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浙江省龙游地区的地下石窟群.doc
3页位于浙 江省龙游地区的地下石窟群,自从 1992 年被发现以来,经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引起了考古界、旅游界以及有关方面的关注从金华市区出发,行车一个多小时大约 70 余公里的路程到达目的地此地处浙江中部,属衙州境内,一个叫石岩背的小山村,这个坐北向南、背山面水的小村落,自古就有“风水宝地 ’之说站在村前眺望远处,一条衢江环绕而过,视野开阔,颇有神往缥逸的感觉村边 临江处有一座竹林禅寺,寺中香火袅袅,佛音阵阵1992 年 6 月 9 日,吴阿奶与其他三个村民动用四台抽水泵连续 17 个昼夜的抽水,终于为人类展现出又一个可以与 UFO 相提并论的世界之迷在吴阿奶的带领下,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地下世界,宏伟壮观的气势,扑朔迷离的奇迹令人惊叹叫绝,也让人百思不解半天时间的寻秘却让人终身难忘一个在地底沉睡了上千年、举世罕见的浩大地下工程,自从 17 年前被几个农民无意中发现后,至今仍像一个巨大的感叹号竖立在史学家、考古学家、建筑学家和游客的眼前这就是被观者惊呼为“旷世奇窟”的龙游石窟拥有良渚、河姆渡文化遗址的中国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其境内的钱塘江上游、衢江、灵山江交汇处 ,有个并不起眼的小县城,县名“龙游” 。
县虽小,但其历史可上溯至春秋时期,当时叫“姑蔑”,迄今为2500 余年,堪称浙江省第二大古都龙游石窟便位于该县城北 3 公里处的一个临江小山中,当地人称此山为“童坛山”,方圆不过数里,但山腹内竟容藏着 24 个大小不一、布局精妙的人工洞窟在被发现前,它们均被水淹土埋,加上洞口岩块崩塌,所以难见真容当地政府如今已开发出其中的 5 个洞窟供游人参观这些洞窟的形制、规模大体相当——洞厅面积小则数百平方米,大则逾千平方米;洞高在 20 至 40 米不等;洞口均呈矩形;洞壁陡峭,洞顶则呈圆弧形斜伸;洞中有 2 至 5 个粗大石柱撑顶,其横截面均为熨斗状,大者需 5 人合抱;洞顶、洞壁和石柱的表面无一例外地凿刻着细密的斜纹,状若虎斑;从洞口至洞底均有一条宽大石阶,石阶呈波流形;每个洞窟的底部均有一至两个凿挖而成的石池和人工斜坡……大批专家和学者纷纷对石窟形成的年代及用途提出各种不同的推想和论证:采石场、墓穴群、藏兵站、储冰库、巨石文化、 “道家福地”、 “造反的采矿人安身之处”等等,众说纷纭龙游石窟在了现之初曾被人认为是一个“废弃的采石场 ”,因而甫一发现并未造成轰动,默默无闻达 6 年之久直到 1998 年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如今人们发现,在衢江北岸,类似的石窟星罗棋布,附近 2.88 平方公里的地下至少有 50 个洞窟在古代并不发达的科技水平下,完成中此浩大的地下工程实在让今天的人们匪夷所思而窟中的重重谜团,更使得观者“入窟尽是探奇者,出窟全变猜谜人”在众多的研究者中,浙江大学的褚良才博士在 10 多次实在考察并搜寻各方面的史料之后,提出:龙游石窟最早开凿于西汉宣帝“边郡皆筑仓”时,其功能是储备粮食、货物及战备物资,并经历代尤其是隋朝时就叫“北常平仓”,在那时就已被列入“ 古迹 ”褚博士还发现了两个很有说服力的典型洞窟,一个是在童坛山上游不远处的簸箕洞(宋代有记载,称其“千古万年”) ,另一个是在下游不远处的石岩洞(洞口有 3 个,洞前有防水石堤) 但目前至少可以断定,龙游石窟是迄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地下人工建筑群;另外,它还为国外学者提出的“中国第五大 发明——凿洞术”提供了直接而有力的证据笼罩龙游石窟的迷雾正在渐渐散去,一个具有巨大文物与考古价值的中国古代地下工作正展露在世人面前令人欣慰的是,龙游石窟现已被有关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严格加以保护,并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议事日程毕竟,龙游石窟应该、而且完全可以成为人类古代文明的一大见证。
