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面活性剂驱及复合驱说课材料.ppt
85页表面活性剂驱及复合驱王 健石油工程学院提高采收率研究室Tel:0817-2642749(O),2643544(h),13508091571E-mail:wangjannc-水驱油采收率低的主要原因波及效率低水K1K2K3油K4K1 K2 K3 K4垂向波及与平面波及图(1)垂向上存在层间非均质性(渗透率差异),易于产生舌进现象,垂向波及效率低调剖堵水2)平面上存在微观非均质性和油水粘度差,水的流度大,水驱油流度比高,易于产生粘性指进现象,平面波及效率低聚合物驱,弱凝胶和CD胶调驱波及区内的驱油效率低PAPB油水油r1r2水PAPB水油 波及区内微观上是并联毛细管模型,驱油速度不同,慢的留下残余油调剖堵水、聚合物驱、弱凝胶与CD胶调驱技术,主要启动低渗透层和改善层内流度比,提高波及效率气体混相驱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注入气体与油的混相,消除驱油过程中的界面张力,提高驱油效率表面活性剂驱及复合驱,降低油水界面张力,通过乳化实现有利的相态,提高波及区内的洗(驱)油效率重点讲述表面活性剂驱及ASP复合驱提高驱油效率机理提高水驱油采收率的主要途径 水驱油后,油层中有油水两相,存在界面和界面张力,油水界面张力一般10-30mN/m 。
加入表面活性剂后,由于表活剂具有两亲特性,有效地改变了界面性质,降低了界面张力 选择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可以使界面张力降至10-3mN/m数量级油水界面与界面张力 降低,毛管数 Nvc=V/增大(提高速度潜力很小,聚合物粘度也仅能增加几十倍), Sor降低,驱油效率增高 SorNvc10-7 10-6 10-5 10-4 10-3 10-2 10-1那么,降低到什么程度油滴才能流动呢?(1)油滴启动的最高极限界面张力启动条件:水驱油压力梯度附加毛管阻力梯度 1.410-3mN/m max=1.410-3mN/m 当界面张力降低至10-3mn/m时, 达到超低界面张力(Ultra low IFT) 数量级,油滴才能启动令:毛管半径 r=10-4cm ,油滴长度 dl=10-2cm,强亲水=0,得: 水驱( 高)活性水驱(加入少量的表活剂)胶束溶液驱( Micellar,加入较多表活剂,浓度高时将缔结为胶束)微乳液(Microemulsion)驱(多种组分共同作用,使达到超低值)2)降低界面张力的途径1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阴离子型(Anionic)阳离子型(Cationic)非离子型(Nonionic)两性离子型(Zwitterionic) EOR使用阴离子型(稳定性好、吸附量小、成本低)和非离子型(耐高矿化度,活性稍差)。
一般不使用阳离子型(因为地层中吸附损失大) 极性端,non-polar portion(亲水)非极性端,polar portion(亲油)headtail阴离子表活剂的分子结构石油磺酸盐(Petroleum Sulfonates) 界面张力:使不互溶流体界面产生新界面所需的单位长度的力油水界面膜F0 L1 L2水油 油水(液液)界面吸附表活剂,因表活剂的两亲性,改变界面性质,界面张力降低油水加入表活剂表活剂降低界面张力:2 微乳液特性(Behavior of Microemulsions)油+水不互溶 形成一定分散程度的油水体系 剧烈搅拌 停止搅拌分层加入活性剂,搅拌 易形成稳定体系加入不同种类数量的表活剂形成不同性质的溶液(不同分散体系)1.乳状液 油+水+少量表活剂 乳状液 特性:外观不透明,分散液滴的尺寸大(1-10m ),体系大,需要在强烈的搅拌作用下才能生成,热力学不稳定体系一.乳状液、胶束溶液、微乳液(1)水中加入活性剂a.浓度很小时,活性剂浓集于水表面水油+水+较多表活剂 胶束溶液2.胶束溶液b.浓度增大,活性剂开始进入水中水 c.浓度进一步增大到CMC(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以上,活性剂非极性端缔结为胶束(因极性端亲水)。
