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耕文明下的农业和手工业高频考点.docx
20页解密04 农耕文明下的农业和手工业高考试题考查内容命题角度难度2019新课标II, 24古代水利工程兴建的原因以秦国兴建的水利工程切入,考查秦的国家控制力中等2019 新课标III, 27清代小农经济以文言文材料切入考查乾隆时期江南农业中等2019江苏卷,1井田制以文字材料切入考查西周土地制度容易2019海南卷,4清朝农耕文明以历史现象切入考查清代农耕文明中等2019北京卷,12东周时期手工业以历史现象切入考查古代丝织业中等2019天津卷,1古代青铜器以历史图片和地图形式考查古代青铜器容易2018北京卷,13题古代农作物的发展通过历史现象考查古代农作物发展的状况中等2018新课标II, 25题古代农业发展状况通过历史现象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 发展状况中等2018新课标III, 24题古代农业工具的发展状况通过图片材料考查中国古代铁器的发展中等2018天津卷,12题古代农业发展状况通过相关史料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中等2018新课标I, 26题北宋民营手工业的通过北宋时期四川地区雇工现中等发展象考查民用手工业的发展2017新课标I, 26题经济重心的南移通过历史现象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中等2017新课标III, 26题中国古代农业利用表格信息,考查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中等2017江苏卷,1题商周时期的手工业通过历史文献考查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用途容易2017年海南卷,6题中国古代农业通过历史现象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商品化容易分析解读该知识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选择题和非选择都有涉及。
命题者常以文献 资料、图片、表格数据等形式来考查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状况备考时应把 生产工具与耕作方式联系起来,通过生产工具的进步,掌握耕作方式的变 化,理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关注奴 隶制社会井田制,春秋战国时土地私有制确立,这种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 表现;手工业方面备考时要宋朝、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的新变化,结合时 代特征分析新变化的原因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2019年江苏卷,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 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A. 井田制度松动B. 世袭制度解体C. 抑商政策弱化D. 礼乐制度崩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 物品,说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商业交易,没有涉及世 袭制度的变化和对商业的抑制,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故排除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 乐制度无关,故排除D项要点解密】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变化及原因1. 土地制度的演变(1) 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所有(土地公有制)。
2) 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井田制的基本特点:① 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② 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③ 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3) 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① 封建土地私有制主要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由地主经营, 土地兼并是获得土地的主要方式;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由自耕农经营,规模小,“男耕女织”,自给 自足② 均田制北魏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髙数量,限制土地买卖③ 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 真正阻止土地兼并2•原因(1)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出现2) 鲁国按亩纳税,促使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3)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统治,推动各国变法4) 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5) 生产力的发展是古代中国土地演变的根本因素古代小农经济(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III, 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 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 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 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 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清朝租佃经济的发展,说明当时个体农耕仍然是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C选项符合题 意明清时期的土地所有权仍然在地主手里,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农业的生产利润问题,B选项排除 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D选项排除要点解密】全面理解小农经济1•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 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 产生条件(1) 生产工具:铁农具和牛耕2) 生产关系: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 农民自身: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髙4) 政府扶持: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小农经济3. 特点(1)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2)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3) 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 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面对天灾人祸的脆弱性4. 地位是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年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5•影响(1) 积极影响① 有利于推动农民提髙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古代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繁荣发展② 小农经济的稳定也保障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政治稳定③ 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保障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性和延续性2) 消极影响① 小农经济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封闭性和落后性,这些特点使之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 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土地兼并的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而在小农经济下,人们只有通过对自然的 过度索取来解决这一矛盾,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吁经济重心的南移(2017年新课标卷II)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 “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 期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联系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唐朝时期,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 习俗也被北方人接受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能反映唐朝中期,南茶开始北运”,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 不符合史实,实际上南北方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排除;南宋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 成为中国新的经济重心,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要点解密】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朝代表现特征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 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髙;农业、 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期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1) 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2) 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3.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 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 发展;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2)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南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 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3) 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 的发展4) 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少数民族和汉族有 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 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耕技术(2019年吉林模拟)下面是中国古代早期农具对比表该表反映的主要信息是耕作方式时间(天)面积(担田)锄耕11木牛14牛耕114A. 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到全国B. 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C. 牛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D. 封建小农经济得以确立【答案】C【解析】表格中的数据表明采用牛耕技术耕作效率大为提高,这说明牛耕是中国古代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C正确;在表格中无法体现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到全国、封建小农经济得以确立,排除A、D两项;采用牛 耕能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但这不是表格所要强调的,排除B要点解密】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1) 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 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2) 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善,提髙单位面积产量,提髙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 技术体系的总目标3) 改善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2019年北京卷,12)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 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
据此可以判断A. 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 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C. 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D. 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新疆地区出土了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制品,由此可判断东周时期丝织 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故选A项;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带有西域特征的 说法也无从得出,故排除B项;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材料反 映了东周时期楚国和西域地区的交流,但并不能说明生活方式趋同,故排除D项要点解密】1. 古代中国手工业类型(1) 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业为代表,作为农户的副业,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2) 民营手工业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并产生雇佣劳动关系3) 官营手工业① 历程: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春秋时期继续发展;西汉时将最有 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官办② 代表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最髙水平,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工官”制度(官营手工业制度)使得 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技艺的传承也具有封闭性,往往导致技艺失传。