龙游石窟位于浙江省西部衢州市龙游县城衢江北岸 3 公里处的凤凰山麓,距杭州 180 公里,距金华 60 公里,距衢州 30 公里,距千岛湖 1 小时车程,距大慈岩、诸葛八卦村、灵栖洞半小时车程1992 年,世人传说中的“无底塘”在四个当地的农民的隆隆水泵声中“水落石出”龙游石窟的断代成因和用途更是众说纷坛,成为难以破解的千古之谜龙游石窟是我国古代最高水平的地下人工建筑群之一,也是世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一大奇观它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体现,集人文、艺术、文化、工程技术于一体,因此,这一偶然发现,也被当地人称之为“世界第九大奇迹”龙游石窟一个谜团百结的地下建筑群在方圆 0.38 平方公里的土丘上似有规律的分布了大小 24 个洞窟,每个洞窟的面积从 1000-3000 平方米不等每个洞窟从矩形洞口开始垂直向下延伸,高度约 30 米顶部呈漏斗型,洞窟内科学地分布着 3-4 根巨大的 “鱼尾形”石柱,与洞顶浑然一体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洞壁、洞顶和石柱上都均匀地留下古人似乎带有装饰意图的凿痕一号谜窟它是七个谜窟中最小的一个,地面面积约 300 平方米左右,呈近正方形,地面平整,矩形方池在进口处下方因支撑面小,只有 一根擎柱。
窟顶分高低两层,相差约 50CM,就像擎柱顶着大梁而把一间大厅一分为二一样该洞窟进口处与竹林禅寺仅一墙之隔离窟口不远处有一鱼、马、鸟三种动物雕刻图,这是在已抽干的7 个谜窟中唯一的图象雕刻二号谜窟二号谜窟比一号谜窟大 3 倍,地面面积约 900 平方米,也近正方形,靠北边尚有小部分未完工(或有意留下) ,因窟顶支撑面大,有四根立柱,其中三根鱼尾形柱尖头朝北,靠东一根尖头朝东,矩形方池南壁中部四根柱子中最粗的柱横截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 297CM、274CM、155CM,高约 10CM 该谜窟光线较充足 进口处(天井)下方窟壁上有一些明显的极不规则的凿痕,有人辨认为象形文字中的“正”、 “伏”两字2 号石窟里的方池清淤工作正在进行,目前无法确定方池的用途三号谜窟三号谜窟较之二号谜窟要大,约 1200 平方米,但高低相差悬殊,窟顶呈 45 度斜面从南延伸到北壁,地面几乎也呈 45 度斜坡伸到北端,给人以深邃阴森的感觉 该谜窟呈长方形但东北角尚有很大一部分未挖掘,因而呈缺角矩形,是掘凿者有意不挖除,还是因故停止挖掘留下,乃不解之谜其转角处从顶到底有螺旋状刀痕,笔者认为是一条巨型机械的进刀痕 该谜窟有三根擎柱,呈一字形南北向排列。
矩形水池在西北角,阶梯在西壁沿伸而下,西壁有极少量的渗水,据介绍一壁之隔尚有个巨型石窟未开发,渗水系隔壁窟中之积水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渗透过来四号谜窟这是工程最大的一个谜窟,进口先为一平台,右侧为陡峭石壁,左侧是盘壁而下的石阶,石阶与前几个谜窟一样的锯齿状原阶距长达三米,从窟口到窟底深达 20 余米,阶道达 50 米以上,窟底较;平整,面积约2000 平方米,三根擎柱呈三角形分部,矩形方池在窟底中部 矩形方池可能因窟规模大,也相应比前几窟大多倍五号谜窟该谜窟规模较小,仅 700 平方米左右,该谜窟进口处有大量的土石未排出,梯道也埋在土石堆下旅游者可从窟底一人工开凿的横门由四号窟进入 该窟呈矩形,三根擎柱呈南北向排列,矩形水池在东北角 龙游春秋时为姑蔑故都,历史悠久,文物精湛,其中明清传统民居,堪称建筑艺术的杰作,在江南古代传统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八十年代开始,当地政府选择县境内具有文物和观赏价值的古代民居迁到鸡鸣山,保护和利用并举,以文物发展旅游 “商冈起凤”厅是元代建筑,门楼飞檐翘角,气势刚健,如大鹏展翅,傲视蓝天 “巫氏厅”是龙游乡贤、著名书画家余绍宋写字作画的场所,这座建筑的价值在于它梁斗共体的结构,具有独特的防震功能,国内罕见。