2)再加入油油会溶解到非极性的胶束核心中去(增溶作用)胶束溶液特性:外观透明,胶束直径小(0.001-0.01m),单相溶液,热力学稳定体系油+水+较多活性剂+其他成分特性:外观透明或半透明,胶束直径(0.01-0.1m),体系界面张力低,甚至可达10-3 mN/m以下,热力学稳定体系3.微乳液1.组成 油(hydrocarbon)+水(water)+活性剂(surfactant)+助剂(co-surfactant)+电解质(electrolytes),按一定比例组成的高度分散的低张力体系二.微乳液组成及性质 油:模拟地层油(因有些原油成分复杂,给配制带来困难),0-80%(体积比) 水:蒸馏水,10-95% 活性剂:阴离子型,石油磺酸盐,1-15% 助剂:脂肪醇(改变体系性质),0-10% 电解质:NaCl, w,按能量趋于最小的原则,胶束非极性端聚集OMO4.微乳液的微观结构b.上相微乳液油包水结构water-in-oil,油外相,含油相油+膜o,水 +膜w,o w,胶束极性端聚集MWMWWc.中相微乳液(有三种结构) 水包油(O/W)OMW油包水(W/O)OMW层状结构,lamellaro= wOMW水油水(1)加醇作用 a.稳定膜 b.提高增溶参数 单位体积活性剂增溶油或水的体积,Vo/Vs , Vw/Vs(2)加醇原则小分子醇有利于形成水包油型O/W。
大分子醇有利于形成油包水型W/O5.醇对微乳液性质的影响 配制微乳液时,保持其它成分比例不变,仅改变含盐量1)相态 OMWMW含盐量增加下相 中相 上相OM6.盐度对微乳液性质的影响(2)界面张力 含盐量增加含盐量增加,mo降低,mw增加当S=S*时, mo=mw,S*最低界面张力含盐度momw 含盐量增加含盐量增加,Vo/Vs增大,Vw/Vs降低当S=S*时, Vo/Vs+Vw/Vs最大, S*最佳增溶参数盐度Vo/VsVw/Vs(3)增溶参数(Solubilization Parameters)1.三元相图的性质和规则(1)性质ABC三.微乳液的相态特性(Phase Behavior) 体系由A、B、C三种组分组成 顶点组成是该组分含量100%(如A点含A 100%,不含B和C)对边是该含量为0,对边上的任一点由两组分组成(如BC边含A为0,仅由B和C组成) 相图内任一点P代表由A、B、C三种组分按一定比例组成的一个体系,并且:含A40%,含B20%,含C40%,它们之和为100%ABC.P 某体系组成从顶点C向对边移动时,表示该顶点物质浓度在不断减少但直线上所有各点组成中,含A与B的比例保持不变,即:C1体系:含A为BN段, 含B为AM段C2体系:含A为BH段, 含B为AD段ABCC1C HNDMC2 在平行于某一边的直线(AB)上,有一组体系,则它们含顶点物质(C)的百分含量相同。
ABCABa.直线规则(Line Rule):如果有两个三组分体系Q和Y混合,生成的新体系组成Z必然落在Q和Y的连线上ABC.ZQ.Y(2)规则b.杠杆规则(Inverse-lever-arm Rule): Q与Y混和得到新体系Z,则在Z体系中:Q的含量Y的含量=ZYQZc.重心规则ABC.HDEGF由D 、E、F混合形成一新体系H?D与E生成GF与G生成HH位于D、E、F三质量的重心2.微乳液拟三元相图WOS三个拟组分(pseudocomponents): W:盐+水, O:油, S:活性剂+助剂油(1)取油:盐水=1:1,加入少量S,设生成下相微乳液水油8ml4mlM110ml7ml10ml 8ml 4ml1ml油被增溶 表活剂水油加入2ml S搅拌体系总组成a1通过实验绘制微乳液拟三元相图体系总组成a1:4ml W, 40% 4ml O ,40% 2ml S , 20%微乳液组成M1:4ml W, 57.2% 1ml O, 14.2% 2ml S, 28.6%WOSM1.a1M1与a1的连线过O点,为什么?(2)保持油水量不变,增加S用量,得到(a1,M1),(a2,M2), . ,(an,Mn)。
