NaOH存在下,加热促进NH3?H2O分解,逸出氨气,促使Ag(NH3)2++2H2O Ag++2NH3H2O平衡向正向移动,c(Ag+)增大,Ag+与OH-反应转化为Ag2O:2OH-+2Ag+=Ag2O↓+H2O (2分)⑶ 过量NaOH溶液(2分)⑷ (2分)⑸ ① Ag2O+4NH3?H2O=2Ag(NH3)2OH+3H2O(2分)② 与溶液接触的试管壁上析出银镜(2分)⑹ Ag+2HNO3(浓)=AgNO3+NO2↑+H2O(2分) 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17. 将2 mol SO2和1 mol O2混合置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