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边三角形(1)》教学教案.docx
6页《等边三角形(1)》教案《等边三角形(1)》教案《等边三角形(1)》教案陈敬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2.会阐述、推证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3.经历应用等边三角形性质的过程培养过程和方法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组织数学活动——引导自主、合作学习——实践活动、探索新知——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1.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热情2.在探究等边三角形性质、判定、应用的数学活动中,学生接受学科指导生活、学科应用于生活的学习思想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的应用突破方法探究发现法教具计算机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温故知新;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它具有和谐的对称美,绕中心旋转120o后能与自身重合引出课题、定义畅所欲言,进入情境使学生体会到研究《等边三角形》的必要性尝试探究1、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等边三角形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的中线、高和所对角的平分线都三线合一,它们所在的直线都是等边三角形的对称轴2、具备什么条件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根据什么(1)定义: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实践活动、探索新知例4:如图,我校课外兴趣小组在一次测量活动中,测得∠APB=60°,AP=BP=200m,他们便 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明确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引发学生探寻其更多的性质培养归纳、表达能力得出了一个结论:池塘最长处不小于200m他们的结论对吗探究活动一如图,点D、E分别是等边三角形ABC的边AB、AC上的点,你能添加适当的条件,使△ADE是等边三角形吗请说出你的`理由探究活动二如图,等边三角形ABC中,AD是BC上的高,∠BDE=∠CDF=60°,结合图形,你能得到哪些结论充分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并进行评价让学生充分交流,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探究 变式训练如图,等边三角形ABC中,AD是BC上的高,延长AB到点E,使BE=BD,连结DE,试判断△ADE的形状,你能说出为什么吗学生利用性质、判定综合分析判断三角形形状。
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应用动手实践,挑战自我如图:一个等边三角形,(1) 你能把它分成两个全等三角形吗(2) 能分成三个全等三角形吗(3)能分成四个全等三角形吗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真正体现数学的“弹性”小结体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进行安全教育、渗透德育作业1、 必做题:教科书第150页习题14.3第11题;2、 选做题:已知等边△ABC,求平面内一点P,满足A,B,C,P 四点中的任意三点连线都构成等腰三角形这样的 点有多少个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发散思维板书设计14.3.2等边三角形(1)定义: 学生板书性质:判定: 全等三角形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以及全等三角形对应的元素;2、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3、能熟练地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4、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能用其解决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及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5、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文字阅读与图形阅读,构建数学知识,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重点]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难点]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及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景师生行为设计意图活动1(1)观察下列图案(电脑显示不同的图案及教科书的图案),学生指出这些图案的形状和大小是否相同(2)你能再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例子吗 (3)按照教科书的要求,将一块三角形样板在纸板上,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纸板观察裁下的纸板的形状、大小是否完全一样,能否完全重合 教师演示课件,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学生思考发表见解 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教师对有创意的例子给予表扬及鼓励教师给出全等形的概念 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并做观察、回答问题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观察、发现全等形的能力,举出的离子是否是局限于某一范围,是否有新意;(2)学生是否能够按要求裁下纸板,准确地重合纸板,并认真地进行观察 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图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问题(1),引导学生从图形的形状与大小的角度去观察图形 图形全等形、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联想;引导学生进一步联系生活,激发探究欲望。
通过动手实践,获得全等形的体验[活动2]观察下列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是否有所改变 教师提出要求 学生体会到图形的位置变化了,但经过平移、翻折、旋转依然全等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识别能力[活动3] 对全等形知识的练习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学生能准确快速的找出答案运用全等形的概念[活动]4问题动手操作,将剪得的两个三角形纸板重合放在图中△ABC的位子上,试一试:如:教科书图13.1、图13.2、图13.3 观察△ABC在平移、翻折、旋转是否发生了改变在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教师提出要求 学生用两个三角形纸板实践 教师用课件展示 学生猜测,发表意见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教师应关注:(1)对实践操作的理解2)是否能体会三角形的位置变化了,但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两个图形依然全等 学生动手实践、分析,总结出图形变换的本质,加深对图形变换的理解[活动]5问题课件演示:(1)将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观察并指出重合的顶点、边和角2)如何用数学符号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呢(3)观察两个三角形找出对应边、对应角4)观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教师课件演示提出问题 学生实践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给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并板书 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三角形的性质并板书 教师应关注:(1)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的理解2)全等符号的书写3)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在教师演示课件的过程中,学生建立对应的概念 学生学会掌握全等三角形的表达方式,会使用全等符号 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活动]6(1)课件演示提出问题:填一填:(如下图) (2)练一练:如图,已知ΔOCA≌ΔOBD,请说出它们的对应边和对应角CB AD (3)拓广探索:如下图,矩形ABCD沿AM折叠,使D点落在BC上的N点处,如果AD=7cm,DM=5cm,∠DAM=39°,则AN=___cm,NM=___cm,∠NAB=___.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探究观察学生能否快速找出对应的边与角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提问学生再一次对对应边与角的掌握 教师提问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并说出解题过程教师给出解题答案 本次活动中,教师关注的重点:(1)学生能否快速准确的找出对应边、对应角2)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的理解。
3)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活动参与程度 学生掌握对应边、对应角的找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识别能力,加深学生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与掌握 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较复杂图形进行探索,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全等三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