当S增加到某值时,an与Mn重合(单相)WOSMn(an)M2M1a2a1 (3)改变油水比例,不断增加S含量,直至界面消失,得到Mn1,Mn2,.WOSMn(an)M2M1a2a1. Mn1. Mn2(4)连接WM1M2 .MnMn1Mn2.O,得到下相微乳液相图1)ai点为体系的总组成点(包括微乳液和过剩油), Mi点为微乳液组成点2) WM1M2 .MnMn1Mn2.O曲线称为双结点曲线,OMi连线称为系线3)双结点曲线将相图分为两个区:单相区(顶部)和两相区(底部) 下相微乳液系线的斜率为负,称为(-)型相图3.相图点、线、面的含义WOSWOS下相,(-)型上相,(+)型中相 ,型WOS三相区两相区两相区单相区 (1) 型相图中,体系总组成点落在两相区内才是上、下相微乳液体系2)型相图中,只有体系总组成点落在三相区内才是中相微乳液体系Note:4.利用相图性质与规则确定平衡相的含量WOSM* BAab例:(1)考虑100ml总组成在图上A点表示的混合物在体系达到平衡时,平衡相的组成和量是多少(组成用体积百分数表示)?(2)当体系总组成在图上B点时,平衡相的组成和量是多少?解:(1)该微乳液是上相微乳液,水与微乳液平衡共存,由相图可知: A点体系总组成为:表活剂19%(19ml),油20%(20ml), 水61%(61ml),设表活剂完全溶在微乳液中, 根据杠杆规则,从图上量得a,b段长度,得到: a/a+b=6/23 过剩水量Vw=(6/23)100=26ml微乳液总体积100-26=74ml,其中各量为: Vw=61-26=35ml, 47.3% Vo=20ml,27.0% Vs=19ml,25.7%. (2)B点: 该微乳液是三相微乳液体系,水、油和微乳液三相平衡共存, B点体系总组成为:表活剂9%(9ml),油31%(31ml),水60%(60ml) M*是微乳液组成点:表活剂23%,油38.5%,水38.5% 。
设表活剂全部在微乳液中,Vs=9ml,则有: 0.23Vme=9, Vme=39ml微乳液中:Vo+Vw+Vs=39, 又Vo=Vw, 所以Vo=Vw=15mlB体系中: 微乳液:39ml,39% 下相水: Vw=60-15=45ml, 45% 上相油: Vo=31-15=16ml,16%(1)活性组分含量对相态的影响 设在油水体系E中逐渐加入表面活性体系S,试分析体系的相态变化规律WOS.E 油水体系5.相态变化规律 该体系生成下相微乳液,过剩相为油相,油不断被增溶S低时,生成两相溶液,部分混相总组成为a,微乳液组成为M,O是过剩相WOSMaE 油水体系体系中O与M含量之比为:O含量M含量=MaOaWOS.ME 油水体系CBA微乳液M中 含活性组分S:AMAS100%含水W: BMBW100%含油O: CMCO100% S高时(D点以上),生成单相溶液,完全混相 S增加,体系总组成沿EaDS方向变化,微乳液组成沿双节点曲线WMD方向变化WOSMaDE 油水体系 P111图4-13 随着含盐量的增加,由下相,经中相,到上相2)盐度变化影响3 微乳液驱油机理(Displacement Mechanisms)油层实现微乳液驱方法: 油层存在:油+盐水油水体系E。
需要补充:活性剂+助剂溶液 活性水体系AWOS.EA.WOSEA A+E作用:可能形成单相(混相),也可能形成两相(非混相)部分混相 A+B作用:一定形成单相(混相)混相驱 D+E作用:一定形成两相(非混相)非混相驱BD 混相驱:指油层任何位置,排驱流体与被排驱流体一经接触,便立即互溶混相的排驱过程 非混相驱:排驱流体与被排驱流体以任何比例混合都不能互溶混相的排驱过程 部分混相驱:注入一定量的单相活性体系,段塞前缘因被地层流体稀释成为非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