“汪氏民居”的最大特点是前厅与后楼的建筑风格迥然有异后楼为主人居所,梁柱规格不大,无木雕装饰,而前厅梁柱粗可合抱,且砖雕、木雕、石雕一应俱全此外还有明代建筑“翊秀亭”清代建筑“灵山花厅”,各有特色,奇妙无穷景点在龙游镇南郊鸡鸣山占地 6.6 万平方米鸡鸣山民居苑系将龙游乡间部分缺乏就地保护条件的明、清古建筑集中迁移至此而形成的除鸡鸣山原有的鸡鸣塔外,现搬迁古建筑“高岗起凤”、 “翊秀亭”、 “巫氏厅”、 “汪氏民居”、 “邵氏小厅” 、 “灵山花厅”等六座1991 年开始由原址迁建于此 “高岗起凤”建于清代,二进三开间,重檐歇山顶门楼;“翊秀亭” 建于明万历年间,青石仿木构;“ 巫氏厅 ”建于清初,迁建的系原建筑第三进主体;“ 汪氏民居”又名德重堂,建于清乾隆年间,二进三开间,前厅后楼;“灵山花厅”建于晚清,迁建的是原建筑第三进主体,雕刻艺术粗湛,仅龙图就近百处;“鸡鸣塔”建于明代,六面七层,楼阁式砖塔衢州孔庙为南宋·建炎初孔子第四十八世孙袭封 衍圣公孔端友率族人随高宗赵构南渡后所诏建宋宝祐元年(1253 年 )始建,明正德十五年(1520 年) 迁于现址,历代多次修葺1998 年经过全面修缮,作为衢州市历史博物馆对外开放。
主体建筑有头门、大成门、大成殿、东西两庑、思鲁阁、圣泽楼等崇圣祠:祠祀孔子五世祖:孔子父纥梁公,祖父伯夏,第三世祖防叔公,第四祖祈义,第五世祖木金父功祠(又名思官祠):祠祀有功于孔氏南宗乾如宋代宝祐年间,为鼎建家庙,克尽全力的衢州知州孙子秀,明弘治至正德年间为孔氏南宗的复兴,而尽全力的吏部郎中周木,衢州知府沈杰、清同治年间,帮助孔氏南宗办学的浙江巡抚左宗棠等人五支祠:祀孔氏五支之祖六代公爵祠:祠祀自孔端友至孔洙六代衍圣公袭封祠:祠祀孔彦绳圣孔庆仪十五代翰林院五经博士圣泽楼:存放皇帝和朝廷给于孔裔的文墨和赠品思鲁阁:衢州孔庙人成殿西侧,有一座曲阜孔庙所没有的建筑,名曰“思鲁阁”在孔庙建立思鲁阁,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思鲁”是叫南宗孔氏子孙不忘故之意, “思鲁阁”正是南宗孔氏子孙为表达他们思念山东曲阜和家人而精心设计建造的以上建筑(除崇圣祠)是天下孔庙所没有的这也就是孔氏衢州家庙特色的所在末代“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孔子第七十五代裔孙孔祥楷现为衢州孔氏南宗家庙管理委员会主任主要景点为:倒影湖、会仙岩、霞客亭、天然国画、一线天、天桥、虎跑泉、铁索桥、伟人峰、江郎书院、神笔峰、丹霞赤壁、天梯、钟鼓洞、烟霞亭、仙居剑瀑、须女湖,十八曲等。
问天亭在郎峰顶,在那可以看到连绵起伏的群山,仿佛置身于云雾之中,美极了江郎山为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海拔 824 米三座石峰呈川字形排列,分别称郎峰,亚峰,灵峰石峰高 369米,状如天柱,摩天插云三峰之间有大弄、小弄可出入小弄内岩壁如削,高 312 米,长 298 米,宽仅 3 米余被华东 56 位地质学家勘定为“中国一线天之最”郎峰平均坡度 88 度,历来无人可上,让无数游客浮想联翩唐.白居易诗云:“安得此身生羽翼,与君往来醉烟霞 ”现沿石壁凿有 3500 余级石阶,曲折攀援而上约一公里可达峰巅伫立峰巅,时有白云从身旁飘过;俯瞰脚下,百里山川尽收眼底,颇有登天之感,令人心旷神怡廿八都深高莫测的古镇中华民族,是一种以宗族血缘为主体脉络繁衍的文化,所以,中国地域中,一个村庄往往就是一个姓氏:张家村,李家庄,王家屯但廿八都这个始于唐代,繁盛于明清的小小奇特古镇,总共一万人口,却有 132 个姓氏,9 种方言三省边界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的频繁战争、屯兵、移民,使廿八都成为"方言王国"和名副其实的 "百姓古镇 ",长条形布局的城镇,古建筑风貌依旧枫溪水自北向南穿镇而过,民居依山傍水,缘溪而建青山绿水间,黛瓦青墙、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错落有致,至今仍保留着 19 世纪的风貌。
其建筑风格之多样,集浙式、徽式、闽式、赣式、苏式、云贵,甚至欧式于一身;其雕刻之精美,乃融木雕、石雕、砖雕于一体;其民俗淳厚,耕读传家,小小古镇竟有两个孔庙,而孔庙中,居然保存了 400 多幅彩色壁画所以,有专家称其为“天然民俗博览馆”是一块神奇的“文化飞地”仙霞关仙霞关是"浙江诸山之祖 ",仙霞岭海拔 1413 米,是浙江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唐末黄巢起义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