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如何依法执教 (2).doc
5页教师如何依法执教教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法制化的时代,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而且是教育内部的一个重要的执法者只有依法执教,才能争取教育社会地位的保障,才能自觉维护和保障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培养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建设人才,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做为教师,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如何做到依法执教呢?1、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在法律给予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展开工作教师应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有关保护学生正当权益的法律和法规,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法制意识除了我们自己要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外,还要加大对学生和家长的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意识,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做到学法、守法、用法,提高学生及我们自己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不法侵害、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2、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普遍公认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教师担负着培养人才的任务,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公共道德、法纪、健全人格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这就要求教师遵循教师职业道德,以职业道德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教师自身行为的规范,也是法律赋予教师应尽的基本义务从我们的民族传统上讲,当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诚信,守礼,这也是人的品德的形成.受教育者要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还是品德.教师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他的性格,品德包括价值观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爱心要靠爱心来成就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3、尊重和保护学生权利尊重和保护学生不仅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一项基本原则,而且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到的一项基本义务1)、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未成年人有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学校或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对此,我国《宪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学生的受教育权具体表现为就学的平等权、上课权和受教育的选择权等因此,教师不得因为学生迟到、未完成作业或学生违反纪律而随意将学生赶出教室,或者随意侵占学生的上课时间或安排其为教师个人办私事,或者随意改变教学计划2)、教师不能随意剥夺学生的上课权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自制力都较差,容易在不经意间违反课堂纪律。
教师应当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学生的违纪现象,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要求他们但是,实践中,有些教师看待学生不够客观、科学,当学生犯错误时,他们便怒火中烧,不是动用武力体罚学生,就是将学生逐出课堂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学生上课的权利是受教育权的重要内容,教师对学生的违纪现象应通过教育的方法来使之改正,而不能采取停课的方式停课不仅会影响师生关系,而且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并且往往会激化矛盾有些教师在学生上课时间役使学生为自己服务,这在法律上也都是不允许的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健康权生命健康权包括生命权和健康权两项人身权生命权是以生命安全为内容的、他人不得非法干涉的权利侵害生命权是指不法地剥夺他人生命的侵权行为,其表现为伤害他人身体致人死亡健康权利是以身体的内部机能和外部的完整性为主要内容的一种人格权保护公民的健康权,是我国法律的主要任务公民的健康,既包括各器官系统生理机能的健康,也包括精神上的健康;既包括身体外部的完整,也包括身体内部各器官和劳动能力的完整学生生命健康权的涵义非常丰富,作为教师来说,主要是指教师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4)、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
人们追求人格受到尊重,追求自身价值得到体现,这是精神文明的一种高层次追求但是教育实践中,有些教师作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管理者,往往不重视未成年学生的人格权利,而常常以某种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侵犯学生的人格权,如讽刺、挖苦学生;故意侮辱、谩骂学生;给学生起外号;对学生的家庭、性格、性别、民族、长相等表现出歧视的态度等据不完全调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有体罚的错误行为,而大多数体罚都会伴随着对学生人格的侵犯5)、教师不能强迫学生做有损人格尊严的事、不能侮辱、谩骂学生、不能歧视学生教师是贯穿孩子未成年岁月的关键人物,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最有力的保障作用如果教师对孩子可以任意进行言语和肢体的责罚,则孩子的健康成长就会大打折扣教师对学生实施体罚,一方面是对法律和孩子人格尊严的践踏;另一方面,久而久之,会使孩子产生轻视良知、轻视个体的恶习,也会发展孩子对暴力的偏爱、敬畏和屈从,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4、妥善处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中,教师和家长的关系难以和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教师是经过相关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员,应该能够及时总结经验,运用法律、教育和心理等学科知识,积极采取行动,从而构建一种与家长和谐、通达的关系。
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矛盾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1)、教师对待学生方式不当教师与家长法律纠纷的核心都是学生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取决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否和睦一般来说,教师与学生关系僵化,家长与教师的关系就会紧张,相反,教师与学生相处融洽,家长往往会对教师充满感激之情,二者关系也相应融洽所以,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和态度往往成为家长与教师发生法律纠纷的诱因2)、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不当由于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式不尽一致,所以,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就会认识不同,理解也不同,于是双方产生心理分歧、会有矛盾出现这就需要教师经常与家长沟通,并且善于同家长沟通现实中,教师和学生家长沟通受阻,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不带有组织隶属的性质,双方的关系是松散的,所以交往的内容、形式、数量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教师和家长均没有意识到双方加强沟通的重要性,或者是意识到了,却没有去做,还有的是做了,但没有做好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素质水平的提高,家长的水平也在不断发展、提高,他们的许多见解是值得教师学习和借鉴的,有时甚至比教师更容易发现教育中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放下“教育权威”的架子,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以改进自己的工作。
这样做,会使家长觉得教师可亲可信,从而诚心诚意地支持和配合教师的工作,维护教师的威信总之,做为教师我们应该首先要学习法律,遵守法律,应用法律,自觉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保障师生安全,提高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不法侵害、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增强我们保护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 1 页 共 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